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924
E·M·福斯特的代表作,最初發表于1924年。小說以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昌德拉普爾城為背景,通過一系列戲劇化的事件,表現了印度人民和英國殖民者間的矛盾沖突。僑居印度的英國人大多傲慢蠻橫,行事總是帶著殖民統治者的種族優越感。他們假惺惺地舉辦了一次和當地印度人的“搭橋”聚會,但所謂的“搭橋”只是表面文章,并無真誠可言。初來印度探望兒子(當地行政官羅尼·希思洛潑)的莫爾太太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待人謙和,毫無種族歧視。她在清真寺邂逅穆斯林大夫阿齊茲后,兩人很快成了朋友。同來探望行政官羅尼的還有他的未婚妻亞蒂拉·奎斯蒂德小姐。一日,阿齊茲邀莫爾太太和奎斯蒂德小姐等人同游馬拉巴山洞。洞中的回聲使亞蒂拉產生了幻覺,誤認為阿齊茲強奸了她。當地校長、英國人菲爾丁深知阿齊茲為人正直,但英當局卻千方百計加罪于他,以此向當地的印度獨立風潮施壓。最后,在庭審時,亞蒂拉意識到自己的錯覺,并當眾澄清事實,還阿齊茲以清白。小說的結尾描寫印度教的一次盛典,慶祝愛神的誕生,具有象征意義。本書的作者福斯特曾兩次到過印度,親眼目睹了英國殖民統治的丑陋行徑和愈演愈烈的民族沖突。與福斯特以往的作品相比,《印度之行》關注的是英國殖民時期重要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有著更強的揭露性和批判性。作者通過阿齊茲受審這一事件,集中揭露了英國殖民統治者對印度人民的歧視與侮辱,以及印度人民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憎惡和反抗,表現出福斯特對殖民統治的反感和對受壓迫民族的同情。在反應民族沖突這一主題的同時,福斯特也描寫了印度大夫阿齊茲和英國人菲爾丁之間的友誼,主張英國與殖民地人民間的相互理解?!队《戎小肥歉K固刈詈笠徊恳彩亲顬橹匾囊徊啃≌f,歷來被視為英國當代小說名作。
上一篇:英國《《卡斯特橋市長》》作家與作品鑒賞
下一篇:英國《《卷發遇劫記》》作家與作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