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文學·馬··巴爾加斯·略薩·世界末日之戰》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見“綠房子”條)
內容概要 《世界末日之戰》于1981年10月在西班牙出版,全書約合中文50萬字。關于這部作品的創作動機,作者是這樣解釋的: “我構思這本書的主要興奮點來自歐克里德斯·達·庫尼亞的《腹地》,他對卡奴杜斯事件做了精辟的歷史和社會的分析,他的書是拉美文學的經典著作,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個十分復雜的大陸。” 《世界末日之戰》就是根據19世紀末巴西北部的腹地農村卡奴杜斯地區農民起義而寫成的。主要內容如下: 19世紀80年代,一個名叫安東尼奧·貢塞也羅的傳教士在腹地鄉村游蕩,他宣傳原始基督教義,預言“世界末日的審判即將來臨”。深受天災人禍之苦的農、牧民看到今生無法脫離苦海,便把希望寄托來世,因而狂熱地信仰并追隨安東尼奧。不久,他們便會聚成一股聲勢浩大的力量。于是,安東尼奧就以卡奴杜斯鎮為中心,建立起一個近乎原始公社式的營地。四鄉的饑民、逃犯和盜匪也紛紛來投。此種形勢大大地震動了政府及其代表的貴族階級。于是,軍事當局決定派兵圍剿。首次戰斗發生在烏亞烏亞: “狂熱的信徒們一面高呼 ‘好耶穌萬歲! ’ 和 ‘安東尼奧萬歲! ’ ,一面挺著牛叉和彎刀向敵人猛撲過去”。政府軍遭到突然襲擊,慌忙應戰,但終應寡不敵眾而敗走。第2次交戰發生在康巴奧山,這一次圍剿是由布里陀指揮的,他率領543名士兵和14名軍官,攜帶大炮和機關槍,向卡奴杜斯進發。但起義者有基督精神做支柱,在足智多謀的“司令”阿巴德領導下,經過三次較量,使政府軍遭到慘重傷亡,最后不得不撤出戰斗。第3次圍剿發生在1887年2月3日,由西塞上校率領1300名官兵,攜帶四門克虜伯大炮,向卡奴杜斯進軍。但阿巴德“司令”及其部下早已撒下天羅地網; 他們一面修筑了許多防御工事,一面派出小股部隊去襲擾政府軍,致使敵人在行軍路上就有了不少傷亡。結果當政府軍到達卡奴杜斯外圍時,早已因驚恐、炎熱和饑渴而疲憊不堪了。而當他們勉強發起進攻時,起義軍給予迎頭痛擊,隊伍眼看就要敗下陣來。西塞上校為挽救敗局,連忙策馬上陣,但還沒走到半路,就被槍彈打中。這時起義軍又發起了進攻,失去了指揮的政府軍便全線潰敗了。第3次圍剿的失敗使資產階級為之震動,輿論大嘩,人們紛紛猜測,這樣一支人數眾多、裝備精良的大軍,怎么會遭到如此慘重的失敗呢?驚恐萬狀的統治階級深知這場烈火的危險性,便決心不惜任何代價要將其撲滅下去。于是政府委派了一名元帥和3名將軍,統率兩路縱隊6個團的兵力,發動了又一次圍剿。經過一百天的大小戰斗,政府軍以傷亡2500人的巨大代價,攻陷了卡奴杜斯鎮。他們以十倍的仇恨和百倍的瘋狂進行了大屠殺,一個軍官對部下說:“每塊石頭都要過過刀槍!”全鎮的居民,除少數婦孺外,幾乎都被殺害; 全鎮5000座房屋都被夷為平地。廢墟、瓦礫、死尸橫陳遍地,禿鷹、 野狗、老鼠到處在啄食和撕咬著腐肉, 一片慘絕人寰的景象。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廣大農民堅信“算總帳的日子”一定會來到。在介紹圍剿與反圍剿斗爭同時,作者還用了較長的篇幅講述了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和普魯東的信徒、蘇格蘭醫生加利雷奧在巴西腹地的奇遇。此人曾經參加過巴黎公社的戰斗,在西班牙組織過暴動,在法國、美國、土耳其、埃及等國宣傳無政府思想,幾次被捕并判處死刑,都僥幸逃脫。1894年,在他擔任一艘德國貨船的醫生時,由于輪船在巴西海面觸礁,他方在巴伊亞州首府薩爾瓦多上岸。但是他并不甘寂寞,又企圖在巴西組織顛覆活動,結果被巴西政府發覺,命令他立即離境。這時他獲悉了卡奴杜斯事件的發生,便認為起義農民正在實現“全人類解放的偉大事業”,很想親身參加革命,但是苦于沒有門路。這時巴依亞州進步共和黨主席、消息報社長、眾議員埃巴米農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主動愿意為加利雷奧提供方便,并請他給卡奴杜斯運去一批槍枝,企圖以此誣陷執政的自治主義黨通過“英國間諜”與叛亂分子勾結。這樣,加利雷奧便帶著槍枝跟著一個名叫魯菲諾的向導上路了。誰知這是一個陰謀: 埃巴米農為了向軍方證明自治主義黨與卡奴杜斯有勾結,便派遣殺手去謀害加利雷奧,準備連同尸首與槍枝一道交給軍隊。不料,加利雷奧已有察覺,在搏斗中他打死了兩名殺手。但是第三名將他擊傷了。多虧向導魯菲諾將他救出并安排在自己家中養傷。出人預料的是,滿口革命的加利雷奧竟然趁魯菲諾外出之機將向導的妻子胡萊瑪給奸污了。魯菲諾聞訊后立刻回家報仇,但這時加利雷奧已經帶著胡萊瑪向卡奴杜斯走去。魯菲諾當即跟蹤前往。不久便在叢林里追上了加利雷奧和胡萊瑪。結果兩個男子漢在搏斗中同歸于盡。只剩下可憐的胡萊瑪在兵慌馬亂中東躲西藏。可是后來還是被潰兵輪奸了。就在她欲死不能、欲活無望的情況下,一位吉卜賽侏儒幫助了她。后來他們在戰火中遇見了有高度近視的記者。從此三人互相幫助,輾轉來到了卡奴杜斯。這位記者本來是隨政府軍做戰地采訪的,來到起義者中間以后,他對這場戰爭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敵視起義農民到懷疑政府的做法,進而反對圍剿,支持卡奴杜斯群眾的英勇斗爭。在全書的最后一章里,近視記者采訪了大貴族的代表人物卡尼亞布拉沃男爵,后者表現了對起義農民的刻骨仇恨,而記者則以大量的事實說明農民造反是有理的,二人的態度截然相反。全書是這樣結尾的: 巴依亞州警察大隊的馬塞多上校到俘虜營地去追查起義者首領若安·阿巴德的下落。他問一位老婦人阿巴德是否死了。老太太搖搖頭,一面咂咂嘴唇。他又問: “是不是逃跑了?”老人家再次搖搖頭。最后,她環視著周圍的人群說: “天使已經把他接到天上去了,這是我親眼看見的。”
作品鑒賞 《世界末日之戰》全書分為4章23節,以現實主義手法描繪了卡奴杜斯起義的全貌,并且生動地塑造了安東尼奧·貢賽也羅、加利雷奧、西塞上校、卡尼亞布拉沃男爵等一系列人物。它與庫尼亞的名著《腹地》的區別主要在于:后者以新聞紀事的手法、社會政治的角度詳盡地介紹了卡奴杜斯地區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以及農民起義的原因和四次圍剿與反圍剿的經過。《世界末日之戰》則著重塑造人物性格,因此虛構了不少情節,比如: 加利雷奧的冒險故事,胡萊瑪與近視記者的奇遇與愛情,卡尼亞布拉沃的糜爛生活,起義者的精神領袖安東尼奧·貢賽也羅的乖癖,等等,顯而易見,作者對這一歷史題材進行了藝術加工。為了寫好這本書,巴爾加斯·略薩用了四年的時間積累素材,并且直接深入到巴西腹地的20幾個村莊去調查研究,他訪問了卡奴杜斯鎮,同許多居民談了話,發現安東尼奧·貢塞也羅在當地至今還有影響,比如有關他的事跡還在流傳,不少人能指出當年的戰場和安東尼奧領導修建的教堂等等。毫無疑問,這些寶貴的素材是《世界末日之戰》 創作的重要源泉。在此基礎上,作者運用了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來處理這一重大題材,他解釋說: “我這本小說用的是傳統結構,當然并沒有忘記當代小說的技巧。這本書的主線是一部歷險記,由于人物眾多、情節復雜,我不得不做出最大努力使之簡化,否則真要變成一座迷宮了。我花的最大力氣就在于找到鮮明、簡潔的表現手法。”正如作者所言,《世界末日之戰》 的特點之一就是結構簡潔。全書雖有50多萬字,卻僅分成四章。在每一章中,按人物故事分若干小節,比如: 第一章有七節,一、一節主要介紹傳教士安東尼奧·貢塞也羅的生平與傳教活動; 三、四節介紹安東尼奧手下主要將領出身和參加起義經過;五、六、七節介紹無政府主義者加利雷奧來巴西的緣由以及政府軍兩次圍剿失敗的經過。到此為止,近百個人物便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了。此外,情節曲折是該作品的又一特點,如: 安東尼奧的生死消息若明若暗,給人以撲朔迷離的感覺;近視記者與胡萊瑪的相遇,使人感到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加利雷奧的巴西歷險看似荒唐,實際上完全符合歐洲無政府主義者的言行。對于這些特點,拉美文學評論界普遍給予高度評價。秘魯著名作家、評論家、歷史學家、語言科學院院士路易斯·阿爾貝托·桑切斯的評價,可以說是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他說: “ 《世界末日之戰》是巴爾加斯·略薩已出版的十部作品中的最佳之作,它的結構完整,情節曲折,語言生動,以經過錘煉的藝術風格將魔幻與歷史結合起來,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充滿活力、豐富多彩、熱情激蕩的1890年的巴西形象,即一個從君主制向共和制過度的形象。”
上一篇:《塞內加爾文學·阿米納塔·索·法爾·乞丐罷乞》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秘魯文學·馬·巴爾加斯·略薩·綠房子》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