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希秋什科(Tadeusz Kosciuszko,1746—1817),波蘭的民族英雄。
1746年2月4日,科希秋什科出生于一個鄉村小貴族家庭,父親是立陶宛地區的軍官。少年時代在家鄉度過。當時,波蘭國家正處于政治腐敗、經濟凋敝、危機四伏之際,面臨著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三國陰謀瓜分的嚴重危險。這萌發著一切給少年科希秋什科的思想以深刻的影響,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反對外國侵略、立志報國的幼芽。他常常手扶著父親的寶劍宣誓,要為被外族奴役的祖國奪回自由。
1765年,19歲的科希秋什科進入革新派創辦的華沙騎士學校。在這所新式軍官學校里,他因學業優良被留校任教官。1768年晉升為大尉。1769年,作為這個學校最有才華的軍官之一,被派赴巴黎留學深造。在那里,他曾一度進入法國皇家繪畫和雕塑學院學習繪畫。但這不是他的志向,他把主要精力放在鉆研軍事上。深受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啟蒙思想影響的科希秋什科,立志要用學得的軍事知識,來為保衛波蘭的獨立和自由服務。為此,他多方奔走,終于進入了巴黎近郊的一所工兵學校學習軍事。在巴黎的兩年中,他除了學習學校的課程外,還自修了一些新的軍事著作,這對他后來的戎馬生涯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當時,波蘭封建農奴制已陷入深刻危機,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政局十分紊亂。對波蘭早有吞并野心的沙皇俄國在“信教自由”和“民族原則”的幌子下,勾結普魯士和奧地利于1772年8月5日在彼得堡簽訂了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條約。根據條約俄國侵占了波蘭東部的白俄羅斯和部分拉脫維亞地區,面積為9萬2千平方公里;普魯士吞并了格但斯克地區,面積為3萬6千平方公里;奧地利吞并了南部地區,面積為8萬3千平方公里。
1774年夏天,科希秋什科在游歷了英國、意大利、瑞士和德國之后,懷著資產階級共和主義的政治理想和救國救民的抱負回到自己的祖國。看到統治階級喪權辱國的政策,看到祖國大好河山被外國侵占,科希秋什科憂心如焚。他雖多方奔波,仍未能在軍隊里謀到一個職位。于是,不得不另求救國途徑。
此時,在大西洋彼岸,美國人民正在進行著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科希秋什科懷著極大的興趣注視著美國人民的正義斗爭。他認為這將為爭取獨立、自由和反對外國侵略的波蘭產生巨大的影響。1776年6月初,科希秋什科懷著“支持美國人民的正義斗爭”和“取得祖國未來解放所需要的戰爭經驗”的愿望,乘坐一艘法國商船,離法去美,投身美國獨立戰爭。不久,他就參加美國軍隊,被任命為上校工程兵團長。在此后的八年中,他和華盛頓并肩戰斗,轉戰南北,在紐約、卡羅來納等地戰功卓著,以其杰出的軍事才能和出色的組織能力,得到美國人民的崇敬,被授予美國公民資格以及土地和年金。今天,在美國的一些城市的大街上,還聳立著科希秋什科的塑像。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對科希秋什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波蘭人在國家遭受第一次瓜分以后,就離開了自己的祖國,遠涉大西洋,去保衛剛剛成立的偉大的美利堅共和國。考斯丘什科和華盛頓并肩戰斗。”①
1784年7月15日,在紐約聚集著許多科希秋什科的友人。他們熱烈擁抱,互贈禮品,依依不舍地為科希秋什科送行。這時他已晉升為將軍。但是,愛國主義的激情驅使他放棄了本來可以享受的優裕的物質生活,而斷然棄官返回祖國。
8月27日,科希秋什科回到闊別十年的祖國。當時俄普奧第一次瓜分已把波蘭弄得支離破碎。在民族垂危、國難當頭的時刻,一些主張革新、挽救波蘭于滅亡的中小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起來,組織了“愛國黨”。他們以議會為舞臺,發動了一場反對沙皇控制、革除弊政、爭取獨立的政治革新運動。科希秋什科回國后,立即上書國會,呼吁改革政體,籌建民軍,以御外敵。1789年末,旨在進行改革的“四年國會”(1788—1792)期間,科希秋什科應征入伍,任將軍職。他領導下的部隊立即投入了緊張的練兵和備戰工作。他把部隊部署到波蘭的東疆,與陳兵波俄邊境的俄軍遙遙相對。他提出了要“為全民族的自由”而獻身的革命口號。
1791年5月3日,議會通過了著名的《五·三憲法》,要求加強中央集權,建立強有力的行政機構,擴建軍隊,廢除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在第一次瓜分時強加給波蘭的“根本法”,以挽救波蘭的獨立。然而,一個獨立強大的波蘭的存在,波蘭愛國力量社會威望的提高和影響的擴大,必然要引起各占領國的不滿和忌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瓜分波蘭的列強是不喜歡波蘭重新站起來的,尤其是不喜歡它由于把革命引進到東北歐的結果而站了起來”。因而,“他們再次向波蘭撲去,打算在這一次徹底消滅波蘭民族。”①由沙皇扶持上臺的波蘭國王斯達尼斯瓦夫·波尼亞托夫斯基懦弱無能,波蘭的塔爾果維采同盟②竟可恥地憑借沙皇的刺刀,在俄國的策劃和支持下,發動了反對中央政權的反革命叛亂。這伙民族敗類認賊作父,引狼入室。1792年5月,應這一小撮大貴族賣國賊的“請求”,沙皇俄國派出10萬大軍,開進波蘭國土,進行赤裸裸的武裝干涉和侵略。剛剛組織起來的波軍與俄軍相比,相差懸殊。但是,波蘭人民同仇敵愾,在科希秋什科等愛國將領的領導下,與俄軍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斗爭。1792年6月18日,在烏克蘭的齊亞倫策地區的激戰中,科希秋什科等指揮下的波軍,以少勝多,取得了反俄戰爭的第一次勝利。 7月18日,在盧布林省的杜賓卡地區的保衛戰中,也由于科希秋什科的軍隊打退了優勢俄軍的五次進攻,堅守陣地達數小時之久,從而完成了掩護友軍的任務。杜賓卡戰役的勝利證明“莫斯科佬”是可以打敗的,同時它使科希秋什科的威望大為提高。8月26日,革命的法國授予他法國“名譽公民”的光榮稱號,以表彰他把“自己的時間、精力獻給了反對專制制度和偏見的人民事業”。當波蘭國王下令停止抵抗、向俄國屈膝投降,出賣民族利益的時候,科希秋什科立即提出辭職,退出軍界,以示不滿并決定繼續流亡他國,再尋救國的辦法。他在致一位友人的信中說到:“忠于祖國,為她而死,百死不辭,洗雪國恥”。
1792年10月初,科希秋什科懷著十分悲憤的心情離開祖國,取道來比錫,于1793年1月再度來到巴黎。與此同時,沙皇俄國勾結普魯士第二次瓜分了波蘭。俄國又奪取了白俄羅斯的一部分(包括明斯克)、立陶宛的一部分和第聶伯河以西的大部分烏克蘭土地,共25萬平方公里。波蘭正面臨著最后滅亡的危險。在此民族危亡之際,波蘭各地的愛國志士奔波鼓動,密謀起義,并一致推舉德高望重的科希秋什科為未來起義的領袖。在烏云密布的波蘭大地上,一場革命風暴就要來臨了。
1794年2月末,科希秋什科由法國秘密回到波蘭古都克拉科夫。3月24日,他帶領波蘭軍民,在克拉科夫廣場莊嚴宣布舉行民族起義,舉行“不勝則亡”的宣誓。他著重強調各階層參加起義的必要性,指出“在祖國面前,不論其職業、出身如何,也不論是貴族、僧侶、市民、農民還是猶太人一律平等。所有的人都要為祖國效勞。”廣場上掌聲陣陣、群情激昂,“萬歲,科希秋什科!”“為克拉科夫和祖國而戰!”的歡呼聲響徹云霄。科希秋什科號召波蘭士兵,為反對專制制度和外國列強,為把波蘭從“魔鬼”手中解放出來而戰;為恢復和保衛國家的領土完整、邊界安全、民族自由和共和國而戰。 4月4日,起義軍與俄軍在臘茨瓦維采附近初次交鋒。由于參加科希秋什科軍隊的農民志愿軍“鐮刀軍”的奮勇作戰,取得了首次戰役的勝利。首戰告捷,威震敵膽,打擊了俄軍的氣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4月8日當起義軍把繳獲的12門大炮和大批戰俘運回克拉科夫的時候,整個城市歡喜若狂。科希秋什科身著農民服裝,凱旋而歸,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
4月17日,在克拉科夫起義影響下,在首都華沙也爆發了由聞名的鞋匠相·基林斯基等領導的起義。經過兩天的激戰,起義軍打敗了優勢的敵人——俄國駐軍,華沙宣布解放。
為了防備敵人的反撲,科希秋什科來到華沙,并著手組織軍隊,調兵遣將。他完全懂得,要奪取起義的最后勝利,必須依靠廣大農民群眾。他說:“我不能只為小貴族而戰,我希望整個民族獲得自由,也只有為了整個民族,我才獻出自己的生命。”為此,同年5月7日,他頒布了波瓦涅茨法令(因在該地頒布而得名)。法令規定,取消農民的農奴身份,減輕勞役25—50%,在償付地主的債務和國稅之后可以離開地主的莊園,參加起義的農民則完全免除勞役并受到政府的照顧,違反法令的貴族和地主將受法律制裁等。這是波蘭貴族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次農奴改革。但是,這個法令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而且由于貴族地主的從中破壞,這一法令也沒能完全執行,科希秋什科對這種破壞又沒有進行有效的斗爭,從而使起義得不到廣大農民的支持。
1794年夏秋之交,起義開始衰落。俄普軍相勾結包圍了華沙,進行強攻。在腹背受敵,力量懸殊的情況下,科希秋什科率領首都軍民展開了英勇的保衛戰。他們浴血奮戰,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正在華沙被圍困的危急關頭,在普軍后方“大波蘭”地區的起義,迫使普軍狼狽退卻,俄軍也不得不后撤,從而解除了華沙之圍。然而,這并沒有扭轉整個局勢。葉卡特琳娜二世為了迅速撲滅起義的火焰,結束對波戰爭,派遣蘇沃洛夫統率增援部隊開赴波蘭。科希秋什科分析了敵我形勢,決定不讓敵人會師,于10月初親自率部出擊。但由于增援的友軍沒有按期到達,致使他的部隊在瑪契約維采附近的戰役中陷入俄軍的重圍。他多次親自率部突圍,但都沒有成功。起義軍戰士用鐮刀和石塊與敵人作殊死戰斗。在彈盡援絕、陣亡將士過半的情況下,渾身血污、多處負傷的科希秋什科單騎出擊,揮劍格斗,最后不幸被敵騎兵的馬刀砍中,墜馬被俘。
科希秋什科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沙皇侵略軍,在波蘭人民民族解放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它激勵著波蘭人民為祖國的獨立和解放而斗爭。同時,這次起義還具有重要的國際意義。它擋住了沙皇西侵的道路。恩格斯曾經指出:“波蘭倒下了,但是它的反抗拯救了法國革命……”①。
1795年10月,俄普奧第三次瓜分波蘭。至此波蘭被瓜分完畢,國家滅亡。波蘭人民從此開始了長期被異族奴役的時期。
其時,科希秋什科被押送到彼得堡,監禁在彼得—保羅要塞內。陷入沙皇囹圄的科希秋什科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但他并沒有屈服。兩年之后(1796年11月28日),一則由于科希秋什科傷病纏身、年邁體弱,再則懾于他在國際上的崇高威望,沙皇政府不得不釋放了他。12月19日,科希秋什科離開彼得堡途經芬蘭、瑞典、英國,于第二年6月17日再次前往他曾為之戰斗過的美國。他被作為英雄受到熱烈歡迎。他拜訪舊友,結識新朋。1797年,他把在美國的全部資財獻出作為解放和教育黑人的經費。此時的科希秋什科,雖然年邁多病,身居異鄉,但他的心和波蘭人民的革命斗爭,緊密相連。當聽到云集歐洲的波蘭流亡者組織了“波蘭志愿兵團”與法軍聯合作戰,并準備打回波蘭、解放被瓜分的祖國時,科希秋什科立即重返巴黎, 決心“為保衛祖國準備獻出自己的生命。”
1798年5月5日,他離美去巴黎,籌建并創辦了“波蘭軍團”,參加了“共和主義者協會”。盡管“波蘭軍團”為法國征戰建立了許多不朽功勛,但資產階級的法國并不能幫助波蘭國家的重建。在以后的幾年內,多次拒絕與拿破侖一世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合作,不愿為其擴張政策效勞的科希秋什科,移居鄉村,閉門不出,從事著作。1800年應美國軍隊的約請,他撰寫了一部關于“炮兵軍事原則”的書,1808年用英文出版。
1815年根據維也納會議成立了波蘭王國①之后, 年近70古稀的科希秋什科不辭辛勞再次回到祖國。一到國內,他就上書國會要求加強中央集權,保障國家獨立,恢復原有疆土。但由于朝內有人反對,他的提案無法實現,報國幻想再次成為泡影。
1815年6月25日,科希秋什科懷著無限怨憤、惆悵和眷戀的心情,最后一次離開祖國前往瑞士。路途上他回首往事,感慨萬端,是年10月在蘇黎士定居。在那里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1817年10月5日,科希秋什科與世長辭了,終年71歲。臨死前不久(4月),他還曾寄函波蘭,解放了自己莊園內的農奴。科希秋什科逝世的噩耗傳來,舉國悲悼。1817年12月,克拉科夫共和國①作出決定,把科希秋什科的遺骸運回,安放在克拉科夫瓦維爾王宮內的大教堂里,波蘭獨立時歷代國王都在那里長眠著。每天前往科希秋什科墓地拜謁靈座的人絡繹不絕。按照波蘭自古留傳下來的對民族英雄尊崇的習慣,在克拉科夫城郊的一座小山頂上,還建立了科希秋什科的墳堆,那是從他當年戰斗過的戰場上取土壘成的。
波蘭倒下了,但是它的反抗拯救了法國革命,而隨著法國革命開始了連沙皇政府也無力對付的運動。波蘭人的這一作用,我們西方人永遠也不會忘記。
——恩格斯
上一篇:科爾特斯
下一篇:科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