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普羅米修斯的傳說有四種。
第一種: 普羅米修斯把神出賣給人,所以被鎖在高加索山上,神派來了兀鷹,吃他的不斷長大的肝臟。
第二種: 為了躲避兀鷹的利嘴,普羅米修斯越來越深地嵌入巖石,終于成為巖石的一部分。
第三種: 幾千年過去了,他的背叛被人遺忘。神把這事忘了,兀鷹把這事給忘了,連他自己也想不起來了。
第四種: 人們對這種變得毫無道理的事感到厭倦。神變得不耐煩,兀鷹也感到不耐煩,傷口也漸漸地愈合了。
剩下的就只是那塊無法解釋的巖石了。——傳說試圖去解釋那種無法解釋的事。正因為傳說的出現是為了找到事實的真相,所以其結果只能是越說越不清。
(李健鳴 譯)
【賞析】
卡夫卡,一個普通的奧地利人,身體不好,沒結過婚,40出頭就死了。就是這樣一個人,直到今天人們公認他是現代最偉大的作家時,他的作品和為人仍然是那樣令人費解。各種理論對他的解讀似乎都說明了一些事實,同時又很不完整,甚至存在矛盾。讀者們都想知道關于卡夫卡作品的“正確”理解究竟是什么,但卡夫卡已經死了,他沒辦法說明自己寫作的真相,也許連他自己也說不清自己,甚至,根據某些文學理論的說法,他的作品獨立于他自身之外,因此他都沒有權利說清自己。
《普羅米修斯》這篇短文似乎正說明了這一點: 卡夫卡的作品就是普羅米修斯留下的巖石,其實是無法解釋的。每種解讀都是一種傳說,它們的目的是“為了找到事情的真相”,但是“結果只能是越說越不清”。而文學批評者想做的就是解釋那些永遠說不清的事,并在無窮無盡的言說中獲得自己的樂趣。那些被言說的作品也由于這種“無法說清”的性質而顯得意味深長,魅力無限。但在言說過程中,卡夫卡和普羅米修斯其實都是不存在的。我們的言說把他們塑造成各種樣子,他們本身也就成了言說的一部分。這樣看來《普羅米修斯》可以看作對卡夫卡作品本身的一個寓言吧。
誠然,以上的解讀也只是傳說的一種罷了。《普羅米修斯》的寓意可以是多方面的、不確定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每時每刻都可能產生新的看法。也許某天你靈感一動,領悟到了它的另一層寓意。卡夫卡的作品就在這種不斷的解讀中獲得了自己的價值。
(李文瀟)
上一篇:普希金與涅瓦河之濱 [蘇聯]安·阿赫馬托娃
下一篇:普羅米修斯在地獄 [法國]加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