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夕陽殘照中間,
冒著滴落著的露水,
掠過玫瑰色的云端,
你獨自往哪里飛?
獵人休想傷害你,
他覺察不到你飛行,
你背負紫靄滑得疾,
形跡模糊難看清。
你在尋找蘆葦蕩,
抑或是寬闊的河畔,
抑或是起伏的波浪
不斷沖擊著海岸?
有個神將你照管,
教你認清自己的路,
在海邊、沙漠和空間
孤身漂泊不迷途。
你整日拍著雙翼,
不管天高空氣稀冷,
從未倦得撲向大地,
雖然暮色已昏朦。
辛苦旅程將完畢,
你將有新巢過夏天,
將與伙伴齊聲長啼,
蘆葦將被巢壓彎。
我已經望不見你,
你已經消失在天邊,
可你給予我的教益,
我久久銘記在心間。
教你在遼闊高空
平安地翱翔的那神,
在我漫長的旅程中
也將給我以指引。
(江冰華譯)
【賞析】
布萊恩特是美國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19世紀20年代即以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而聞名,被稱為“美國的華茲華斯”。同時,他還是一位激進的民主派分子,在紐約擔任影響頗大的《晚郵報》的主編,高舉“自由土地、自由言論、自由勞動、自由人”的旗幟,為反對南方的蓄奴制和推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布萊恩特的詩歌創作深受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作為華茲華斯的信徒,他在描寫自然景物時注入了鮮明的道德情感,他主張詩人應該以一顆敏感的富有洞察力的心靈去尋找和發現自然中隱含的真諦。布萊恩特強調要描寫自己周圍熟悉的景色,他在自傳中談到自己“從少年時就興味盎然地觀察自然界”,新英格蘭地區美麗的自然風光陶冶了他的詩心,他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觀察,將這一地區獨有的自然風物融入了自己優美的詩句,正如愛默生所稱道的:“是布萊恩特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向世人揭示了我國的北方景色——夏日的盛裝、秋天的斑斑褐色以及隆冬的明與暗?!睈勰澝浪恰氨距l本土的、誠摯的、獨創的愛國詩人”。
他的《致水鳥》一詩即以美國北方常見的水鳥為抒情對象,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之作。據說這首詩是布萊恩特一次在馬薩諸塞州從肯明頓去普萊茵菲爾德的旅行之后所寫。此前在旅途中的布萊恩特“極度憂郁絕望,不知道在這一大千世界里自己將走向何方”,突然一只水鳥飛過天空,從他的視線里掠過,于是詩人在這只孤單的水鳥身上發現了自己的影子。在詩的前三節,詩人的眼光追逐著飛翔的水鳥,同時也在內心追問著水鳥行程的目的地,夕陽殘照,露水滴落,遠處是玫瑰色的云彩,一只水鳥在空曠的世界中飛過,不知要飛往何處?在寂寞的飛行中或許潛伏著危險,但水鳥疾飛的翅膀保護著自己,“形跡模糊難看清”。這種模糊難辨(darkly seen)顯然是雙關語,形體的難辨只是外在的,而深藏在鳥兒內心的那個目的地的難辨才是根本的。如果引申到詩人自己身上,則是他人生的困惑與迷惘沒有人(包括他自己)能夠化解,沒有人能夠給他指明一個確切的方向。詩人對水鳥的困惑是他自身困惑的投射,而他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試圖從水鳥的身上尋找解決困惑的啟示,因此他并未停留于追問,他要進一步找到答案。在詩的后半部分,在隨之展示的更大的時空世界中,水鳥的飛行變得堅定而有力,等待它的是一個溫暖的家園:“你將有新巢過夏天,/ 將與伙伴齊聲長啼,/ 蘆葦將被巢壓彎。”這美好的一切皆源于神力(Power)的出現,源于神對水鳥的指引與照管,所以盡管水鳥消失在詩人的視野之外,詩人亦不再擔心它的前路;而對于自己的未來,他也不再憂心忡忡,他相信眷顧一切生靈的神“也將給我以指引”。
由此來看,《致水鳥》一詩不過是詩人對自己宗教信念的一次形象化的演繹。在詩中,神其實始終是在場的,詩人最初的困惑只是來自信仰的迷失,當他突然領會到神的在場時,整個世界便擁有了明亮的中心,變得有序而和諧,先前迷惘的個體——包括水鳥和詩人——都將各得其所,在神恩中領受自己的命運。在布萊恩特所處的時代,盡管美國的宗教復興運動此伏彼起,但傳統信仰的衰落已經不可避免,或者說信仰的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當時盛行的自然神論中,神被排擠到獨立運行的自然世界之外,好像成了一個無能為力的只能棲在高處的觀望者。布萊恩特的《致水鳥》一詩發表于1815年,如同第二次宗教覺醒運動的一個側影,他在詩中所透露的迷惘也是深層次的信仰的迷惘,一種歸宿性的迷惘。他試圖將身高位遠的神重新喚回到人們的身邊,以神的出場和在場來滌除這種迷惘,靠著復蘇內心的信仰來復蘇對生活的信心。但在日益世俗化、科學化的世界中,信仰的復蘇談何容易。關于人的信仰,布萊恩特曾經在另一首詩中寫道:“你別像夜間采石的奴隸一樣,/ 被鞭打著走進地牢,/ 而要在一個堅定信念的支持安慰下,走向墳墓,/ 如同一個人用自己躺椅上的布罩 / 裹住身體,走進美好的夢境?!币苍S,連詩人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的話語內含著對自身的反諷,所謂“堅定信念”或許真的只是在懷著一個“美好的夢境”而已。
(韓德星)
上一篇:《致母親B。海涅 [德國]海涅》讀后感
下一篇:《致愛情 [秘魯]貢薩萊斯·普拉達》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