《基督教文學·《圣經》詩歌·底波拉之歌》原文與賞析
《舊約·士師記》第五章
要贊美上帝!
以色列人決心作戰,
人民自愿從軍。
君王啊,你們要聆聽!
首領啊,要側耳聆聽!
我要彈琴歌唱,
歌頌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
上帝啊! 你一離開西珥山,你一從以東出發,
大地便震撼,天空便下雨,
云層也傾倒出水來。
在西奈的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面前,
群山無不震撼搖動。
在亞拿之子珊迦的時代,
在雅億的日子,
商隊不再經過這里,
旅客都繞道而行。
底波拉啊,以色列的城鎮被摒棄,
空無一人,直到你來;
你來作了以色列的母親。
以色列一旦改換神明,
境內就驟起戰爭。
四萬以色列軍兵中,
武裝齊備的竟無一人。
我看到以色列的領袖獻身報國,
心中多么喜樂!
你們要贊美上帝,
騎白驢的、坐在馬鞍上的、
步行的,都要傳揚。
聽啊,在井旁打水的婦女傳出歡呼!
她們在述說上帝的勝利,
她們在慶祝以色列的凱旋。
上帝的子民走向城門歡呼:
底波拉啊,興起! 奮發!
歌唱,勇往直前!
亞比挪庵的兒子巴拉啊,奮起!
帶走你的俘虜!
忠信的人走向他們的首領,
上帝的子民集合在他面前準備作戰。
他們從以法蓮來,進入山谷,
跟在便雅憫支族的人后面。
有指揮官從瑪吉出來,
有軍官從西布倫下來。
以薩迦的首領跟底波拉同來,
以薩迦來,巴拉也來,
他們都跟著她進入山谷。
但流便支族卻意見分歧,
他們猶豫不定。
他們為什么逗留在羊群后面?
是為了聽牧人呼喚羊群的號子嗎?
流便支族意見分岐,
他們猶豫不定。
迦得支族住在約旦河東岸,
但支族留在船上,
亞設支族住在海岸;
他們都在岸邊逗留。
西布倫人敢冒死舍命,
拿弗他利人敢在沙場上拼死奮斗。
在米吉多溪旁的他納,
眾王擺開了戰場。
迦南的諸王前來交戰,
他們卻未能得勝。
晨星從天際聲援,
掠過天空攻擊西西拉。
基順河水滾滾,
急流把他們沖走。
我要前進,奮力前進!
騎上壯馬飛馳,
蹄聲撻撻奔騰。
上帝的天使說:要咒詛米羅斯,
要重重地咒詛那里的居民。
因為他們沒來幫助上帝,
不來幫他打擊強敵。
基尼人希伯的妻子雅億,
在婦女中最值得稱贊,
在主婦中最值得贊美。
西西拉向她要水,她給他牛奶;
她用貴重的碗裝滿了奶汁給他。
雅億一手拿釘帳篷的木釘,
一手拿工匠的錘子,
她擊打西西拉,打碎他的頭,
木釘穿透了他的太陽穴。
西西拉屈身仆倒,
躺在雅億腳下;
西西拉屈身倒地,喪命而死。
西西拉的母親眺望窗外,
她在窗格子后面凝視。
她問:他的戰車為什么遲遲未歸?
他的戰馬為什么還不回來?
她最聰明的宮女自言自語地回答:
他們一定正在搶東西、分戰利品,
一個兵士要配給一個女人或兩個女人。
西西拉得了彩衣,
他要給皇后帶回綿繡的圍巾。
上帝啊,愿你的仇敵都這樣滅亡
愿你的朋友都像東升的旭日!
《底波拉之歌》載于《舊約·士師記》第5章2至31節。德國著名《圣經》學者阿多·韋瑟(Artur,Weiser)認為,這首詩是“以色列所有詩歌中最古老與最重要的里程碑”(《韋氏舊約導論》,第32頁)。
《底波拉之歌》記述的故事發生在希伯來民族史中的士師時代(公元前13至前11世紀)。當時以色列人尚未立國,民眾由各支派的首領分區統轄。這些首領平時是處理民事的行政長官和審判官,戰時是武裝部隊的指揮員,史稱“士師”。《士師記》記載了12位士師的事跡,其中之一便是女士師底波拉。
在《底波拉之歌》前面,《士師記》以一整章(第4章)篇幅介紹了底波拉的事跡。底波拉是拉比多的妻子,居于以法蓮山地的拉瑪與伯特利之間的一棵棕樹下,兼為女士師和女先知。她曾在樹下為族人聽訟斷案。士師以笏去世后,以色列人遭到迦南王耶賓的轄制,他們不堪忍受奴役,便前往底波拉處,希望她拯救以色列民族。底波拉審時度勢,從拿弗他利的基低斯召來大將巴拉,讓他率領1萬名戰士上他泊山,和迦南王決一死戰。迦南王耶賓派將軍西西拉統帥900輛鐵車和大隊人馬前去圍剿。底波拉利用天時地利,避開西西拉的鐵車適于平原作戰的優勢,趁天降大雨河水暴漲、戰車陷入泥濘不得動彈之際,指揮全軍將士如猛虎下山,將迦南人一舉擊潰。敵將西西拉丟盔棄甲,倉皇逃命,最后竟被一位名叫雅億的弱女子在其帳棚中用錘和橛子釘死。以色列人大獲全勝,從此擺脫耶賓的統治,國中太平40年。勝利后底波拉和巴拉作歌慶賀,這歌便是流傳迄今的《底波拉之歌》。
《底波拉之歌》藝術地重現了底波拉、巴拉戰勝迦南王耶賓和將軍西西拉的經歷。全詩先以一段贊美上帝的歌詞開頭,爾后進入正詩,概述底波拉作士師前以色列的凄涼凋敝之狀:
在亞拿之子珊迦的時代,
在雅億的日子,
商隊不再經過這里,
旅客都繞道而行。
……以色列的城鎮被摒棄,
空無一人……。
就在這時,底波拉來了,來作了 “以色列的母親”。她立志“獻身報國”,贏得 “以色列的凱旋”。于是,百姓們涌向城門,熱烈歡呼:
底波拉啊,興起! 奮發!
歌唱,勇往直前!
亞比挪庵的兒子巴拉啊,奮起!
帶走你的俘虜!
底波拉一聲召喚,以色列百姓八方呼應——“忠信的人走向他們的首領,耶和華的子民集合起來準備作戰”:
他們從以法蓮來,進入山谷,
跟在便雅憫支族人的后面。
有指揮官從瑪吉出來,
有軍官從西布倫下來。
以薩迦的首領跟底波拉回來,
以薩迦來,巴拉也來,
他們都跟著她進入山谷。
但在強敵面前,以色列12支族中也有舉棋不定的詩章稱之為流便支族、迦得支族、但支族和亞設支族,說他們瞻前顧后,畏首畏尾,不如 “西布倫人敢冒死舍命”,也不像“拿弗他利人敢在沙場上拼死奮斗”。接下去,詩人正面鋪敘了擊潰迦南軍隊的戰斗:
在米吉多溪旁的他納,
眾王擺開了戰場。
迦南的諸王前來交戰,
他們卻未能得勝。
晨星從天際聲援,
掠過天空攻擊西西拉。
基順河水滾滾,
急流把他們沖走。
在這場戰斗中,拒不聲援以色列的米羅斯人遭到嚴厲咒詛,智殺迦南將軍西西拉的婦女雅億則得到極力褒揚:
基尼人希伯的妻子雅億,
在婦女中最值得稱贊,
在婦女中最值得贊美。
西西拉向她要水,她給他牛奶;
她用貴重的碗裝滿了奶汁給他。
雅億一手拿釘帳篷的木釘,
一手拿工匠的錘子,
她擊打西西拉壯,打碎他的頭,
木釘穿透了他的太陽穴,
西西拉屈身仆倒,
躺在雅億腳下;
西西拉屈身倒地,喪命而死。
西西拉雖已命赴黃泉,但據詩人設想,他母常卻全然不知,她還在焦急不安地等待著兒子的歸來:
西西拉的母親眺望窗外,
她在窗格子后面凝視。
她問: 他的戰車為什么遲遲未歸?
他的戰馬為什么還不回來?
詩人還以嘲諷的口吻想象著西西拉宮中的一個宮女,她為了安慰西西拉的母親,自作聰明地回答說:
他們一定正在搶東西、分戰利品,
一個兵士要配給一個女人或兩個女人。
西西拉得了彩衣,
他要給皇后帶回綿繡的圍巾。
概觀之,《底波拉之歌》典范地體現了希伯來古典戰歌的基本特色: 既有宏觀勾勒,又有微觀雕琢; 既富于生動的行為描寫,又不乏細致的心理刻畫; 既摹繪了真實的歷史事件,又充滿濃郁的抒情氣氛和宗教色彩。
《底波拉之歌》的宗教色彩表現為,詩人賦予以色列人反抗異族壓迫的戰爭以 “圣戰”性質,把勝利歸于本民族之神耶和華的威力,并以頌贊神靈的詩句統領全詩。詩歌一開頭就說: “要贊美耶和華! ……君王啊,你們要聆聽!首領啊,要側耳聆聽!我要彈琴歌唱,歌頌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詩人認為,民族遭遇災禍的原因是濫拜異神:“以色列一旦改換神明,境內就驟起戰爭。”詩行中還不時出現頌神之語:“聽啊,在井旁打水的婦女傳出歡呼,她們在述說耶和華的勝利。”最后,詩章在贊美上帝的歡呼聲中結束:“耶和華啊,愿你的仇敵都這樣滅亡!愿你的朋友都像東升的旭日!”
研究表明,《底波拉之歌》本是一首歌頌民族英雄的民間戰歌,最初以口傳形式吟唱于底波拉、巴拉率眾戰勝耶賓和西西拉之后(公元前12或前11世紀),內容只有歷史紀事部分。至王國建立后(約公元前10世紀),早期史家將其筆錄成文,編入古代史籍。公元前7世紀末猶大國王約西亞發起宗教革新運動,力倡一神學說,此后,一批史官(史稱“申命派史家”)按一神觀念重修史籍,編出《約書亞記》、《士師記》等“申命派史書”——《底波拉之歌》即在這時染上濃重的宗教色彩,大體具備了今日的風貌。因此,這篇戰歌的成書長達數百年,作者乃是眾多早期民間詩人和后代編纂者。《士師記》第5章1節說它由底波拉和巴拉所作,只是一種假托。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廬山慧遠法師誄并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小說、戲劇·張老》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