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代表》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37 黑白片 90分鐘
蘇聯列寧格勒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亞歷山大·扎爾赫依 約瑟夫·赫依費茨 編劇:列昂尼德·劉巴舍夫斯基(德艾里) 亞歷山大·扎爾赫依 列昂尼德·拉赫曼諾夫 約瑟夫·赫依費茨 攝影:米哈依爾·卡普蘭 主要演員:尼古拉·契爾卡索夫(飾波列沙耶夫) 包里斯·里瓦諾夫(飾包查洛夫) 奧列格·日阿闊夫(飾沃羅比約夫)
本片獲1941年斯大林獎金二等獎
【劇情簡介】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只剩四天的糧食。天已昏黑,又下著雨,然而領口糧的人依然排著長隊守候在面包房的外面。老教授波列沙耶夫的學生沃羅比約夫教授也排在長隊中。板壁上貼著彼得格勒蘇維埃的布告:“新政權對投機倒把分子和破壞分子決不留情,一旦被巡邏小隊拿獲將就地槍決。”水兵庫潑里雅諾夫的小隊發現糧食盜竊犯,鳴槍追捕。罪犯被擒獲,立即舉行公審。提著面包和咸魚的沃羅比約夫剛從面包房里走出來便被拉去做記錄員。他驚恐地記錄下庫潑里雅諾夫口述的判決詞便匆匆溜走。身后一聲槍響,不由得使他打了個哆嗦。
沃羅比約夫來到老教授家,把口糧交給老教授夫人。當他聽說老教授一早便趕出一篇稿件并由報社取走時,便認為那準是對新政權不滿的文章,故頗為滿意。庫潑里雅諾夫帶人來搜查。他不理夫人的阻攔,徑直闖進書房。正在寫作的老教授沒弄清怎么回事,當庫潑里雅諾夫粗魯地向他宣布小隊來搜查資產階級分子藏匿的糧食時,他被激怒了。庫潑里雅諾夫面對發怒教訓他的老教授反而沒了主意,他搞不清對方是何許人物,勉強完成例行公事便帶隊退出。
晨報上登出老教授支持無產階級革命的文章。有人歡呼這是偉大科學家和無產階級握手;也有人認為是布爾什維克收買了教授,教授是奸細。
革命大本營 ——斯莫爾尼宮里熱火朝天。剛從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包查洛夫走進宣傳部,坐到庫潑里雅諾夫身旁,湊過去看他手中的報紙。報上印著老教授的文章。庫潑里雅諾夫突然向他打聽,這位老教授是不是布爾什維克。當他聽包查洛夫說老教授是教植物學的,顯然不是布爾什維克,但每個共產黨員都應該欽佩他,新政權應該像愛護自己眼珠一樣愛護他時,他羞愧了。政委分派包查洛夫去主管出版,并交待他要照顧好波列沙耶夫老教授,還把庫潑里雅諾夫分派給他。
一群大學生在校園里一邊搶閱老教授的文章一邊罵街,一些道貌岸然的教授也在議論這篇文章。沃羅比約夫激動地走過來攻擊老教授,于是大學生們喊出“打倒波列沙耶夫!”的口號。老教授在唿哨和喊叫聲中出現了。他沒有察覺這里的一切。他把剛完成的《植物學和農業》手稿交給沃羅比約夫,讓他送到印刷廠去。這部科學巨著可說是他的命根子,因此他說自己把性命全都交給沃羅比約夫了。他又請他晚間到家里去做客,因為今天是他的命名日。沃羅比約夫的神態使老教授產生了懷疑和不安,一種模糊的恐懼襲上了他的心頭。他跑出教室去追趕、呼喚他的名字,但沃羅比約夫頭也不回,匆匆走遠。包查洛夫恰好迎面走來擋住了他的去路。待老教授認出自己最喜愛的學生時,高興得像小孩似地同他擁抱起來。庫潑里雅諾夫在衣帽間等待沃羅比約夫,邀請他給水兵作一次有關植物生理學的報告,沃羅比約夫隨口答應下來。
沃羅比約夫來到老教授家,極力說服波列沙耶夫不要跟著布爾什維克走。老教授非但不同意,還對沃羅比約夫不去給水兵做報告很是生氣,他決定替他踐約。在夫人的懇求下,沃羅比約夫勉強陪同教授前往。路上沃羅比約夫又編造謊言,說布爾什維克要占用大學印刷廠,老教授的書不能承印,他想把稿件送到柏林去。老教授未加理睬。到了軍艦上,沃羅比約夫不停地冷嘲熱諷,老教授無法容忍,終于把他趕走。值日水兵送給下船的沃羅比約夫一份面包和砂糖,他略微躊躇一下便伸手接過。
波列沙耶夫做完報告,由庫潑里雅諾夫送回家來。水兵告別前送上一份面包和砂糖。老教授不肯收,反邀他進屋與來祝賀命名日的客人們一道喝茶,水兵硬是把面包和砂糖做為賀禮塞給他,走了。老教授以為已有很多客人在等他,結果發現并沒有人來。他沮喪了。忽然傳來熟悉的爬樓梯聲,他知道這是沃羅比約夫來了,于是閃過一個念頭。他急忙打開箱籠,把冬季衣服全都捧出來,把衣帽間布置成賓朋云集的樣子,然后才去開門。沃羅比約夫最后一次勸說老教授“懸崖勒馬”,因不便當著“眾多客人”講,只能在衣帽間里攤牌,終于又惱羞成怒,口出惡言,詛咒老教授會眾叛親離,最終孤獨地死在布爾什維克的墻角下……老教授傷心極了,被凌辱的眼淚順著他的兩頰、順著銀白色的胡須緩緩滾落下來……擺好的餐桌無人動,燭光下的餐廳益覺清冷。他望著老伴那顫動的肩頭,生怕兩個人都會哭出來,趕忙找個借口躲進寢室去,夫人則已是滿眶淚水了。
沃羅比約夫到印刷廠取走了手稿,還囑咐工長把已經排好的版面拆掉。孟什維克的工長若有所悟。
包查洛夫找到老教授的家。因夜已深,想敲門,又躊躇起來;想走,又不知去何處安身,只好準備在樓梯間裹緊大衣過夜了。忽然老教授家傳出輕盈的鋼琴聲,教授老兩口并肩坐在琴旁,裹在一個大披巾里,四只手合奏著柴可夫斯基的圓舞曲。電燈忽然亮起來,原來電廠恢復了送電。樓梯間的電燈也亮了,包查洛夫決心敲門。包查洛夫的到來使老教授無比高興,包查洛夫勸他別理睬朋友的背叛和中傷。他告訴波列沙耶夫,新政權非常重視他,他是革命的一張王牌……半夜三點鐘,忽然列寧打來電話,問他的生活和著作的出版情況。老教授興奮極了,他對妻子和包查洛夫宣告,他并不孤獨!
第二天,老教授在包查洛夫的陪同下,去大學印刷廠了解他的著作排字情況,發現了沃羅比約夫的卑鄙行為。一個青年揀字工帶領他們來到孟什維克召集的群眾大會,沃羅比約夫正準備結束演講,他保證說布爾什維克統治不會長久。一個人剛開始鼓掌,就聽從大廳后面傳來老教授激憤顫抖的聲音。他當眾揭發了沃羅比約夫是個扒人手稿的騙子。大廳里鴉雀無聲,沃羅比約夫從皮包里掏出一疊手稿,使勁朝波列沙耶夫拋過去,還詭辯說他不是偷,而是想拯救它。手稿散落到地上。老教授想俯身去撿拾,但以一種超乎尋常的意志控制住自己。包查洛夫冷靜地走近講臺,低聲宣布散會,待人們退出后,包查洛夫彎下身去撿拾手稿……
1918年2月,德國人威脅著彼得格勒。紅軍戰士出發去保衛年青的共和國。波列沙耶夫老教授已被波羅的海水兵選舉為他們的彼得堡蘇維埃代表,隊伍出發前,他不顧重病在身,執意要去參加送行大會。塔弗里爾宮里擠得水泄不通,整裝待發的人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波列沙耶夫。老教授發表了熱情洋溢的長篇講話。
回到家中,他坐在自己的安樂椅上。包查洛夫來向他告別,還為他帶來剛剛趕印出來的《植物學和農業》一書和列寧感謝他、祝他長壽的親筆信。包查洛夫走了,街上傳來陣陣《華沙革命歌》……妻子在餐廳里大聲告訴他醫生來了,他努力爬上書齋扶梯的最頂端,得意地咕嚕著:“這回讓你們誰也找不到我……”他從最高一層架子上取出一本書,翻開來,隨即一頭栽在書架上……
【鑒賞】
蘇聯電影在30年代走向成熟,曾拍攝出一大批為國內外觀眾喜愛和取得輝煌成就的經典性影片。《波羅的海代表》便是其中一部,在1937年的巴黎國際電影展覽會上獲得了大獎。
本片主人公波列沙耶夫是以俄羅斯杰出的自然科學家科·阿·季米里亞澤夫為原型,參照他的諸多事跡創造的。影片屬革命歷史題材,但它與《我們來自喀瑯施塔得》等又有很大不同。它不是用浪漫主義的激情來表現英雄的主題,不是用崇高理想來感奮群眾,也沒有濃郁詩情畫意的廣闊視野,而是基本上以室內劇的方式,極少運用外景,通過對人物性格細致入微的刻畫,通過揭示主人公的內心活動和他與周圍人物之間的關系來表現主題。它謳歌參加到革命陣營來的愛國科學家,塑造出波列沙耶夫這樣一個具有個性的形象,并通過它表現出整個俄羅斯先進科學家的共性與典型特征。
30年代的蘇聯電影劇作接近于戲劇,可以說基本上是按戲劇原則構成的。即劇中有一中心矛盾,敵對雙方圍繞著中心矛盾展開沖突。整個戲分為開端、高潮和結尾三個部分。本片的結構也如此。它由兩個大的時間段組成——1917年11月間老教授命名日的前后兩天和1918年2月的某一天,很像是一出兩幕話劇。第一個時間段占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如果說它包括了開端和高潮兩個部分,那么第二個時間段便是結尾部分。影片的中心矛盾是革命陣營和反革命陣營對老教授的爭奪。當然,影片尚未開始,老教授便已站在革命一邊了——他已寫出擁護新政權的文章,所以爭奪戰表現在敵對方要千方百計地把老教授拉過去,要他收回他的文章。他們說服他,冷落他,攻擊他,直至盜竊他為百姓造福的科學著作的手稿。而革命一方則支持他、保護他,甚至列寧都親自打來電話關心他。到了老教授當眾揭發沃羅比約夫的卑鄙盜竊行為,后者惱羞成怒、拋散手稿發泄時,劇情的緊張達到高潮。瞬即轉入結尾部分:雙方較量以敵對方失敗告終,老教授的書出版了,他被選為波羅的海代表,向出征保衛年青共和國的戰士發表演說。
從當代電影的角度看,似乎手法陳舊,但是它把事件、情節高度濃縮在兩個時間段,簡練到沒有一點贅筆的手法還是頗為值得借鑒的。
編導對幾個主要人物的處理極具特色。波列沙耶夫是個有鮮明個性的人物。他工作時不允許人家打擾,連他的妻子也不例外。水兵庫潑里雅諾夫把他當成資產階級,初次見面態度粗魯,他毫不客氣地大發雷霆,竟把一個向在資產階級面前耀武揚威的水兵給震住了。老教授是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并不是總是威嚴板著面孔的。他高興的時候,又像個老小孩,且看他完成書稿來到大學時的那輕快的步態,以及影片結尾時爬到書架扶梯頂端上的兒童情趣的想法和動作,會使你忍俊不禁。當“眾叛親離”、孤獨感襲來時,他仍能保持住幽默感,故意布置出一個賓客滿堂的假衣帽間現場來愚弄沃羅比約夫并掩飾自己的處境。他愛憎分明,熱愛革命的水兵,親自去給他們做報告;而對沃羅比約夫有了新的認識時,便同他決裂,最終揭發他的盜竊手稿的卑劣行徑。他極堅強,當沃羅比約夫拋散他的手稿,一股尊嚴感使他不能在敵人面前去俯拾自己七年的心血結晶。無人來祝賀他的命名日,他并肩與妻子彈奏柴可夫斯基的輕松愉快的圓舞曲,這不單單是為了戰勝孤獨,而是對所謂的“眾叛親離”的一種示威……編導把一個積極獻身革命事業的、具有高風亮節的科學家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包查洛夫與沃羅比約夫這兩個人物也都各有特色。包查洛夫氣度不凡,他胸懷寬大,精明冷靜,溶智慧與力量于一體,是布爾什維克黨的化身。他人情味十足,分寸感掌握得極好。沃羅比約夫完全是個膽小而又追逐個人名利的庸夫俗子形象,他看不到未來,最終也只能隨著舊社會一起消亡,成為殉葬品。沃羅比約夫是在排隊領口糧時出場的。以一個教授的身份去排隊,使他很難為情,他對周圍人拋出的惡狠狠目光又說明他對新政權抱有敵意,對偷搶糧食的敗類,他無動于衷,別人都去參加追捕罪犯了,而他一動也不動。另一個沒有動的人是個殘疾人,影片作者們的構思、安排和表演,似乎在告訴我們,沃羅比約夫也是個殘疾人,不過他的殘疾不在肉體而在思想靈魂。當他從面包房里領得口糧,用兩個手指頭捏著魚走路時的那副神態,令人一眼便看出他是一個自視清高的典型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包查洛夫出場時,胡子拉茬,身穿皮大衣,從樣子和神態便知道這是一位革命家,剛從西伯利亞流放地兼程趕回來,風塵仆仆,連胡須都沒有時間去刮——一個無私的布爾什維克形象便印入了你的腦際。
這可以說是一種對比,而影片里有很多對比。且不說對待革命與反革命的不同立場和態度等大的方面對比,單從小的方面對比來看,也不乏例證。例如,沃羅比約夫收下了值日水兵給他的面包和砂糖,不說一句謝話,而老教授則不然,他先拒絕,后又請庫潑里雅諾夫做客飲茶。一個是無功受祿,貪圖便宜,吃了你的還罵你,而另一個如果不說他的道德觀如何高尚,至少也還有知識分子的那種清高。沃羅比約夫也有他自己的“清高”,兩相比較,沃羅比約夫的偽清高便露出虛偽、丑惡和可憎了。
在50年代,隨著錄音技術的出現,音樂開始成為影片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本片拍攝時期,電影音樂開始細分為鏡頭內音樂和鏡頭外音樂,即我國通稱的現實性音樂和功能性音樂。《波羅的海代表》的鏡頭內音樂,在電影音樂發展史上是被引用的例子。這指的是波列沙耶夫老教授夫妻倆彈奏的柴可夫斯基圓舞曲,這段音樂是根據編導的構思,為劇情發展的需要,符合生活實際而選用的。
上一篇:《沉默》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游戲規則》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