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學·《圣經·舊約》·巴蘭和他的驢》原文與賞析
《舊約·民數記》第22—23章
以色列人起行,在摩押平原、約旦河東,對著耶利哥安營。
以色列人向亞摩利人所行的一切事,西撥的兒子巴勒都看見了。摩押人因以色列人甚多,就非常懼怕,內心憂急。他們對米甸的長老說:“現在這眾人要把我們四圍所有的,一概舔盡,就如牛舔盡田間的草一般。”那時西撥的兒子巴勒,作摩押王。他差遣使者往大河邊的毗奪去,到比珥的兒子巴蘭本鄉那里,召巴蘭來說:“有一族人從埃及出來,遮滿地面,與我對居。這民比我強盛,現在求你來為我詛咒他們,或者我能得勝,攻打他們,趕出此地。因為我知道你為誰祝福。誰就得福。你詛咒誰,誰就受詛咒。”
摩押的長老和米甸的長老,手里拿著卦金到了巴蘭那里,將巴勒的話,都告訴了他。巴蘭說:“你們今夜在這里住宿,我必照耶和華曉諭我的,回報你們。”摩押的使臣就在巴蘭那里住下了。上帝臨到巴蘭那里說:“在你這里的人都是誰?”巴蘭回答說:“是摩押王西撥的兒子巴勒,打發人到我這里來,說:‘從埃及出來的民遮滿地面,你來為我咒詛他們,或者我能與他們爭戰,把他們趕出去。’”上帝對巴蘭說:“你不要同他們去,也不要詛咒那民,因為那民是蒙福的。”巴蘭早晨起來,對巴勒的使臣說:“你們回本地去吧,因為耶和華不容我和你們同去。”摩押的使臣就起來,回巴勒那里去,說:“巴蘭不肯和我們同來。”
巴勒又差遣使臣,比先前的又多又尊貴。他們到了巴蘭那里,對他說:“西撥的兒子巴勒這樣說:‘求你不容什么事攔阻,你都要到我這里來,因為我必使你得極大的尊榮,你向我要什么,我就給你什么。只求你來為我詛咒這民。’”巴蘭回答巴勒的臣仆說:“巴勒就是將他滿屋的金銀給我,我行大事小事也不得越過耶和華我上帝的旨意。現在我請你們今夜在這里住宿,等我得知耶和華還要對我說什么。”當夜上帝臨到巴蘭那里說:“這些人若來召你,你就起來同他們去,你只要遵行我對你所說的話。”
巴蘭早晨起來,備上驢,和摩押的使臣一同去了。上帝因他去就發了怒。耶和華的使者站在路上阻擋他。他騎著驢,有兩個仆人跟隨他。驢看見耶和華的使者站在路上,手里有拔出來的刀,就從路上跨進田間,巴蘭使打驢要叫它回轉上路。耶和華的使者就站在葡萄園的窄路上,這邊有墻,那邊也有墻。驢看見耶和華的使者就貼靠墻,將巴蘭的腳擠傷了,巴蘭又打驢。耶和華的使者又往前去,站在狹窄之處,左右都沒有轉折的地方。驢看見耶和華的使者就臥在巴蘭底下,巴蘭發怒用杖打驢。耶和華叫驢開口,對巴蘭說:“我做了什么錯事,你竟打我三次呢?”巴蘭對驢說:“因為你戲弄我,我恨不能手中有刀,把你殺了。”驢對巴蘭說:“我不是你從小時直到今日所騎的驢嗎?我素常對你這樣過嗎?”巴蘭說:“沒有。”
當時,耶和華使巴蘭的眼目明亮,他就看見耶和華的使者站在路上,手里有拔出來的刀。巴蘭便低頭俯伏在地。耶和華的使者對他說:“你為何這三次打你的驢呢?我出來阻擋你,驢看見我,就三次從我面前偏過去,驢若沒有偏過去,我早就把你殺了,留它存活。”巴蘭對耶和華的使者說:“我有罪,我不知道你站在路上阻擋我,你若不喜歡我去,我就轉回。”耶和華的使者對巴蘭說:“你同這些人去吧,你只要說我對你說的話就行。”于是巴蘭同著巴勒的使臣去了。
巴勒聽見巴蘭來了。就往摩押京城去迎接他。這城是在邊界上,在亞嫩河旁。巴勒對巴蘭說:“我不是急急地打發人到你那里去召你嗎?你為何不到我這里來呢?我難道不能使你得尊榮嗎?”巴蘭說:“我已經到你這里來了,現在我哪能夠擅自說什么呢?上帝將什么話傳給我,我就說什么。”巴蘭和巴勒同行,來到基列胡瑣。巴勒宰了牛羊,送給巴蘭和陪伴的使臣。
到了早晨,巴勒領巴蘭到巴力的高處,巴蘭從那里觀看以色列營的邊界。
巴蘭對巴勒說:“你在這里給我筑七座壇,為我預備七只公牛,七只公羊。”巴勒照巴蘭的話辦了。巴勒和巴蘭在每座壇上獻一只公牛,一只公羊。巴蘭對巴勒說:“你站在你的燔祭旁邊,我往前去,或者耶和華會來迎見我,他指示我甚么,我必告訴你。于是巴蘭登上一凈光的高處。上帝迎見巴蘭,巴蘭說:“我預備了七座壇,在每座壇上獻上了一只公牛,一只公羊。”耶和華將話傳給巴蘭,又說:“你回到巴勒那里,要如此如此說。“他回到巴勒那里,見他同摩押的使臣都站在燔祭旁邊。巴蘭便題起詩歌說:“巴勒引我出亞蘭,摩押王引我出東山,說:‘來啊,為我詛咒雅各!來啊,怒罵以色列!’上帝沒有詛咒的,我焉能詛咒,耶和華沒有怒罵的,我焉能怒罵。我從高峰看它,從小山望它,這是獨居的民,不列在萬民中。誰能數點雅各的塵土,誰能計算以色列的四分之一。我愿如義人之死而死,我愿如義人之終而終。”巴勒對巴蘭說:“你向我做的是甚么事呢?我領你來詛咒我的仇敵,不料你竟為他們祝福。”他回答說:“耶和華傳給我的話,我能不謹慎傳說嗎?
故事原意在于宣揚上帝耶和華對以色列人民的特殊恩寵。上帝借助于巫師巴蘭及他的驢顯示自己無所不能的威力,庇護了以色列人不受敵人詛咒,挫敗了敵對者的陰謀。由此勸諭人們堅信耶和華偉大神圣,無所不能。
故事中的巴蘭是一名摩押人信任的巫師。摩押人驚慌于以色列人舉族遷徙,唯恐從埃及遠途跋涉而來的異族人分享他們的田園草場、家財食糧,故約請有名的牧師巴蘭為他們詛咒以色列人。然而巴蘭敬畏耶和華,摩押人兩次恭請巴蘭,巴蘭征得上帝同意方才出發。上帝擔心巴蘭不遵圣意,故在途中派天使隱身路上,三次持刀攔劫他。幸而巴蘭之驢仍具慧眼,識得天使,三次躲過,卻三次遭主人屈打。最后,上帝顯神通,讓驢開口說明緣由,天使顯身。巴蘭滾下鞍來,后怕不已。于是,巴蘭在摩押人設立的祭壇上,無論心中如何想,都只能遵奉耶和華的旨意,為以色列人祝福。在 《圣經》 中,巴蘭和摩押王作了幾番努力,從一個祭壇換到另一個祭壇,希圖擺脫上帝的控制,滿足摩押王的愿望,但始終不能如愿。故事細致地表現了巴蘭既要服從上帝意志,又希望為摩押王盡職的矛盾心理,但無論如何,上帝的威力不可抗拒,因此,巴蘭不得不以一篇贊美以色列人遠大前程的預言結束自己的努力。在波蘭作者科西多夫斯基改編的 《圣經故事集》中,為巴蘭故事加上了一個結尾:巴蘭不忍令摩押王失望,故獻一淫策,讓摩押女子淫亂以色列軍營,削弱他們的戰斗力。以色列人很快清洗了自家叛逆,并奮起反攻,打敗摩押人,獻策者巴蘭亦死于非命。但《圣經》 中并未把 “美人計”算在巴蘭頭上,這也許是作者的自由發揮吧。
在 《圣經》 中,巴蘭的故事在他登上祭壇、發表了一番大義凜然的祝福辭之后就中止了。它表達了上帝的意志是不可抗拒的教喻,同時,巴蘭的形象也勾勒得相當圓滿。巴蘭在祝福辭后的兩句誓句尤為有力: “我愿如義人之死而死,我愿如義人之終而終。”成功刻畫出巴蘭為信仰上帝不惜捐軀的性格。如此,巴蘭形象前后統一。上帝雖屢試屢疑,巴蘭雖然內心矛盾,但終不負義,讀來相當感人。
故事中的上帝也極有人情味兒。為庇護以色列人,上帝不憚勞煩。先是兩次親臨巴蘭居處,口傳心授,后又親至祭壇,指使巴蘭為以色列人祝福。情節最動人的地方是允準巴蘭隨摩押使者前去,但又疑其不守信諾,派使者三試巴蘭。巴蘭之驢三次躲開上帝的使者,并將巴蘭腳擠傷,巴蘭怒而打驢,驢開口說話,這一切都為故事增添了許多情致,上帝如此懼怕巴蘭詛咒以色列人,如果巴蘭真的這樣做了,上帝會如何呢?
正因為上帝借巴蘭之驢顯示了自己的威力,故 “巴蘭之驢” 一詞就具有了 “神通” 的喻義。在西方沿用成習,成為諺語。
恩格斯在 《資本論》第三卷增補 《價值規律和利潤率》中曾引用了這一典故:“我們的斯加納列爾 (意大利民間喜劇中的丑角)很像巴蘭,他本來是去詛咒人的,但是,他的嘴卻不聽使喚,竟說出祝福和愛戴的話。善良的巴蘭與眾不同之處正在于,他騎著一頭比主人還要聰明伶俐的驢。但是這一回,巴蘭顯然把他的驢留在家里了。” 恩格斯用犀利的筆觸諷刺了意大利經濟學家洛里亞·阿基爾以兩面派的手法攻擊馬克思主義的伎倆。
上一篇:《小說、戲劇·妙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廬山慧遠法師誄并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