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迪西亞大血戰》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1 寬銀幕彩色片 210分鐘
伊拉克國家電影戲劇總局攝制
編導:薩拉赫·阿布·塞夫 攝影:阿卜杜勒·凱里姆·亞欣主要演員:哈利勒·紹基(飾薩爾德·艾比·宛噶斯) 蘇阿德·胡斯妮(飾阿拉伯女間諜)
【劇情簡介】
公元7世紀30年代,伊斯蘭運動在阿拉伯半島崛起后,在阿拉伯帝國第三代君主(哈里發)歐麥爾執政時期,阿拉伯穆斯林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軍事擴張,名曰“伊斯蘭遠征”,以奪占新的領土。當時波斯帝國的薩珊王朝占據了今天伊拉克南部土地。歐麥爾決心出兵遠征,摧毀薩珊王朝,收復失地。
公元637年5月,歐麥爾選派穆斯林大將軍薩爾德·艾比·宛噶斯為總司令,率領3萬阿拉伯穆斯林大軍,高舉“為真主圣戰”的大旗,由阿拉伯半島北上,出征伊拉克南部。
5月底,驕陽似火。阿拉伯穆斯林遠征軍馬嘶人吼,刀光劍影,來勢洶洶,挺進到伊拉克東南部名叫卡迪西亞的一片荒漠。這里東面離底格里斯不遠,地勢開闊。
波斯帝國君主驚悉阿拉伯穆斯林異教徒大軍進駐卡迪西亞,遂派他的首相魯斯騰,率10萬大軍,搶先渡過底格里斯河,并在河西扎下大營,準備迎擊阿拉伯穆斯林大軍。
面對數倍于己的敵人,阿拉伯穆斯林將士毫不畏懼,斗志高昂。總司令宛噶斯足智多謀,為了摸清敵營的底細,他派一名阿拉伯俊美少婦打入敵營,用美人計迷纏住了敵軍統帥魯斯騰,從他口中獲取了作戰情報,為總司令作戰前布署和作戰動員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這一天中午,天氣酷熱,狂風大作,魯斯騰率軍的帳篷被刮倒,塵埃蔽日。這對來自大沙漠的阿拉伯人十分有利。總司令宛噶斯下達攻擊令,穆斯林騎兵縱隊沖鋒在前,鼓號齊鳴,喊殺聲震天,向波斯軍大營猛沖過去。雙方軍隊在這片廣闊的荒漠上展開了一場大血戰,規模宏大,激烈空前。阿拉伯穆斯林將士視死如歸,與波斯軍展開了殘酷的肉搏戰,血流成河,尸骨遍野。結果波斯大軍被全殲,統帥魯斯騰被挑下馬戰死。剩下的殘兵敗將在渡河逃竄時又大半淹死在水中。
宛噶斯率穆斯林大軍乘勝追擊,攻占了薩珊王朝首府泰西封。伊拉克南部,兩條大河之間的廣大土地上飄揚起阿拉伯伊斯蘭的旗幟。
【鑒賞】
這是一部反映阿拉伯穆斯林古代民族戰爭題材的大型寬銀幕影片。
這部影片中描寫的卡迪西亞大血戰是阿拉伯穆斯林對外軍事擴張初期所進行的一場歷史性的“解放戰爭”,在伊斯蘭運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阿拉伯人在這場鏖戰中,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奇跡。使阿拉伯人的民族士氣為之大振。這場戰爭后來成了阿拉伯人引以為榮的傳統教材。
在歷史的車輪輾過一千三百多年后,即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同伊朗之間爆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薩達姆·侯賽因政權調動國家的輿論和文化宣傳工具,為這場戰爭的“正義性”大造輿論。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卡迪西亞大血戰》的拍攝正好適應了對剛剛爆發的這場戰爭作全民動員的政治需要,以激發阿拉伯人對伊朗人的民族情緒,鼓舞人民的戰斗士氣。這部影片以其歷史題材而服務于現代戰爭的政治需要,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因而它在伊拉克各大影院連續上映三年之久,創造了該國電影放映史上的最高記錄。
伊拉克政府為拍這部影片耗資1500萬美元,打破了其拍片投資的歷史紀錄。該片長達三個半小時,被視為阿拉伯電影的一個“超級產品”。
但這部影片并不是粗糙、干巴巴的政治宣傳品,它在藝術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并富于觀賞性。這主要應歸功于作為影片編導的埃及“新現實主義”電影大師薩拉赫·阿布·塞夫。
從70年代末起,由于埃及率先同以色列媾和,國內政治形勢發生變化,具有強烈的阿拉伯民族意識的電影大師阿布·塞夫,在為埃及電影事業孜孜奮斗30年,拍出35部影片之后,被迫離開他的祖國,移居伊拉克,在這里繼續進行電影創作。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后,阿拉伯世界的民族情緒高漲。在這種政治形勢下,具有民族主義精神的阿布·塞夫,從阿拉伯人占代對波斯人的斗爭中汲取電影創作題材,抓住了阿拉伯人老幼皆知的卡迪西亞戰役這個重大歷史事件,成功地進行電影創作。劇本中貫穿著阿拉伯人同波斯人民族沖突這條主線,把波斯的薩珊王朝描寫成為占領者,阿拉伯人出兵伊拉克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劇本塑造了阿拉伯穆斯林將士英雄群體,表現了他們視死如歸的“圣戰”精神,從而拍出了一部戰爭史詩片。
阿布·塞夫遵循歷史寫實主義原則,在《卡迪西亞大血戰》中,忠實地再現了伊斯蘭運動歷史上這場規模宏大、激烈殘酷的戰爭場面。他運用了描寫古代戰爭的各種富有表現力的藝術手段,設計了一系列恢宏、壯觀的戰爭場景。
影片一開始是阿拉伯穆斯林遠征軍總司令宛噶斯站在一座大清真寺廣場上,對即將出征的將士們,作“為真主之道而戰”的戰前動員。將士們斗志昂揚,高呼“安拉至大”口號,戰馬長嘶,其氣勢如泰山壓頂。這種開場頗富新意,引人入勝。
接著,影片以緊張、明快的藝術節奏和清新的畫面,描寫阿拉伯遠征軍騎兵縱隊旋風般地穿越大沙漠的壯觀場景。攝影師巧妙地抓拍了旋風氣流卷起塵埃所形成的長長的“氣柱”直沖蒼穹這一沙漠奇景,詩意般地襯托出阿拉伯遠征軍氣沖霄漢的英雄主義精神。
影片著重描寫在卡迪西亞大荒漠上兩軍交鋒的戰爭場面。阿拉伯鐵騎軍如風卷殘云,沖進波斯軍統帥大營,將其統帥挑下馬來。雙方步兵展開一場血肉混戰。阿拉伯勇士高呼“安拉至大”,視死如歸,拼殺搏斗。敵兵尸骨成堆,血染荒野。其場面相當宏偉而悲壯。
影片成功地塑造了兩個典型人物。一個是阿拉伯遠征軍總司令宛噶斯,另一個是女間諜。由伊拉克著名話劇和電影演員哈利勒·紹基飾演的宛噶斯,形象高大、慓悍,他氣壯山河,指揮若定,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由埃及電影紅星蘇阿德·胡斯妮扮演的阿拉伯女間諜,將其妖艷、狡狤、勇敢和對民族的忠心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電影銀幕上一朵閃光的“金花”,增加了該片的“明星效應”。
影片的攝影和畫面的設計,既壯觀又美麗。攝影師運用多角度和多鏡頭的拍攝技術,既描寫了戰爭場面的宏偉、悲壯,又用大河碧波、椰棗樹林、藍天飛鳥等構織出一幅幅美麗的大自然景觀,使觀眾在受到戰爭殘酷的視覺刺激的同時,從這大自然美色中得到欣慰。
《卡迪西亞大血戰》是阿拉伯電影大師阿布·塞夫所拍的惟一的一部戰爭片。這也是繼60年代初埃及電影《薩拉丁》之后,現代阿拉伯電影史上所出現的一部高水平的戰爭史詩片。
上一篇:《南風》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