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殺人的短片》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7 彩色片 85分鐘
波蘭電視臺/西德SFB電視臺聯合攝制
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編劇:克日什托夫·皮耶謝維茨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攝影: 斯拉沃米爾·伊德基亞克 主要演員:米洛斯瓦夫·巴卡(飾雅采克) 克日什托夫·格洛比什 (飾皮奧特) 揚·特薩日 (飾沃德馬拉)
本片獲198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歐洲電影最佳影片獎,波蘭格旦斯克電影節金熊獎;1988年圣·塞巴斯蒂安電影節評委會獎
【劇情簡介】
影片開始于三個平行的敘事線索。華沙一個平凡的清晨。這一天,來自農村的流浪漢雅采克又開始了他的街頭游蕩,似乎毫無目的地在一個街區上閑蕩,不斷地向人們尋問城堡廣場的出租車站。除了一些陰險冷酷的惡作劇,他似乎沒有任何可做的事情。但是在他的骯臟的挎包里有一根鐵棍、一條繩索,他已預謀殺死一個出租車司機——隨便哪一個。而此時,有潔癖的出租車司機沃德馬拉正在過分認真地擦拭他的車子,他向一個賣菜的姑娘調情,卻洋洋得意地戲弄了一對等候多時的男女。他似乎極為苛刻地挑選乘客。也是在這個早上,見習律師皮奧特——一個充滿了正義熱情與理想的年輕人面臨他生命中一個關鍵時刻:他將在這天通過他的律師資格考試。他與考官們熱烈爭論,他堅持懲罰不是法律的目的,因為它并不能制止罪行。除了皮奧特,這是相當平常而乏味的一天。雅采克進了一家影院,旁觀了一場斗毆,在一家照相館放大了死去的小妹妹的照片,在廁所里無端毆打了一個興高采烈的陌生人,爾后他到了城堡廣場。沃德馬拉在路上用自己的早餐喂了一條路邊的野狗,買了幾張彩票,繼續戲弄想要乘車的人,并來到了廣場上的出租車站。而皮奧特終于通過了他的考試,他狂喜地騎著摩托穿行在大街上,他想讓所有人分享他的快樂。在廣場上,他接了自己的妻子,他們一同進入了一家咖啡館,幸福地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此時,雅采克也正在這同一家咖啡館中,他已做好了全部謀殺的準備。他走出門去,登上了沃德馬拉的出租車,要求他向郊外開去,在荒僻的郊外,雅采克用準備好的繩索套住了司機的脖子,用力收緊,而身強力壯的沃德馬拉全力掙扎,兩人久久地角力,終于司機不再掙扎。就在雅采克準備拖走尸體的時候,司機竟再一次掙扎地伸出手臂按響了喇叭,響亮的聲音在曠野中久久回蕩。雅采克恐懼地操起鐵棍一次、再次地猛擊司機的頭部,后者圓睜著雙眼,松開了手。就在殺人犯用毯子包起尸體,把它拖向河邊時,“包裹”里又傳出了求救的聲音,這一次,雅采克歇斯底里地搬起一塊石頭反復朝司機頭上砸去,直到毯子里淌出了一股股污血。做完這一切之后,雅采克怡然自得地坐進車里,吃著死者留下的三明治,把車子開到女友那里,邀她出游。
雅采克很快被抓獲。他的辯護律師是皮奧特,這也是他的第一樁案子,盡管皮奧特竭盡全力為雅采克辯護,但后者仍毫無疑問地被判處死刑——因為律師所做的實際上是一篇廢除死刑的精彩演說,舍此,雅采克的罪行無可辯護。皮奧特極度沮喪、心灰意冷,現實與他的理想相去甚遠。在雅采克被執行絞刑的那一天,皮奧特應前者之邀來到死牢。他的同事竟在死牢前祝賀他喜得貴子。劊子手已做好了行刑的全部準備。雅采克對皮奧特談到了他鐘愛的小妹妹,談到了她意外的死使他背井離鄉,談到了母親,談到了他對自己的墓地和宗教儀式的希望。他恐懼死亡、絕望無助,他不停地說,希望藉此延長片刻的生命。皮奧特對他充滿了難以言說的負疚與同情,他一次次地否定了衛兵的執刑通知,為雅采克爭取多一點時間。但那一時刻終于到了,雅采克混身顫抖,絕望掙扎,但終于被套上了絞索。死刑之后,皮奧特獨自駕車來到郊外,在黃昏的夕照中,絕望地為雅采克、也為自己而哭泣。
【鑒賞】
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因他的《十誡》系列片成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世界影壇的“熱門話題”,也使他被命名為“后大師時代”鳳毛麟角式的“世界級天才”。1987年,他的第四部故事片,也是《十誡》中的第一部(盡管它在《十誡》中的序號是第五)《關于殺人的短片》(簡稱《殺誡》)為他贏得了戛納電影節評委特別獎、歐洲電影節最佳故事片——費利克斯獎,及波蘭格旦斯克電影節金熊獎。由此開始了他的《十誡》系列片對全球的震動和征服。
基耶斯洛夫斯基之拍攝《十誡》,是他的一次機遇,也是他的一次抉擇。從某種意義上說,基耶斯洛夫斯基是頗為傳統的:他認為自己——一個藝術家首先應該忠實于社會、觀眾、人與藝術的內容。在他看來,在一系列的社會變動和沖擊下,波蘭的公眾幻想破滅,社會漸次墜入冷漠。“任何事情都異常混亂。再沒有人真正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甚至不知道為什么我們還在繼續生活”。于是,“我們認為也許我們值得回到那種指導人們生活的最簡單、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中去”。為了表達這種原則、或曰道德、或曰規范,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他創作伙伴、編劇皮耶謝維茨的建議下選擇了《十誡》。他聲稱自己是一個“古老的”人道主義者。而人道主義在基耶斯洛夫斯基那里不是一份媚俗的煽情或廉價的樂觀,它甚或不是一縷寬容或溫馨;它只意味著對人的最基本的期待和信任,它只是一陣酸楚,一道終極防線,一種悲觀但不絕望的彼岸。
或許《殺誡》是《十誡》中最為典型的一部。《殺誡》所涉及的二難處境如同一個絕望的魔咒,一個埃舍爾式的夢魘世界。它遠非一個現代社會、或現代文明的特殊困境,而是與人類社會同樣古老的怪圈。如果說,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的神圣與尊嚴,是文明的端頭,是人類的基本道德和必需的禁忌,是人道主義者的最后防線;那么殺人——“擅取他人性命”,便永遠是一種罪惡,一種十惡不赦的罪行。于是,“殺人償命”似乎成了天經地義的“亙古一法”。對殺人兇手的復仇,便成為最為古老的正義之舉與正義之聲。然而,同在尊重生命的意義上,同在《圣經·十誡》的“汝不可殺人”作為人的權限的意義上,殺人犯以種種名義或無名所犯下的罪行,和復仇者在正義之名下的所為、以及以法律/懲罰之名所執行的死刑判決同樣構成了對生命尊嚴的踐踏,對人類生命的戕害,對人的權限的僭越。但不以死刑來完成對殺人罪的懲戒,便不足以表明他人生命的神圣,便不足以構成對欲擅取他人性命者的威懾;而死刑的執行,則無疑是一種社會性的暴行,成為人類文明的自我貶值與自我褻瀆。贊同與反對死刑,便始終成為法學界莫衷一是的話題;它同時成為人道主義的終極困境之一。它似乎必須在兩種暴行中做出抉擇,但這抉擇是無法做出的:同為對生命的戕害,只是其中之一獲得了體制的保護與認可罷了。然而,拒絕作出抉擇,或選擇成為激進的死刑反對者,同樣或流于偽善,或顯露出無力與孱弱。
與《十誡》中的其它篇章相比,《殺誡》的敘事構成要單純、縝密得多。除卻序幕(一個鏡頭段落)和尾聲(一個場景)之外,整部影片由四個大組合段構成。第一個大組合段是平行敘事組合段交替呈現出殺人犯雅采克漫無目的的漫游、被害者出租汽車司機沃德馬拉出車前的準備、未來的辯護律師皮奧特的律師資格考試。第二個大組合段是雅采克殘忍的、冷血的殺人。第三個大組合段是死刑宣判后皮奧特的困惑。第四個大組合段是交替敘事組合段,與皮奧特、雅采克臨刑前的談話同時呈現的是劊子手、檢察官、監獄長執行死刑的準備,直到執行死刑的全過程。影片主部是殺人與死刑兩個大段落間詳盡的順時呈現,它們構成了影片令人難于承受的殺戮行為的復沓。在《殺誡》中,對這雙重暴行做出微弱的抗議與掙扎,是辯護律師皮奧特。但在《殺誡》之特定情境中,皮奧特為注定失敗的事業所做的戰斗,甚至不能使他成為一個西西福式的英雄,相反使他成為一個嚴酷現實面前的無能的孱弱者,一個不堪一擊的理想主義者,一個多重意義上的失敗者。他只能成為一個不稱職的懺悔牧師,但一如他無法拯救雅采克的生命,他同樣不能拯救雅采克的靈魂:他無法赦免罪惡、或許諾新生。
在《殺誡》中,影片敘事人是絕對抽離的,固定、運動的攝影機完美地構成了間離的、紀錄式的鏡頭風格。與此同時,影片敘事人又是充分介入的,影片呈現出一種空前風格化的特征: 幾乎所有的鏡頭都被加掛的濾色鏡改變了其“自然”色彩;從濁綠到棕黃的畫面,呈現出一派單調、陰森、骯臟的印象主義式風格。與《殺誡》中的紀錄風格同在的,是幾近自然主義的事件呈現。影片中的事件與人物似乎是極端偶然地、未經剪裁地被攝入了鏡頭。然而整部影片卻有著一種嚴格的、幾近經典“三一律”的敘事結構:勻稱、清晰。
《殺誡》無疑是一部關于死亡——和平時期的“非正常死亡”的影片,事實上,影片中有兩個完整的、過于完整、精細、客觀的段落,用以呈現兩次死亡/殺戮的過程。在沃德馬拉遇害的段落中,生命呈現出它驚人的堅韌與頑強。相對于死亡,出租車司機有著過分強健的生命和幾近動物本能的求生欲望,以致兇手雅采克不得不動用三種兇器:繩索、鐵棍和石塊來三度行兇。但在這一段落中,生命的頑強與其說是對生命的禮贊,不如說凸現、點染了死亡、殺戮的骯臟與丑惡。而影片中兩個以抽離的、紀實風格拍攝的死亡/殺戮段落,同時被精心地構置為一次戲劇式的對位。冷酷而兇殘的殺人犯雅采克在死刑面前幾乎重演了他的被害者所表現出的一切:同樣頑強而卑怯的求生欲,同樣本能而無效的掙扎與反抗。盡管一個是卑鄙的謀殺,一個是正義的行刑;但被殺者同樣被呈現為絕望,無助與迷惘。盡管影片充滿了對偶發事件與無為時間的紀實式呈現,但事實上,影片中有著眾多的戲劇性巧合。一系列的偶合使這三個可能永不相識、相逢的路人宿命式地勾連在一起,如同一次“薩馬拉約會”——死神之邀。然而,基耶斯洛夫斯基構置了這些巧合,卻沒有強調這些巧合。它們當然不是“天下真小”的感嘆,也不是一種宿命論意義上的認可與無奈;它們只是呈現了一種殘酷的“機遇”,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世界是一處“交叉小徑的花園”。
這是一個死亡與殺戮的故事,但其真義卻在于生命。盡管不無困惑與質詢,基耶斯洛夫斯基仍在一個進退維谷的境地中固守著人道主義的最后防線。直面著現代世界,直面著邪惡與罪行,直面著文明的困境;同時仍用大寫字母來書寫生命。
上一篇:《從奴隸到將軍》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加萊·古柏在天堂》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