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文學·斯·亞·阿列克茜葉維契·戰爭中沒有女性》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斯薇特蘭娜·亞歷山德羅夫娜·阿列克茜葉維契,其父是白俄羅斯人,其母是烏克蘭人。她在明斯克一家雜志當記者,從1978年開始訪問了許多參加過衛國戰爭的婦女,搜集了大量資料,歷時4年多,行程數萬里,寫出了這部獨具特色的紀實文學作品。它的發表,立刻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她也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白俄羅斯姑娘,一躍而為全國聞名的女作家。以寫紀實文學著名的阿達莫維奇為這部作品作了序,他興奮地寫道: “我們又有了一部與 《我來自烈火熊熊的鄉村》和 《圍困紀事》 同樣出色的作品。”被認為代表了戰爭文學創作新潮流的康德拉季耶夫對此更是備加贊揚,他在《文學報》 上著文,感慨萬分地寫道:“我不知道該用什么語言來感激斯薇特蘭娜·阿列克茜葉維契,她為了寫這部作品,花費了很多精力、心血,長途跋涉。她替我們完成了這項工作,我們全體男人、所有的前線老兵都感謝她。”1984年11月,她榮獲了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發的榮譽勛章。
內容概要 《戰爭中沒有女性》是一部全景性紀實文學。作者提著錄音機,攜帶筆記本,在4年多時間里,行程幾萬里,走訪了數十個參加過衛國戰爭的婦女,然后將她們的事跡整理成文,讓婦女們在書中作為主人公輪流出現,“自己講自己”,仿佛直接面對讀者娓娓而談。這些女主人公的命運遭遇非常豐富多彩,各不相同,但又具有整體的共性。作者巧妙地剪輯和匯合了她們的故事,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戰爭中婦女群像的歷史長卷。全書共由12篇短文組成: 《我不想回憶》,《再長長吧,姑娘……你們還嫩著呢》 ,《只有我一人回到媽媽身邊》,《我們這幢樓里有兩場戰爭》,《電話聽筒可射不出子彈》,《我們只獲得了小小的獎章》,《那已經不是我了》,《我現在還記得這雙眼睛》,《我們沒有打過槍》,《關于一丁點兒大的小土豆》,《媽媽,爸爸——是什么?》,《我拯救了生命,我拯救了和平》。這12個短篇無縱向的主脈,各個故事獨立成篇,極少起伏跌宕的情節,有些地方的敘述還略為瑣碎; 但由于是女主人公們在面對讀者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因而又顯得真切感人。故事中的主人公們在七八十年代已經是兒孫繞膝的祖母、外祖母了,她們有的已經退休,有的仍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揮余熱。但在戰爭剛開始時,她們還是一群十六、七歲的小姑娘,有的剛讀完中學,有的甚至連中學都還沒有畢業。她們青春年少,有著美好的目標與追求,對未來充滿夢幻般的希望與憧憬。可戰火摧毀了一切,她們不得不暫時擱下少女的夢想,投身到偉大的衛國戰爭中去,成為狙擊手、坦克手、飛行員、洗衣工、面包師、電話接線員、通訊兵、醫生、護士……女人畢竟是女人,姑娘終究還是姑娘。她們溫柔、善良、膽小、怕羞、愛漂亮,還喜歡貪吃零食,留著心愛的長辮子。可一夜之間,她們不得不換下漂亮的高跟鞋,穿上40碼的厚氈靴和帶帆布套的美式大皮鞋,必須剪掉心愛的長辮子,習慣軍隊紀律,學會識別軍銜,學會射擊目標,匍匐前進,纏包腳布,一連幾晝夜不睡覺,在短短的幾秒鐘里戴上防毒面具、挖戰壕……這些具體的戰爭生活,在姑娘們要求參軍之前,是無論如何想不到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女人參加了戰爭呢?薇拉·達維多娃說得好:“我認為,這涉及到我們民族的特點。當我們的婦女看到她們的國土要論喪、民族要滅亡時,她們是不能心安理得地給孩子洗澡,心安理得地燒飯做菜的。”姑娘們為此付出了10倍的艱辛、慘重的代價: 她們有的將鮮血灑在反法西斯的戰場上,有的落下了終身的殘疾,有的才20多歲就白發蒼蒼,有的甚至不會穿姑娘的衣裙……但她們畢竟挺過來了,終于熬到了戰爭勝利的那一天。狙擊手瑪麗亞·伊凡諾夫娜·莫羅卓娃,戰前還是個稚氣未脫的中學生,參軍后她成了一名連步兵看著都羨慕的狙擊手。一次,步兵發現敵寇后,由于敵人距離太遠,沖鋒槍射程不夠,便請莫羅卓娃來消滅這名敵人。莫羅卓娃雖然出色地執行了命令,但事后不知怎么“我的雙手發起抖來,而且渾身都打開了寒噤。我懷著一種恐懼……”因為,“這是一個活人哪,雖然是敵人,可畢竟是個活人。” 毋庸諱言,戰爭中幾乎是每個人都有著莫羅卓娃的經歷。但是,戰爭又是會改變一個人的。上士,狙擊手克拉芙季婭·格利戈里耶夫娜·科羅辛娜,在看到被德寇燒死的蘇軍戰俘的焦炭似的人骨后,在目睹了幾顆灰燼中的燒光了琺瑯質的五星帽徽后,則認定“不管我殺死多少人,我都不動心了。” 因為,“當我見到這些燒焦的尸骨時,我不能控制自己,心里只剩下憤怒和復仇的欲望。”還有一位姑娘來自農村,她膽小懦弱,心地善良。有一次,家里的一頭母牛生病死了,她竟傷心得哭了兩天兩夜。母親怕她哭壞了身體,只得陪她一起掉眼淚。可戰爭期間發生的一件事,卻使她前后判若兩人。那是一次殘酷的拉鋸戰,蘇軍部隊餓了3天3夜,可以充饑的只有又硬又干的面包干,戰士們無法下咽,嘴上都起了血泡。情急之中,他們突然發現前沿陣地上有一匹漂亮的小公馬在溜跶,于是他們請來了這位當阻擊手的姑娘。姑娘二話沒說,舉槍“叭”地一下就結果了這匹可憐的小馬,并用它的肉熬湯,滋補挨餓的戰士。當時有位新兵對姑娘的做法很反感,覺得她“心狠手辣”,并拒絕吃馬肉湯。對此,姑娘只能默默無言: 面對饑餓的戰士,你還能對馬匹存什么“惻隱之心”嗎?其實,她自己又何嘗不心痛這匹漂亮的小馬呢?這實在是不得已啊。戰爭,本來是男人的事,應該“讓女人走開”,可事實上,幾乎是全蘇聯的婦女和兒童都投入了戰爭,只是以獨特的方式進行戰斗,以獨特的感受體驗戰爭。游擊隊員切爾諾娃,她雖懷有身孕,但還是不顧一切地把地雷夾在腰里,靠著胎兒卜卜跳動的心臟; 還有一位母親,帶著5歲的女兒走遍全城,小姑娘的裙子里,好幾層傳單裹在身上,而這時,大街上布滿了德寇和偽警……是這些女人缺少母性嗎?是她們樂意拿自己孩子的生命去冒險嗎?不。她們熱愛生活,她們想活下去,她們想讓自己的孩子免受自己正在遭受的苦難,所以才做出這些連男人都驚詫不解的舉動來。和平時代的人們簡直難以想象: 一個自己才只40多公斤的小姑娘,要從前沿陣地、甚至從燃燒的坦克中背回體重是自己2~3倍的戰士;她們工作的臨時衛生站,堆滿了鋸下的胳膊和斷腿,用她們的話說,簡直象個“屠宰場”,多少男人見此情景嚇昏過去,而她們卻早就習以為常……是啊,正如女戰士薇拉·達維多娃所言: “我們全都迫使自己適應戰爭,迫使自己在戰爭中發揮作用,可是卻要付出十倍于男人的艱辛。”戰爭中沒有女性,戰爭又不能沒有女性。
作品鑒賞 《戰爭中沒有女性》的文體較有特色,屬紀實文學,亦可稱為文獻性或紀錄性文學。按照蘇聯《簡明文學百科全書》中的解釋,紀實文學是一種“學術史料性的藝術散文”,它在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反映當時的詳情細節,完整或部分地再現史實。但紀實文學又并非單純地敘述歷史或現實,而是采用藝術的綜合概括手法,高度真實地反映生活畫面和歷史人物。與小說相比,作家的想象和虛構在紀實文學中又受到嚴格的限制。總之,把文獻史料忠實地、哲理地再現出來,再加以典型化原則的處理,是紀實文學創作的主要手法。《戰爭中沒有女性》這部作品,則可以說是一部全景性的紀實文學。作者沒有象前人一樣,選擇一個或幾個原型,精心構思成一篇環繞一個或幾個人物展開情節的小說。如果那樣做,作者也是有足夠的素材積累和駕馭能力的。但是,阿列克茜葉維契另辟蹊徑,仿佛是要寫出偉大衛國戰爭中蘇聯婦女的整體形象。事實證明,作者的嘗試獲得了成功。作品的12個故事無縱向的主脈貫穿,各自成篇;主人公們面對讀者娓娓而敘,雖然有些敘述過于瑣碎,甚至還有反復,但由于是講述自己的親身體驗,因而顯得真切感人,于平淡中見起伏。紀實文學的寫法,還免去了作者轉述之苦,使“主人公→作者→讀者”的三元關系簡潔為“主人公→讀者”這樣一個更直接的二元關系。主人公所有的情感歷程、情緒體驗能更直接、更準確地傳染給讀者。無怪乎這一寫作手法被許多中國當代作家所接受和喜愛,如張辛欣的 《北京人》。作品中,眾多的主人公們用夾雜著各地方言的北京話,向讀者叨嗑生活的甜酸苦辣,充分體現出現代北京人的心態,有著濃郁的北方生活氣息。《戰爭中沒有女性》對戰爭所取的描繪角度也頗具獨特性。阿列克茜葉維契不去渲染戰斗和工作的過程,也沒有直接描寫女兵們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而主要是通過女性心靈對于戰爭的感受,從感情上去反映和描繪戰爭,從而更深刻地揭示了那場戰爭的本質。因為,戰爭本來似乎只是男人們的事,而女性與軍人似乎難以得兼,但這一常規在衛國戰爭中被打破了,眾多的女性從戎參戰。女孩子們身上常見的嬌氣、溫柔、端莊、怯懦等等,被戰火徹底燒毀了,女性非女性化了。這一事實,進一步說明了戰爭的嚴峻和慘無人道,也說明了衛國戰爭的正義性和全民性。總之,這部作品著意于探索戰爭中女性的心理和精神風貌 反映了衛國戰爭中蘇聯婦女的犧牲精神和杰出貢獻。蘇聯的戰爭文學、女性文學很多,佳作也不少,但象《戰爭中沒有女性》這樣,從個性各不相同的眾多女性的心靈深處去反映戰爭的作品,似乎還是不多見的。
上一篇:《蘇聯文學·弗·阿·柯切托夫·茹爾賓一家》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阿根廷文學·曼·普伊格·天使的命運》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