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紀伯倫《論愛》愛情詩鑒賞
〔黎巴嫩〕 紀伯倫
于是愛爾美差說,請給我們談愛。
他舉頭望著民眾,他們一時靜默了。他用洪亮的聲音說:
當愛向你們召喚的時候,跟隨著他,
雖然他的路程是艱險而陡峻。
當他的翅翼圍卷你們的時候,屈服與他,
雖然那藏在羽翮中間的劍刃許會傷毀你們。
當他對你們說話的時候,信從他,
雖然他的聲音會把你們的夢魂擊碎,如同北風吹荒了林園。
愛雖給你加冠,他也要釘你在十字架。他雖栽培你,他也刈剪你。
他雖升到你的最高處,撫惜你在日中顫動的枝葉,
他也要降到你的根下,搖動你的根柢的一切關節,使之歸土。
如同一捆稻粟,他把你束聚起來。
他春打你使你赤裸。
他篩分你使你脫殼。
他磨碾你直至潔白。
他揉搓你直至柔韌;
然后他送你到他的圣火上去,使你成為上帝圣筵上的圣餅。
這些都是愛要給你們作的事情,使你知道自己心中的秘密,在這知識中你便成了“生命”心中的一屑。
假如在你的疑懼中,只尋求愛的和平與逸樂,
那不如掩蓋你的裸露,而躲過愛的篩打,
而走入那沒有季候的世界,在那里你將歡笑,卻不是盡量的笑悅,你將哭泣,卻沒有流干了眼淚。
愛除自身外無施與,除自身外無接受。
愛不據有,也不被據有。
因為愛在愛中滿足了。
當你愛的時候,你不要說,“上帝在我的心中,”卻要說“我在上帝的心里。”
不要想你能導引愛的路程,因為若是他覺得你配,他就導引你。
愛沒有別的愿望,只要成全自己。
但若是你愛,而且需求愿望,就讓以下的做你的愿望吧:
溶化了你自己,像溪流般對清夜吟唱著歌曲。
要知道過度溫存的痛苦。
讓你對于愛的了解毀傷了你自己;
而且甘愿地喜樂地流血。
清晨醒起,以喜飏的心來致謝這愛的又一日;
日中靜息,默念愛的濃歡;
晚潮退時,感謝地回家;
然后在睡時祈禱,因為有被愛者在你的心中,有贊美之歌在你的唇上。
(冰心 譯)
《論愛》,是黎巴嫩作家紀伯倫的代表作《先知》中的著名篇章。
紀伯倫·哈利勒·紀伯倫(1883~1931),是近代阿拉伯的詩人、作家和畫家,也是“敘美派”文學的代表人物。他生于黎巴嫩北部山村,幼年隨母求生,遠涉重洋,僑居波士頓。14歲只身返回祖國,學習阿拉伯語言和文化,并學法語、繪畫和音樂。1901年,畢業于希克瑪學院。后來,在巴黎學繪畫,師從羅丹,頗受稱贊。1910年后,返回美國,直至逝世。代表作有《被折斷的翅膀》、《先知》、《沙與沫》等。
《先知》是紀伯倫用畢生的心血培育出來的詩壇奇葩。15歲,寫了《先知》的初稿;25歲,在波士頓用阿拉伯語再次修改。1917年后,又做了幾次修改。撰寫紀伯倫傳記的美國女作家巴巴拉·楊女士說:紀伯倫把這稿子帶在身邊將近30年;“在《先知》付印之前5年內,作者又五易其稿!”這部嘔心瀝血的世界名著,被譽為“東方贈送西方的最好禮物”。
在《先知》這部哲理散文詩集中,詩人獨具匠心地虛構了一個寓言故事:在西方大海岸邊的阿法利斯城,住著一位東方的智者艾勒穆斯塔法,經歷12年,一直在等待他的船到來,想要返回故鄉。但是,他準備飄然離去時,又產生了依依惜別的心情。這時,“有一個名叫愛爾美差的女子從圣殿里走出來,她是一個預言者”。“他以無限的溫藹注視著她,因為她是在他第一天進這城里的時候,最初尋找他相信的人中之一”。她請他講說真理。于是,他——被譽為“當代的曙光”、“上帝的先知”、“至高的探索者”的艾勒穆斯塔法,講述了愛、施與、自由、理性與熱情、宗教和美等26個有關人生的真理,構成了詩集《先知》的主要內容。
這一藝術構思,并不是紀伯倫的創造,“它大體上借用了尼采的查拉斯圖拉的格式”(努埃曼)。正如查拉斯圖拉是尼采的代言人一樣,艾勒穆斯塔法也是紀伯倫的代言人。
《論愛》(共5節),在藝術構思和表現模式上,同《先知》的整體結構是完全一樣的:愛爾美差請求談愛,艾勒穆斯塔法——他開始說教。這種寓言形式的、有問有答的敘述方法,便于說理。是哲理詩理想的表述方式。
每一個年輕人,在生命的春天里,都會產生愛情。愛情,能產生巨大的力量,會引導人走向高尚情操的天國。所以,在第1節詩中,他勸導人們:“當愛向你召喚的時候”,要“跟隨著他”,“屈服與他”和“信從他”;雖然“他的路程是艱險而陡峻”的,他的“劍刃也許會傷毀你們”,甚至“會把你們的夢魂擊碎”。這就是說不管有多大的困難和風險,都應經受愛的考驗。
在第2節中,詩人用象征手法表明:愛能給你加冠,使你感到幸福和歡欣;但也能把你釘在十字架上,遭受折磨和痛苦。愛會使你表里如一,變得更加純樸和真摯。詩中說愛“如同一捆稻粟,他把你束聚起來”;控制你、約束你,使你變得更高尚、更純潔! 經過愛情的磨練,“使你赤裸”——胸襟坦蕩;“使你脫殼”——凈化純真;“直至潔白”——樸實善良;“直至柔韌”——剛毅堅強;最后“使你成為上帝圣筵上的圣餅”——高尚、純潔的愛的犧牲者,為愛情貢獻出一切。
第3節詩,是對第2節詩的概括和總結。詩人把愛當成是人類最高的精神成果,不斷的覺悟是精神活動的特點和本質。每個人經過愛的陶冶,都會變得更“美”、更“善”,更有覺悟。這能“使你知道自己心中的秘密”——缺點和不足;因而,也能使你在人類的“生命”心中——不是自己心中,也就是在“不死”中占有“一屑”之地。
第4節,詩人反對愛的猜忌和疑懼。正像他在《沙與沫》中所說的:“戀愛和疑忌是不交談的”;“愛情是一個光明的字,被一只光明的手寫在一張光明的冊頁上的”。詩人還說過:“真正的愛情源于精神上的相通”;“神圣的愛不會猜忌,因為它是知足的”。因而,他告戒人們:“愛除自身外無施與,除自身外無接受。愛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為愛在愛中滿足了。”這是一種理想的愛,高尚的愛。詩人對愛的標準是:“有限的愛要求占有對方,而無限的愛則只要求愛的本身”(《被折斷的翅膀》)。
詩人認為:在上帝的心中,人與人——你與我、這一個和那一個,都是沒有區別的,對所有的人都一視同仁,都是相等的同伴;在上帝的心中,人們之間沒有隔閡、沒有施與和被施與、占有和被占有的差異,在人與人之間無法設立任何障礙。所以,詩人說:“當你愛的時候,你不要說‘上帝在我心中’,卻要說‘我在上帝的心里’”。
最后一節,詩人特別強調:真正的愛,不該有任何要求和愿望! “但若是你愛,而且需要愿望”,只能有兩者可做愿望:一是愛的犧牲——“甘愿地喜樂地流血”;二是讓愛永遠陪伴自己——清晨、中午、傍晚和黑夜,日日、月月、年年,直至終生。紀伯倫曾說過:“在青年時代,愛神是我的教師;在中年時代,愛神是我的助手;到垂暮之年,愛神是我的慰藉。愛神將一直陪伴著我……一直到生命終結,死亡來臨,一直到上帝之手把你我結合在一起。”《被折斷的翅膀》)。
《論愛》,同一般的詩不同,不是以情動人,而是以理服人,用哲理去啟發和規勸讀者。令人贊嘆的是:深刻的抽象哲理往往是借助于高超的藝術技巧展示出來的,毫無說理的空洞枯燥之感。
紀伯倫的詩,表現了鮮明的比喻和象征意義。如:“如同一捆稻粟,他把你束聚起來”中的“他”,顯然隱去了本體和喻詞,直接用喻體代替了本體——愛。在比喻性修辭中,善于運用借喻,是紀伯倫風格的特點之一。又如:“他舂你使你赤裸。/他篩分你使你脫殼。/他磨碾你直至潔白。/他揉搓你直至柔韌”; 用 “舂打”、“篩分”、“磨碾”和 “揉搓”象征愛的磨練和考驗,用“赤裸”象征胸襟坦蕩、用“脫殼”象征凈化純真、用“潔白”象征樸實善良、用 “柔韌”象征剛毅堅強。同時,在這里,也發揮了擬人化和排比句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俄—蘇〕茨維塔耶娃《記得十一月末尾的一個夜晚》愛情詩賞析
下一篇:〔英國〕勃朗寧夫人《請你再說一遍吧》愛情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