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恨晚》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45 黑白片 86分鐘
英國電影公會攝制
導演:戴維·里恩 編劇:諾埃爾·科沃德 戴維·里恩(根據科沃德《今晚八點半》中的獨幕劇《靜寂的生活》改編) 攝影:羅伯特·克拉斯科 主要演員:西莉亞·約翰森(飾勞拉·杰森) 特雷弗·霍華德(飾阿歷克·哈維)
本片獲1946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紐約影評協會最佳女演員獎
【劇情簡介】
勞拉·杰森像大多數英國中產階級主婦一樣,有個幸福的家庭,夫婦相敬如賓,兒子也十分可愛。她家住凱奇沃斯鎮,操持家務之余,每逢星期四總要乘火車到毗鄰的米爾福德市買足一周要用的物品,再看一場電影,到圖書館還借圖書,最后搭乘晚班車回家。多少年來,生活一直這樣平靜有序。然而,一樁小事忽然擾亂了勞拉寧靜的心。
那是一個星期四的傍晚,勞拉照常在車站候車回家。一列火車駛過,飛來的煤屑突然鉆入眼瞼,她疼痛難忍,只得返回站臺的小吃店,要一杯清水沖洗。幾番折騰,疼痛依舊,一位中年男乘客彬彬有禮地對她說:“請讓我看看,我正好是位醫生。”他掏出手絹麻利地取出了煤屑,勞拉感激不已。隨后,兩人各自登上了方向相反的列車離去。下一個星期四,勞拉在車站又遇到了那位熱心腸的男子,兩人寒暄后又匆匆分手。又一個星期四,勞拉來到米爾福德,為丈夫弗萊德買了件生日禮物,一想到他那欣喜的神色,她便感到非常愜意。午餐時她走進一家餐廳,意外地又碰到了那人。兩人共用一張餐桌,邊吃邊聊。原來他叫阿歷克·哈維,在丘萊鎮當醫生,有個美滿的家。每星期四上午,他都要來此為好友林恩代班并在此用餐,因為后者要去倫敦。兩人談得非常開心,勞拉常在此用餐,然而餐廳的樂隊卻第一次引得她開懷大笑,她久未如此快活過了。飯后勞拉堅持要對半付帳。接著兩人一起去看電影,這回她卻不再反對他買票請客了。天黑后,兩人來到車站,他輕輕扶著她,她也不加推卻。在小吃店喝茶的當兒,兩人的目光不時相遇,彼此都感到熨貼、親切。阿歷克的火車進站了,他急切地問:“咱們還能再見面嗎?”勞拉顧左右而言它,直催他別誤車。正當阿歷克失望地要離去時,她卻突然低聲說:“下星期四同一地方見。”
踏進家門,勞拉意外看到兒子扎著繃帶躺在床上,原來他放學回家時被車撞倒。勞拉幾乎發狂,她覺得這是上帝對她的懲罰。晚上,勞拉和弗萊德像往常一樣分坐書房壁爐兩旁。勞拉對丈夫說,她今天曾跟陌生男人共進午餐,還一起看了電影,然而弗萊德毫無反應,繼續玩他的猜字游戲。
星期四又到了,兩人漫步公園,劃船游玩。阿歷克笨手笨腳,船沒劃遠,人卻落入水中。兩人樂得像一對淘氣的孩子,跑回租船處烘衣服。兩人慢慢品嘗著糖茶,勞拉心中充溢著一種莫可名狀的快意,阿歷克的眼神似乎也噴射出一股灼人的熱力。他突然發問:“知道嗎?我愛上了你!”勞拉哭了,她說:“咱們都沒有相愛的自由,咱們得克制自己,現在還來得及。”然而阿歷克卻說:“根本來不及啦。”兩人來到車站,阿歷克吻別了勞拉。勞拉不再感到羞恥,她沉浸在幸福中,幻想著與阿歷克跳華爾茲,聽歌劇,到威尼斯旅游,在海濱度假……回到家里,丈夫漫不經心地問她是否一個人吃午飯,她第一次紅著臉撒了謊。
又一個星期四,兩人吃午飯時不期撞上了勞拉的熟人。嚇懵了的勞拉好不容易打發走愛管閑事的女友。阿歷克為給她壓驚,借用林恩的小車帶她到郊外散心。當他們返回林恩的車庫時,阿歷克要勞拉陪他把鑰匙放回房間,她明白那意味著什么,慌忙拒絕了。兩人到了車站,阿歷克發現誤車了,只好重返林恩的寓所。勞拉進了車廂,就在火車即將開動之時,她猛然起身沖下了列車。當她冒著大雨跑回林恩的寓所時,阿歷克喜出望外,他狂熱地吻著她,她卻忐忑不安地表示只待一會兒。恰在此時,過道里傳出了開門聲——林恩提前返家了,勞拉驚恐萬分地從廚房側門溜了出去。
勞拉羞辱交加地在大雨中奔跑著,找到一個公用電話,告訴丈夫說女友母親患急病,她得陪伴,只好晚些回家,丈夫毫不生氣。面對丈夫絕對信任的態度,她更感痛苦。夜深了,在車站小吃店阿歷克終于找到了勞拉。勞拉要他走開,他說:“重要的是我們真心相愛。”而她說:“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做正派人,我們得自愛。”阿歷克緘默良久,終于說他可以離開英國。原來他兄弟在南非開了一家醫院,一再請他去合作,他可以攜帶妻兒前往,現在他全聽勞拉的。勞拉狠了狠心說,他不應再猶豫……
轉眼又是一個星期,勞拉和阿歷克最后一次相會。晚上兩人又來到車站小吃店,景物依舊,然而兩人的心情卻與前大不一樣。阿歷克的火車就要開了,兩人脈脈相視,滿腹話語不知從何說起。忽然,勞拉的女友、繞舌的道莉闖了進來,喋喋不休地說東道西,兩人無可奈何地聽著那些廢話。阿歷克的火車進站了,他起身和道莉告別,然后輕輕拍了一下木然呆坐的勞拉,轉身離開了。阿歷克就這樣永遠走出了勞拉的生活,可惡的道莉卻還在叨嘮著,勞拉無法到站臺去送他,只能絕望地聽著火車駛離的聲音。車廂的燈光越來越快地從她臉上掠過,勞拉幾乎要發瘋了。忽然她覺得他沒走,他馬上就會回來,她緊盯著門口,然而他的身影卻再也沒有出現。一列快車駛來,勞拉猛然沖向月臺,火車呼嘯而過,車廂的燈光從她茫然失神的臉上閃過,她怔怔望著飛轉的車輪……
同樣的夜晚,同樣的書房,同樣的爐火,勞拉以同樣的姿態坐在沙發上,只是神色悵然若失,恍如隔世。丈夫也未像往常那樣猜字謎,他蹲在勞拉身旁,體貼地望著她,語義雙關地柔聲說:“你已走了很遠的路,謝謝你又回到我身邊來。”
【鑒賞】
本片是英國40年代的經典名片,它通過一對中產階級男女第二春的經歷,從一個側面精當傳神地刻繪出戰前及戰后初期英國人的民族心態,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
英國人的保守刻板是世人皆知的。英國在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沒有經歷過法國那樣疾風暴雨式的革命,舊的國家機器沒有完全打碎,舊的等級制和舊的倫理道德觀直到戰后初期仍然鉗制著人們的思想,規范著人們的言行,因此英國社會比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更僵化、守舊。另一方面,英國社會中間大、兩頭小, 中產階級在英國最有代表性,本片主人公勞拉和阿歷克正是那個時代英國人的典型。編導讓他們萍水相逢、梅開二度,然后通過他們的情感波瀾進一步展示英國人心理的深層結構。勞拉是個極普通的賢妻良母型的英國中產階級家庭主婦,她的生活千篇一律:操持家務,服侍丈夫,養育孩子。她的樂趣就是每周進城看場電影,借本書,然后晚上和丈夫圍坐在爐火旁看書、聊天、做活計,這是最典型的英國中產階級家庭悠樂圖。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倒也怡然自得。然而一粒煤屑引起死水微瀾,與阿歷克的邂逅和交往擾亂了她生活的定勢和心緒的寧靜,她的心境悄然起了變化,一種莫可名狀的復雜感情襲擾著她。一方面,和阿歷克的幽會給她僵化的生活帶來一絲新意,多年被壓抑在心靈底層的情愛忽然被激活并外顯,她久未體驗過這種快意了:另一方面,她頭腦中的傳統道德觀又時時提醒她不可忘記對丈夫的承諾,不得招惹物議;兩種對立的意念猛烈地沖蕩著她的心,使她的行動充滿了矛盾:她忽而應允與阿歷克約會,忽而又由于兒子因車禍受傷而遭受良心的譴責;她忽而拒絕與阿歷克獨處一室,忽而又主動奔回他的住所投懷送抱。經過激烈而痛苦的內心搏斗,終于還是積淀在心靈深層的傳統理念占了上風,她毅然和阿歷克斷絕了來往。這種抉擇是異常痛苦的:一旦訣別成真,她幾乎為此輕生。縱觀勞拉的整個心路歷程,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50年代以前左右英國人思想言行的傳統價值觀是何等的根深蒂固。“自我克制不逾矩”一直是英國人賴以自律的信條,他們就在這僵死的硬殼下過著虛偽的、自欺欺人的生活。然而人受七情六欲驅使,思想行為難免出格。況且人的真實情感長期受抑制,勢必形成饑渴感,一旦受到外來誘惑極易產生回應。本片的主旨就是要表明一個“有教養”(即受傳統倫理道德觀熏陶過)的英國人即便行為偶有出格,但他(她)終究還是會自我約束,重新回到舊秩序中去。婚外戀是文藝作品的常見題材,但本片的處理方式卻很有英國特色。片中主人公的最后抉擇以及影片在英國觀眾和影評界中所引起的強烈共鳴都表明了那個時代英國人的價值取向。勞拉丈夫弗萊德雖然鏡頭不多,但他的言行也很有代表性。他對妻子的情感漣漪并非懵然不知,但卻不點破,最后當勞拉“迷途知返”時他又寬容但卻含混地表示歡迎,這是典型的“英國紳士風度”,也是十足的虛偽。
本片還是一部成功的戲劇改編作品。英國有著悠久的文學戲劇傳統,這也是它民族文化的驕傲。從電影誕生之初,英國就不斷將其著名戲劇搬上銀幕,到后來形成了兩種風格,一是保持原來的戲劇形式(如《王子復仇記》),一是統攝原意、重新結構,完全將其電影化。本片即是后一風格的佳作。編劇諾·科沃德系當代英國最著名的劇作家之一,他于1936年創作并主演的十幕戲劇集錦《今晚八點半》,在英美引起巨大反響(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美國影片《明星!》中即有科沃德與女主人公格特魯德·勞倫斯聯袂主演該劇并轟動百老匯的鏡頭)。后來他又與戴維·里恩合作,將其中《靜寂的生活》一幕改編成電影《相見恨晚》。里恩是戰后英國最有影響的導演之一,還在他當剪輯師時,就因將根據肖伯納的名劇改編的電影《賣花女》剪輯得非常電影化而備受贊譽(該片后成為英國電影經典作,里恩功不可沒)。里恩在執導本片時首先從劇作結構上就對其進行了電影化的改動:原劇只有一個布景,即車站小吃店的內景,劇情的鋪展主要取決于人物的對話或內心獨白。里恩充分發揮了電影時空轉換自由的長處,把一些重要情節(如被驚散的幽會)從劇中人的口述中解脫出來,直接訴諸視覺影象,利用畫面的直觀性和沖擊力來感染觀眾。與戲劇不同的另一點是影片完全采用了勞拉的視點,以其回首往事的形式用閃回鏡頭展示劇情,這種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有助于引導觀眾深入女主人公的心靈深處,將其思緒情感剖析得淋漓盡致。此外里恩還增添了大量表現情緒和氛圍的鏡頭。如勞拉和阿歷克訣別后,萬念俱灰,頭腦中甚至閃過一絲自殺的念頭,里恩用一個俯拍車輪轉動的主觀鏡頭來表達勞拉的這一意念。接著,攝影機又對準運動中的車窗玻璃,玻璃上映出了勞拉失神的眼睛和絕望的表情。里恩運用電影語言進行細節描寫,其效果遠非戲劇所能比擬。
影片在攝影、造型、布光和音響方面也都頗具匠意。如作為本片主要背景的火車站就給人一種陰郁、壓抑的感覺。勞拉決定和阿歷克斷絕來往時兩人站在陰暗而又空曠的車站里,背后火車頭發出的強光在地上投射出兩條長長的、孤零零的人影,兩人的面部也是一片陰霾,整個銀幕只有強光和大塊的黑影,這強烈的反差和靜止的畫面顯得那么沉重、凝滯,簡直令人窒息。兩位主人公最后訣別時, 由于不知趣的道莉在場,勞拉不能到月臺去送行,這時畫面上是勞拉仍坐在小吃店里聽道莉叨嘮,然而與道莉的話語迭混在一起、甚至壓過她話聲的是火車啟動時的汽笛聲和車輪轉動聲,同時火車離站時車廂閃動的光影也越來越快地從勞拉臉上掠過。里恩在這里并未直接拍攝把阿歷克載走的火車,但卻利用火車的聲和光來點明勞拉的思緒所在,把她那種莫可奈何的痛苦心情表露無遺,這種含蓄而又巧妙的處理手法使得影片更有韻味、更能打動觀眾的心。本片的基調音樂采用了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這首傷感的浪漫曲對烘托影片的情調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片的另一成功之處在于演員的造型和表演。編導有意不選外形美的演員,而特別強調他們要有普通人的形象和氣質,借以突出影片主題的普遍意義。兩位主要演員尤其是西莉亞很好地體現了編導的這一意圖,表演質樸而自然,就像你的鄰居那樣顯得親切可信。西莉亞因此獲得了奧斯卡獎的提名和紐約影評獎。
本片上映后被英國影評界譽為“英國制片廠制作出的最佳影片之一”。英國《畫面與音響》雜志1952年在評選有史以來“世界電影10大佳作”時將本片列為第10名,然而在該雜志1962、1972和1982年的評選中本片卻名落孫山。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本片所反映的是戰前及戰后初期英國人的精神風貌及其審美情趣,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價值觀和審美觀早已顯得過時,不為時人重視,但它畢竟還是那個時代英國人心態的真實寫照,至今對我們了解英國的民族精神仍有一定的價值。
上一篇:《盜馬賊》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碼頭風云》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