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德》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1 彩色片(70毫米) 185分鐘
美國20世紀福斯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安東尼·曼 編劇:菲力浦·約當(根據高乃依的同名悲劇改編) 攝影:羅伯特·克拉斯克 主要演員:查爾頓·赫斯頓(飾羅德里克) 索菲亞·羅蘭(飾施曼娜) 杰娜維芙·佩姬(飾公主) 拉夫·瓦倫(飾奧爾多奈茲伯爵) 赫伯特·羅姆(飾本·約瑟夫) 加里·雷蒙(飾桑切) 邁可爾·霍頓(飾唐·狄亞格)拉爾夫·杜魯門(飾費爾迪南國王) 道格拉斯·威爾默(飾莫塔明酋長) 費朗克·斯林格(飾阿爾·卡迪爾)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11世紀的西班牙。國王費爾迪南五世深為不斷襲擾國土的摩爾人所困擾,基督徒和異教徒的戰爭綿延不絕。堂·羅德里克是卡斯蒂葉國的一名武功卓著的忠勇騎士。一天,他赴京城與熱戀中的未婚妻施曼娜相會,途中遇見國王的軍隊正要處死幾名摩爾人首領。深謀遠慮且心地善良的羅德里克,在父親唐·狄亞格的同意下,責令摩爾人眾首領發下誓言,保證今后不再來犯,遂將他們釋放。摩爾人感激涕零,稱羅德里克為“熙德”,意為首領。然而他的這項英明決策卻觸怒了朝廷中的部分大臣,其中包括施曼娜的父親、王前第一斗士唐·高邁斯,以及羅德里克的情敵唐·阿涅斯,他們誣告羅德里克私放俘虜、勾結敵國,犯了叛國大罪。羅德里克的父親狄亞格在國王面前盡力為子申辯,與施曼娜的父親高邁斯爭吵起來。這位王前第一斗士當眾打了王朝功臣狄亞格一記耳光,年邁的老臣蒙受了恥辱。
為了捍衛家族的榮譽,羅德里克不得不為父雪恥。他找到高邁斯,請求他向父親當眾道歉,但遭到這位不可一世的武將傲慢拒絕。被逼無奈,羅德里克只得和自己情人的父親拔劍決斗,不幸失手將他殺死。施曼娜聽到父親的慘叫,急忙趕到,發現父親竟然倒在自己的戀人劍下,悲痛欲絕。父親臨終之際,要女兒發誓為其復仇。情人一下子變為仇人,施曼娜所受的教育使她必須接受這個現實,殺掉殺害父親之人。羅德里克對她說:假若施曼娜的父親答應向自己的父親道歉,就不會有這幕慘劇發生。她的父親逼他拔劍決斗,他若不應戰,就會使家族名譽掃地。一個名譽掃地的人就不配娶她為妻,名譽與愛情實難兩全。施曼娜也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她認為只有先為父親復仇,才能與羅德里克相配,無奈仇人與戀人竟然是一個人。羅德里克讓她殺死自己,可是她怎能下手殺死自己的戀人呢? 她只得痛苦地放走羅德里克,向國王請求為父報仇。
鄰國薩哈贊聞知國王的第一斗士比劍喪生,乘機向費爾迪南國王提出了一座城市的領土要求,提出以與王前第一斗士比武的勝負來解決領土爭端。為了洗清自己叛國的罪名,羅德里克請求國王允許他出陣應戰。兩軍陣前,施曼娜為報父仇,違心地鼓勵敵將取勝,羅德里克驍勇非凡,奮力苦戰數十回合,終于取得勝利。國王大喜,封他為王前第一斗士,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清白。
國王派遣長子桑切率隊出征,命令羅德里克隨行保護王儲。臨行前,羅德里克請求國王恩準在他凱旋歸來時與施曼娜成親。國王在施曼娜的默允下答應了他的要求。可是,施曼娜為父報仇的念頭仍未打消,她指使自己的崇拜者阿涅斯途中偷襲王儲一行,乘機殺害羅德里克。遭暗算的這支遠征軍在萬分危機之時,幸遇曾受恩于羅德里克的摩爾酋長率部趕到,大軍得以保全,唐·阿涅斯陰謀敗露受擒,但羅德里克寬恕了他,將他放走。
遠征凱旋歸來之后,羅德里克與施曼娜完婚。洞房花燭夜,施曼娜說她仍不能與羅德里克共枕同眠,遂隱居到修道院。
不久,老國王費爾迪南死去。禍起蕭墻,朝廷內發生權力爭奪戰。長子桑切繼位,趕走了弟弟阿爾豐斯。阿爾豐斯與姐姐密謀,將新國王騙出城外殺害,篡奪了王位。對于國王之死,朝廷內外眾說紛紜。羅德里克逼迫新王阿爾豐斯手持圣經發誓,與新王之死并無瓜葛。羅德里克此舉使阿爾豐斯大為惱怒,被放逐邊陲。
羅德里克身處逆境,施曼娜的仇恨終被愛情的烈火燒盡,她離開修道院,同羅德里克一起奔向遠方,希冀過一種平靜的田園生活。流放途中,羅之舊部及仰慕其英名的各路仁人志士紛紛追隨,擁立為首領,以圖挽救西班牙于水火之中。羅德里克以國事為重,再把妻子送回修道院寄居,率眾踏上征程。
阿爾豐斯國王目光短淺、心胸狹窄,面對雄據巴倫西亞的阿拉伯人的不斷入侵與騷擾,羅德里克帶領摩爾諸酋長向他建議聯合起來共同抗敵,竟遭拒絕。他單獨出兵巴倫西亞,大敗被圍。他姐姐建議將施曼娜母女囚禁,逼迫羅德里克出兵相救,已處于戰略優勢的羅德里克只得引兵回援,不期在途中與施曼娜母女相遇。原來昔日之情敵阿涅斯,感恩于深明大義不記前嫌的羅德里克,暗中保護母女脫離虎穴,投在熙德部下,共同圍攻巴倫西亞。
被困在城內的巴倫西亞百姓饑寒交迫,怨聲載道。羅德里克用巨大的投石機把大量面包拋入城中,百姓欣喜若狂,自動起義,殺死守城軍士,打開城門迎接義軍。羅德里克兵不血刃占領了巴倫西亞。當地人把王冠送給他,高呼萬歲。但他并不自立為王,而將王冠星夜送往京城,交給阿爾豐斯以示忠誠。阿爾豐斯接冠在手,羞愧難當,不愿再聽姐姐要繼續加害羅德里克的建議。
摩洛哥國王不甘心失去巴倫西亞,親率數萬大軍殺來,將巴倫西亞城團團圍住。羅德里克出城迎敵,混戰中不幸中箭。回到城中,他拒絕療傷以待再戰,但城中“熙德死了”的謠言四起,軍心浮動。為了擊潰敵軍,他放棄治愈箭傷的一線生機,堅持要出城決一死戰。在生命垂危之際,他接受了阿爾豐斯的和解請求。他讓人在他死后把他的遺體綁在戰馬上出征。當阿拉伯人看到傳聞已死的熙德一馬當先縱馬而至,立即潰不成軍望風而逃,熙德軍心大振,掩殺過去,大獲全勝。死熙德嚇退敵軍千軍萬馬的傳奇故事自此廣為流傳。
【鑒賞】
《熙德》是好萊塢著名導演安東尼·曼60年代的一部代表作。曼于1907年6月30日生于圣地亞哥,1967年4月29日與世長辭。他像霍華德·霍克斯一樣,屬于美國杰出的傳統型導演。他長于敘事,能把像《熙德》這樣人物眾多、情節錯綜復雜、時間跨度很大的故事敘述得清楚明白又引人入勝。從1950年起,他拍攝了數十部堪稱經典的西部片,如《誘餌》、《西部人》、《沙漠喋血》、《平原英豪》、《奔向西方》等。他高超的導演技巧和出眾的組織能力使他成為屈指可數的能夠駕馭龐大的拍攝力量的幾位導演之一,他善于利用廣闊的空間和自然景色,像《熙德》這樣的特大型超級制作,會使不少導演望而卻步,而安東尼·曼恩調動起千軍萬馬卻游刃自如。在這個壁畫般的巨大場面中,有35艘戰船,長達百米的布景和七千多群眾演員參加演出,片尾“以尸退敵”那場戲,以它空前宏偉的場面和令人嘆服的畫面構圖已成為第七藝術光彩奪目的篇章和電影美學教科書中反復援引之范例。
本片取材于法國17世紀著名古典主義作家皮埃爾·高乃依(1606—1684)的著名悲劇《熙德》。當時的歐洲,封建割劇狀態尚未結束,中央君主專制日臻鞏固,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首相黎世留積極鼓勵古典主義文學發展,利用它為鞏固中央王權服務。而在這個時代,戲劇乃代表了古典主義文學的最高成就,它以古希臘羅馬的文學典范,以笛卡爾的唯理論為思想基礎,崇尚理性,宣揚以理性和意志戰勝個人感情,以個人利益服從封建國家的整體利益。高乃依正是憑著這種理性來刻畫出堂·羅德里克這位“高貴的”理想化的人物。由于《熙德》的基本戲劇沖突極其悲壯,歷來被公認為法國第一部優秀的古典主義悲劇。作者把劇中的主要人物堂·羅德里克和施曼娜投入到責任與愛情這一強烈的悲劇沖突之中:羅德里克雖然熱戀著施曼娜,但由于施曼娜的父親當眾侮辱了他的父親,為了維護封建家族的榮譽,他寧肯犧牲愛情。他深知,假使他忍辱吞聲,施曼娜就會視他為懦夫,不會再愛他。理性和意志驅使他毅然決然地找到施曼娜家,要求她的父親當眾賠禮道歉,遭到拒絕后,拔劍與之決斗,并將他殺死。家族的榮譽得到了保全,孝子的責任也已完成,但卻失去了愛情。這使他痛不欲生,也使施曼娜陷入絕望之中。摩爾人的入侵給了他盡忠報國的機會,他抑制住個人的悲痛,奔赴沙場,大獲全勝,凱旋而歸。古典主義大師高乃依所贊美的這種高尚的美德也體現在施曼娜身上。她認為,替父報仇是比愛情更重要的責任。羅德里克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加深了她的愛情,但卻不能消除她對殺死父親的人的仇恨,這就更加激化了她內心的矛盾沖突。在敵國要求以與王前第一斗士決斗來解決領土爭端的那場惡斗中,施曼娜在眾人面前的表現與內心深處的擔憂形成如此強烈反差,使她不敢正視這場死拼。費爾迪南國王的勸導使她認識到,羅德里克肩負著保衛國家的重任,必須以民族的利益戰勝個人的私怨,才使她忘卻前嫌,同意與羅德里克完婚。但余怒未消的施曼娜在修道院中,孤身一人面對青燈,經過長時間的思悟之后,才復燃起對羅德里克的愛情之火。這一情節是原劇中所沒有的,安東尼·曼的這一改動似乎更近情理。原劇中,高乃依為了塑造一位以仁政治國的理想的君王,讓費爾迪南作為對立雙方的調停人,一席話就使施曼娜投入了羅德里克的懷抱,全劇以二人婚禮大團圓結束,使這部悲劇實際上變成了喜劇。而影片最后讓羅德里克中箭身亡,以尸卻敵則更加感人,曼的這一改編更接近古典主義悲劇的原則,羅德里克這一傳奇人物的形象因而更加高大。這種對文學作品的改編處理堪稱成功的再創造。
古典主義的悲劇人物雖然形象高大,但卻缺乏日常生活的具體表現,缺乏鮮明的個性,言辭多有大而空之嫌。在藝術形式上,則恪守時間、地點、動作相統一的“三一律”等一系列刻板的規則。如果不加改動地“忠實地”搬上銀幕,現代觀眾是難以接受的。本片中,編導對熙德的傳說進行了較大的藝術加工,把原劇優美而雄辯的詩句改為口語對白;使原來緊張而動人的情節,由于電影時空切換節奏加快,情節更加扣人心弦。事實上,羅德里克被放逐后聽命于撒哈戈思人,后自立為王的情節改成了流放中的熙德仍效忠于王朝,把攻下巴倫西亞城獲取的王冠獻給了冤屈他的國王阿爾豐斯。熙德不再是壽終正寢,而是血染沙場,名垂青史。這些改動使故事情節簡潔明快,毫無拖沓之感。影片中,熙德的一生可劃分成戀愛、流放和戰爭三個階段,他與施曼娜的愛情糾葛貫串始終。影片編導的豐富想象力使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形象愈發豐滿,令人難忘的細節使他更有血有肉:如他對窮苦人的關心照顧,怒殺謀害國王桑切的刺客和用面包攻城以攻心為上策的謀略,無不給觀眾樹起一位對君王忠心不二,對愛情矢志不渝,胸懷坦蕩不計個人恩怨而又嫉惡如仇,救萬民于水火的完美騎士形象。以尸退敵的悲壯場面使人不禁想起著名史詩《羅蘭之歌》。
多數影評家認為,影片《熙德》的美學價值已明顯超過同類史詩性巨片,如《賓虛》、《圣袍》和《斯巴達克思》,因為它的磅礴氣勢絲毫未湮沒主人公的鮮明個性,當然,這與兩位主人公扮演者的卓絕演技也是無法分開的。扮演羅德里克的查爾頓·赫斯頓是美國影壇上的一株長青樹,自1945年從影以來,曾在70多部影片中扮演過角色,評論家認為“他輕松自如地塑造出的人物使觀眾相信電影營造出的這個杜撰出的世界是真實可信的”。身高超過兩米的赫斯頓在本片中“毫無疑問地是一位勇猛而不乏柔情”的騎士。女主人公施曼娜的扮演者索菲亞·羅蘭,出生于1934年,這位意大利女演員16歲在那不勒斯參加選美,同年開始在羅馬從影。1954年,參演影片《那不勒斯的黃金》后名聲大噪。1955年,她主演的影片《河邊來的女人》又獲成功。在好萊塢影片中,因她飾演幾部具有異國情調的美女,而成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國際影星之一。她主演的影片《黑色的蘭花》,1958年獲威尼斯電影節獎。在意大利,她主要與導演德·西卡合作拍片。德·西卡使她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1961年她主演的《薄伽丘1970》,創造了史無前例的票房價值。她參演的影片《喬恰拉里亞的女人》(1961)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和奧斯卡獎,《意大利式的結婚》(1964)獲莫斯科電影節獎。她在《卡桑德拉大橋》中的出色表演,則是中國觀眾所熟悉的。在本片中的前半部,她把一位備受愛情與榮譽折磨的女性塑造得活靈活現。
上一篇:《熊》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愛情萬歲》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