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文學·馬·巴爾加斯·略薩·綠房子》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1936— ),當代秘魯作家,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魯第二大城市阿列基帕。早在出生前父母即已離異,出生后一年隨母去玻利維亞的柯恰潘帕,與外祖父住在一起。1945年其父母重歸于好,巴爾加斯隨母返回秘魯,在皮烏拉定居。1946年全家遷居利馬。1950年迫于父命入萊昂修·普臘多軍事學校,對軍隊中的黑暗深惡痛絕。1957年他畢業于利馬圣馬可大學文學系,1959年到法國深造。在巴黎他一方面開始進行寫作,一方面工作,并大量閱讀和研究法國文學,深受福樓拜和薩特,以及騎士小說的影響。在巴黎期間還結識了許多拉美作家,如科塔薩爾、卡彭鐵爾等,并承認自己在創作中也受到這些作家的影響。他的成名著《城市與狗》 發表于1963年,該作品獲得西班牙“小叢書”獎和“批評”獎。《綠房子》是他的代表著,發表于1966年,當年獲“批評獎”,次年獲“羅慕洛·加列戈斯國際文學獎”。此后連續發表的長篇小說有《酒吧長談》(1969)、《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1973)、《胡莉婭姨媽和作家》(1977)、《世界末日之戰》(1981)、《邁塔的故事》(1984)、《誰是殺人犯?》 (1986)、《后母的獎賞》(1988),此外,他還著有短篇小說集 《首領們》 (1959)、《小崽子》 (1967); 劇本《塔克納城的小姐》(1981)、《凱蒂與河馬》(1983) 和 《瓊加》(1986) 以及論文集 《加西亞·馬爾克斯——弒神者的故事》(1971)、《永恒的狂歡: 福樓拜和包法利夫人 (1975) 和 《逆風頂浪》(1983) 。由于他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于1976年當選為國際筆會主席,這是第三世界作家第一次當選為這個組織的主席。此外,他還擔任秘魯語言科學院院士、伊比利亞世界合作學會理事會理事。并多次應邀到世界許多著名大學任客座教授。
內容概要 荒涼的皮烏拉城來了一個身分不明的外鄉人堂安塞爾莫。此人能言健談,慷慨大方,彈得一手好三角琴,很快就贏得了當地人的好感。他定居下來并了解了當地的風俗習慣后,就在城郊曼加切利亞區蓋了一幢外表刷成綠色的房子,這就是該城的第一座妓院。于是城里的年輕人,甚至老年人開始了荒唐的生活。富商基羅加夫婦在一次旅行中被土匪殺害,其養女安東妮婭亦被兀鷲叼瞎了雙眼。眾人救活了安東妮婭,由洗衣婦胡安娜·保拉收留撫養。光陰似箭,安東妮婭長大成人后,一次在廣場上被堂安塞爾莫誘至綠房子。不久安東妮婭懷了孕,生下瓊加后死去。堂安塞爾莫受到良心譴責,將此事告訴了保拉。消息傳開后,群情激憤,加亞亞神父率眾燒了綠房子。從此堂安塞爾莫一蹶不振,帶著私生女瓊加在曼加切利亞區的各酒店中游蕩。洗衣婦保拉出于同情又收養了瓊加。皮烏拉城不斷發展,日益現代化,高樓大廈蓋起來了,柏油馬路鋪起來了,而且有了四個妓院。此時瓊加也發了跡,開了個妓院,亦稱“綠房子”,堂安塞爾莫同另外兩個人,“年輕人”阿歷抗德羅和汽車司機“圓球”組成了一個樂隊,就在瓊加的妓院舞廳中伴奏。巴西籍日本人伏屋抱著“窮人膽小就一輩子也富不起來”的人生哲學,從巴西越獄,來到亞馬遜河流域的秘魯境內,在依基托斯市結識了商人列阿德基,一同作走私橡膠的生意。他們來往于上著部落之間,賤買貴賣,從土著手中搞到橡膠、皮毛,轉手賣給美國人。瓊丘族印第安人的一個村社首領胡姆就是由于反抗這種掠奪和剝削,想組織合作社直接進城販賣橡膠,而遭到列阿德基(當時是圣瑪麗亞·德·聶瓦鎮鎮長)等商人和警察的鎮壓。走私活動引起了政府的注意,走私犯和商人遭到政府的追捕,但列阿德基與官府有勾結,幾次都安然無恙,而伏屋卻不得不東躲西藏。他帶著從依基托斯誘拐來的情婦拉麗達來到一個島上,占島為王,殺人越貨,無所不為。他以此島為據點,在其左右手潘達恰和阿基里諾的幫助下干著燒殺掠淫的勾當。一日,他和情婦拉麗達搭救了一個遭土著居民的襲擊,跳水逃脫的士兵聶威斯。備受伏屋虐待的拉麗達同聶威斯發生了愛情。在伏屋患了麻風病,不得不接受阿基里諾的勸告而去某地接受隔離治療的前夕,二人雙雙私奔。拉麗達隨聶威斯來到圣瑪麗亞·德·聶瓦鎮定居下來,生兒育女,日子過得倒也不錯。這個鎮上有個西班牙修女辦的傳教所,修女們為了“開化”土著居民,開辦了一個女子學校,土著居民不愿把女兒送來學習,她們就請警察幫助四處搜捕學齡女童。女童入學后,學習西班牙文,學習文化和教義,二三年后,由于同家人失去聯系,就只能被當地軍官和過路的橡膠商人和工程師帶去作女傭人。一日孤女鮑妮,法西婭出于同情,打開傳教所的后門,放走了思念故鄉的小姑娘們,而她本人則因此被驅逐出傳教所,聶威斯和拉麗達收留了她,并有意安排讓她認識了當地警長利杜馬。利杜馬非常愛她,最后同她結為夫婦。婚后二人遷回利杜馬的老家皮烏拉城。在此之前,利杜馬曾受命率領四名警察去逮捕被認作是開小差和伏屋幫兇的聶威斯。由于二人是要好朋友,利杜馬有意放掉他,于是命手下警察包圍聶威斯的住處,自己則借口打探虛實進去通知聶威斯逃跑,正在此時,警察們破門而入,聶威斯逃跑未成,被捕入獄。出獄后去了巴西。拉麗達則同一名外號叫討厭鬼的警察結婚,一起去故鄉依基托斯與自己同伏屋生的兒子住在一起,有了歸宿。
利杜馬攜鮑妮法西婭回到皮烏拉,仍然當警察,但也繼續同以前的老朋友猴子、何塞、何塞費諾混在一起,這四個人本來就是能把全城鬧得雞犬不寧的二流子。一日利杜馬同當地莊園主塞米納里奧發生口角,最后二人賭起俄式決斗左輪槍,塞米納里奧對自己腦袋開了一槍,恰中子彈。利杜馬因此被捕,被解往利馬坐牢。鮑妮法西婭則落入何塞費諾手中,成了他的情婦,并被他送進瓊加的妓院“綠房子”當了妓女,藝名為“塞爾瓦蒂卡” (意為叢林中的女人)。利杜馬被釋回來后,得知此事大發雷霆,但木已成舟,他也無奈何,只得滿足于靠塞爾瓦蒂卡生活,終日鬼混游蕩。堂安塞爾莫活了八十歲,一日在演奏時死去。為之守靈的有其私生女瓊加、利杜馬等四個二流子、搶救過安東妮婭的當地醫生塞瓦約、塞爾瓦蒂卡,還有曾經率眾燒掉第一所綠房子的神父加西亞。
作品鑒賞 《綠房子》 這部長篇小說概括了本世紀二十年代以來整個秘魯北部,從森林地區到沙漠地區長達四十年的社會生活。其結構設想是龐大的,它感情充沛、文筆流暢,雄渾有力,每一頁中所表現的想象力有如高山瀑布。一個龐大的血液循環系統通過布遍全書的無數毛細血管維持著作品的生命。書中的情節與事件仿佛間歇性的巖漿噴射,形成一股難以阻擋的巨流。全書由五個故事組成: 1、鮑妮法西婭的故事,包括她同利杜馬的婚姻;2、優屋的一生(這是通過他同阿基里諾在前往隔離區的船上談話敘述出來的); 3、安塞爾莫的一生以及綠房子的興衰史; 4、胡姆的反抗; 5、四個二流子的故事。五個故事是分別在皮烏拉城、圣瑪麗亞·德·聶瓦鎮和瑪臘尼昂河各支流上發生的。作者把這五個故事加以小塊切割,然后把這些小塊打亂時次序巧妙地安排在四個部分和一個尾聲之中。其中每一部分的開始主要是敘述圣瑪麗亞·德·聶瓦鎮和圣地亞哥河上發生的事。第一、三兩個部分中,每章各包括五個場景,這五個場景就是被切割出來的五個故事的小塊。第二、四兩個部分中,每章各包括四個場景,因為到后來胡姆的故事消失了,鮑妮法西婭的故事同二流子的故事合并到一起了。尾聲部分的各章則是全部故事的結局。在這樣的結構的安排過程中,時間和空間被分割成若干小塊,然后打亂次序被安排在各個場景之中。初讀起來頗感吃力,但越往下讀,就會逐漸發現每章每個場景都是經過精心安排的,讀者會被幾個懸念同時抓住,產生一種非一氣讀完不可的好奇心,直到最后得到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因而覺得回味無窮。如果說有的小說一個章節代表一個場景,幾個章節變來變去,使讀者如同在看一部電影,那么 《綠房子》的一個特點,就是它場景的轉換就象鏡頭的轉換一樣,并且是鏡頭的急劇轉換。如在北方星旅館中安塞爾莫同歐塞比奧搶著付錢,鏡頭一轉,轉到過去,使人看到那是歐塞比奧在綠房子里嫖后付帳。有時兩人對話,鏡頭一轉插入了第三者,第四者,甚至第五者,由后者來回答或解釋前者的提問。有時一組人的對話是描述一個事件,而另一組人就是當事人,正在進行前一組人所描述的事; 兩組對話同時出現,使讀者仿佛一邊聽著前一組的描述,一邊用望遠鏡觀看后一組在過去的行動。作者把這種寫作技巧稱為“中國套盒式”的寫法。凡此種種多角度的鏡頭的轉換,都是在瞬息間完成的,既無區分章節的符號,也沒有標點符號。對白與獨白混在一起,對話與敘述混在一起,幻想與現實混在一起,所以讀者不能象讀一般小說那樣一字一字地,一行一行地去“讀”,而是要象看多鏡頭的影響畫面,或是看萬花筒那樣幾個場景同時去“看”。此外,作者在寫到人物在喝醉,垂死,或者極端驚恐緊張時,就使用了喬伊斯式的語言,如直接引語與間接引語不分,人稱互相變換等等,以渲染氣氛。作者使用上述種種寫法,一是能使讀者進入并置身于作品的氣氛之中,與書中人物息息相通,即巴爾加斯·略薩所說的縮短作者、作品與讀者的距離。二是節約文字,本來需要經過敘述或解釋才能使讀者跟得上的情節,只要人稱一變,讀者就能明白,原來是換了鏡頭,這就解決了問題。這種方法,可以說是一種濃縮式的寫法,也是巴爾加斯·略薩“結構現實主義”的一個特色。
上一篇:《秘魯文學·馬··巴爾加斯·略薩·世界末日之戰》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美國文學·馬克·斯特蘭·馬克·斯特蘭詩選》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