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凱撒》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31 黑白片 80分鐘
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茂文·勒魯瓦 編劇:羅伯特·恩·李 羅伯特·洛德(根據W·R·伯內特小說改編) 攝影:托尼·戈迪歐 主要演員:愛德華·魯賓遜(飾凱撒·恩里科·班德勒——小凱撒) 小道格拉斯·范朋克(飾喬·馬薩拉) 格倫德·法雷爾(飾奧爾嘉·斯特拉索夫) 小威廉姆·科利爾(飾托尼·帕薩)
【劇情簡介】
凱撒·恩里科·班德勒是個職業槍手和小偷,被人們稱為里科。一天,他走進一家加油站。一陣猛烈的槍聲過后,里科帶著從錢柜里搶來的錢走了出來。等候在外面的同伙喬等他一上車,便慌慌張張地發動了車子,兩人立刻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里科和喬來到一家飯店,要了兩份意大利式面條和咖啡大吃起來。這時,里科從一份報紙上讀到一篇關于一個大城市里的黑社會幫伙正在進行大規模槍戰的報道,這令他十分羨慕。他告訴喬,有一天他也要成為一個引起公眾注意的人,而絕不僅僅當一個普通的歹徒。
隨后,里科來到這座酷似芝加哥的大城市。他找到了當地的黑社會幫伙頭目之一—山姆·韋托里開的 一家俱樂部,直截了當地對山姆說,他有著一手好槍法,可以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山姆雖然告訴他槍在這兒并不那么流行,但還是接受了他做一名槍手,并把他帶到一間屋子里。在這里,里科見到了山姆手下那一群衣著不整、目光猥瑣的同伙。其中包括奧特羅、佩皮、托尼和基德。里科在他們面前夸夸奇談地表現了一番,很快就贏得了他們的尊敬。
加入山姆的幫伙后,里科參與了一件又一件的犯罪活動,證明了自己的才干和膽量。很快,他就成為團伙中僅次于山姆的第二號人物。與此同時,他原來的同伙喬卻似乎在激流勇退。他在由另一個黑幫頭目小阿尼·洛奇開的夜總會舞廳里認識了一個名叫奧爾嘉的姑娘; 他成了她的舞伴,并愛上了她。
隨著山姆一伙日益猖狂的犯罪活動,當地警察局偵緝隊的警長湯姆開始對山姆的團伙施加壓力。但里科卻狂妄地對他說:“還沒有一個像你這樣的笨蛋能夠把手銬戴在里科的手腕上!”然而,山姆在警方的壓力下變得驚慌失措了。城里黑幫的總頭目、外號“戴蒙德·皮特”的蒙塔納也向黑社會的各個幫伙建議減少暴力行動。因為,警方負責犯罪問題的官員麥克魯爾正在積極采取行動。里科對他們的膽怯充滿了鄙視。他不顧山姆和蒙塔納的反對,在同伙們的支持下再次進行搶劫,隨后把山姆的幫伙據為己有。接著,他又襲擊了洛奇的夜總會,把錢柜和顧客們洗劫 一空。此時,麥克魯爾趕到了,他剛要掏槍向歹徒們射擊,里科開槍打死了他。在這場搶劫中,喬也被迫重新入伙,充當望風的角色。恩里科警告他,誰也不能離開他和幫伙。
這次搶劫使里科名聲大振,并取代蒙塔納成了黑社會的當然頭領。不久,他便結識了一個被稱作“比克先生”的上流社會的巨頭。實際上,正是比克在幕后操縱著整個黑社會的活動。里科對他那座豪華的公寓和室內精美的陳設艷羨不已,并仿效他為自己布置了一幢舒適的宅第。隨后,在一次盛大的宴會上,他得意非凡地接受了他的手下敬獻給他的一只金表。第二天,城里的報紙上紛紛刊登出里科在宴會上的巨幅照片。
正當里科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時,奧特羅跑來告訴他,托尼為麥克魯爾的被殺感到內疚,準備向神父坦白自己的罪行。里科試圖說服托尼,他的坦白將意味著背叛自己的幫伙。但托尼不肯聽從里科的勸阻。于是,當托尼走上當地教堂的臺階時,恩里科掏出槍,冷酷地對準他扣動了扳機。
此時,里科已接近達到了權力的頂峰。他的下一步計劃就是要擺脫比克,要喬回到幫伙中來,做他的幫手。喬雖然早就打算洗手不干了,但他性格懦弱,不敢拒絕里科。而性格堅定的奧爾嘉卻毫不猶豫地把里科頂了回去。同時,為了免除他的威脅,奧爾嘉打電話給湯姆警長,告訴他她的男朋友知道誰是殺害麥克魯爾的真正兇手。里科很快就知道喬將要去警察局告發他,他找來奧特羅打算殺死喬。但當他面對著喬時,里科卻不忍對昔日的好友下手。正在此時,湯姆帶著警察們趕到了。里科和奧特羅奪路逃走時,奧特羅被警察打死。
死里逃生的里科再也不敢回到他那幢豪華的住宅里,他的手下也一哄而散。此時,這個昔日不可一世的“小凱撒”已無路可走。他傾其所有,讓一個面目丑陋的老太婆把他藏在一個廢棄了的店鋪里。然而,這個名叫瑪格達萊娜的老太太要去了他的錢后,卻把他趕了出來。里科從此只能流落街頭,偶爾搞到點錢時便在廉價的小客棧里棲身。
一天,里科從報紙上讀到一篇報道,說他是個膽小鬼,因為害怕湯姆和警察所以躲了起來。原來這是湯姆設下的一個“激將法”。果然,頭腦簡單的里科上了當。他給湯姆打電話威脅他。警察從電話里查出了他藏身的地方,立即出動。當里科走出空無一人的大街時,發現警車正向他疾駛而來,急忙閃身躲在一塊廣告牌的背后。湯姆早已發現了他。他一面指揮警察包圍上來,一面命令他繳械投降。里科決定頑抗到底。他拔出手槍,高喊著叫湯姆來抓他。湯姆舉起了沖鋒槍,剎那間,子彈像雨點般傾射到廣告牌上,躲在后面的里科應聲倒下。
湯姆停止了射擊,來到廣告牌后,瀕死的里科用微弱的聲音說出了最后一句話:“上帝啊,里科就這樣結束了嗎?”
【鑒賞】
30年代,有聲電影正式問世后,歹徒們的滿口黑話和沖鋒槍“噠噠”的掃射聲在銀幕上變得充耳可聞了,這在美國銀幕上立刻掀起了一股黑幫片的熱潮。《小凱撒》便是在這一浪潮中產生的第一部黑幫片的經典之作。它和隨后誕生的其它兩部著名的黑幫片《疤臉大盜》、《公敵》一起,為30年代及其后的美國黑幫片奠定了基本的模式。
美國黑幫片或犯罪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格里菲斯的時代。他拍于1913年的《窮巷劍客》被認為是美國影壇上的第一部黑幫片。其后斯登堡的《地下世界》則可說是較早的對美國禁酒和經濟大蕭條時期所出現的歹徒生涯的描繪。但不論是對于美國觀眾還是電影史學家來說,黑幫片這一電影類型的基本模式卻仿佛是從30年代才突然一下子冒了出來。而《小凱撒》則無疑正是這一模式的始作俑者。
與好萊塢另一個歷史悠久的類型片種——西部片不同,黑幫片不是取材于歷史或傳說,而是來自當代美國生活的現實,甚至往往就是來自那些轟動一時的報刊新聞。和早期的許多黑幫片一樣,《小凱撒》即是根據真實的人物和事件改編的。片中里科的原型是芝加哥的犯罪集團頭子艾爾·卡朋。他像里科一樣從一個普通的槍手最終變成了黑社會團伙的頭目。片中另一個黑社會頭目蒙塔納則是當時的犯罪集團的首領大吉姆的化身,他于1920年死于卡朋的槍下。而那位黑社會集團的幕后操縱者比克竟是脫胎于當時芝加哥市的市長比克·比爾·湯普森——他曾是卡朋的幕后支持者。甚至連片中的許多事件也多有所本。如片中里科大宴同伙一場在現實中雖為另一黑社會頭子所為,但卻曾被當時的報紙廣為報道,可謂歷歷在案。
但顯然,取材于現實并不意味著黑幫片比之其它的類型影片有著更大的真實性。其更加重要的意義在于它表明了黑幫片是當代美國生活日益 “城市化” 的產物——那無數生活在當代都市而備感現代文明秩序壓抑的美國公眾迫切需要一個屬于他們自己、也屬于這一城市生活的偶像。《小凱撒》正是在這一點上 “生逢其時”,從而步入黑幫片的經典行列。
作為對一種現代都市生活的描繪,高大的樓群、雨夜的街道、銀行、汽車加油站以及昏暗的酒吧和城市頂樓上的公寓構成了黑幫片中現代文明的物質環境。而這一類型片中的主人公則作為掙扎在下層社會中的小人物,用手里的槍向等級森嚴和日益物化的城市文明展開了挑戰——這是《小凱撒》展示給我們的黑幫片的一種基本模式。不過,30年代的黑幫片與其后這一類型影片的一個明顯的不同,是他們并不去分析那種導致主人公走向犯罪的社會動因,而是直接了當地去塑造當代都市中那類充滿無政府精神的強盜偶像。《小凱撒》中的里科是一個頭腦簡單,有著強烈的控制欲和意志堅定的人物。影片一開始,就是他和自己早期的伙伴搶劫一家加油站的情節,而這時的里科已是一個羽翼豐滿的強盜,一個似乎與生俱來的殘忍、好斗的歹徒。他的信條就是不惜一切代價獲得權力。當他從報紙上讀到城市中黑社會“熱火朝天”的犯罪活動時,立刻決定趕往那里,以取得“屬于自己”的一份。在加入了黑社會團伙之后,里科更加橫行無忌,公然蔑視法律機構的權威及至黑社會頭目們的規勸,處處以槍開路,很快便登上了權力的頂峰。影片以一種快節奏的甚至是片段式的敘述,描繪了里科從一個無名小卒走向發跡直到最后毀滅的歷程,而似乎無暇關注對于性格的分析和社會環境的表現。這種“早期的”黑幫片的敘述方式在今天看來不免會削弱影片的深刻性。然而,它卻又是這些早期黑幫片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那些在“秩序嚴明”的都市生活里感到喪失自我的普通公眾來說,他們所需要的并不是一個具有社會學意義的“強盜”,相反,僅僅是一種大膽向文明的秩序以及這一文明的“構件”——銀行、加油站及至警察——挑戰的行動。《小凱撒》正是在這一點上順應了公眾心理的需要。因此,盡管影片在開始的字幕中引述了圣·馬休的一段名言:“拿起劍者必將死于劍下”,并在其對“小凱撒”一生浮沉的描繪中,始終貫穿著這一名言中所包含的報應的暗示;然而,《小凱撒》和其后的許多黑幫片中也始終具有著一種傾向,即把那些敢于蔑視社會權威和生活在一個按照由其自己的法律所建立起來的世界里的人物描繪得充滿魅力,甚至連他們的死也具有一種高貴的感覺。
在《小凱撒》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古典時期”的強盜形象的另一個鮮明的特征。與后來如《教父》等影片描寫的集團式犯罪和對這種犯罪集團嚴明的組織性的謳歌不同,早期的“強盜”是一些更加徹底的“無政府主義者”。他們身上有著一種更加鮮明的個人主義的品性——按照美國式的意識形態標準,即一種更加理想化的色彩。他們仿佛是當代都市中的“西部牛仔”,既與代表著文明秩序的警察相對抗,也與其他強盜互相火并。這種“個人化”特征無疑滿足著那些日益感到失去自我的都市觀眾的心理需要,并使強盜的暴力行為最終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犯罪范疇,而使觀眾敢于大膽地與那些“強盜們”取得心理的認同。《小凱撒》中的里科可以說是這種早期強盜形象的一個最初的范例。他不但與自己早期的伙伴分道揚鑣,并肆無忌憚地向黑社會的頭領們發起挑戰。導演使觀眾相信,正是他那種充滿野性的、徹底的“無政府”品性,使他得以擺脫文明秩序的控制,從一個下層社會的普通人迅速變成現代都市成功的控制者。
在情節上,《小凱撒》似乎已經為以后的黑幫片里那種以描繪主人公發跡或犯罪行為始,而以罪行昭著的強盜最終死于警察的槍下告終的情節模式奠定了最初的基礎。但實際上,《小凱撒》以及其它兩部早期黑幫片《公敵》和《疤臉大盜》的結束模式與其后大量黑幫片懲惡揚善的結局有著十分不同的含義。在上述影片誕生的年代,美國影壇尚未對電影實行后來的那種嚴格的道德檢查和制作規范,因而,《小凱撒》里的里科——小凱撒死于偵探湯姆槍下的結局不但有著某種英雄末路的悲壯色彩——里科在孑然一身的漂泊中仍不忘維護其“英雄本色”,打電話回答警方的挑戰,從而召來殺身之禍——而且比之后來許多黑幫片中簡單的道德勸戒來說包含著更為豐富的人性的內涵。一
位美國電影理論家曾指出,在最初的這三部黑幫片的經典之作中,主人公——強盜的死都不是因為他們自己過于笨拙或警方過于強大;相反,他們最后走向毀滅的原因倒在于這些強盜還沒有能夠擺脫“人性弱點”的羈絆,而在關鍵時刻表現得心慈手軟。在《小凱撒》中,這一點即表現在里科在得知了昔日的同伴喬打算出賣自己時卻終不忍對其下手,從而成為往日威風凜凜的“小凱撒”走向沒落的開端。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在槍林彈雨數十年不衰的美國黑幫片的歷史上,那些同樣是描繪殺人越貨的劫路大盜的早期黑幫片在對其主人公的描述中所具有的一種“純潔”、感傷和理想化的色彩。而就在以《小凱撒》為開端的早期黑幫片問世之后,由于一些社會集團和公眾的抗議,更加嚴格的審查制度開始施行,這種理想化的強盜形象在銀幕上的位置終于被代表著社會秩序與正義的警察所取代,它也就此標志了黑幫片一個時代的結束。
上一篇:《安倍遜大族》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小巷名流》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