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加爾文(Jean Calvin,1509—1564),法國人,著名的宗教改革活動家,加爾文教的創始人。
十六世紀初,馬丁·路德發動的宗教改革運動半途而廢,路德教竟然墮落成德國諸侯手里的工具,統一國家的努力以失敗告終。但是,作為資產階級運動的宗教改革,仍然繼續向縱深發展。不久,在瑞士的蘇黎世和日內瓦,先后有慈溫利和加爾文繼續倡導宗教改革。慈溫利的宗教改革影響較小,主要限于瑞士一地。加爾文則不同,他的宗教改革在日內瓦取得勝利,建立了歐洲第一個新教掌權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并對歐洲的革命運動發生極大的影響。恩格斯指出:“加爾文教是當時資產階級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①加爾文教是新教中的一大支派,至今在英國、美國和瑞士等地影響很大,擁有信徒約四千萬人。
加爾文1509年7月10日生于法國北部皮卡迪的努瓦榮。父親曾任主教的秘書,頗有名望。母親系堪布累一旅店主的女兒,不幸早逝。加爾文曾在努瓦榮一個貴族家庭里受啟蒙教育。1523年8月,努瓦榮流行鼠疫,加爾文隨貴族子弟赴巴黎,就讀于巴黎大學的馬爾奇學院。后來,他又進入拉伯雷學習過的巴黎大學蒙太古學院深造。這時,路德宗教改革之風已吹進古老的學校校園,有人表示支持,學院領導則加以反對,斗爭激烈。1529年,一位支持路德的學生領袖竟被焚死。這場斗爭不能不使加爾文受到影響。1528年,加爾文畢業,獲文學碩士。他本想攻讀神學,迫于父命改學法律。1528年3月,加爾文進入奧爾良大學,就教于名法學家雷圖瓦爾,并開始用人文主義觀點研究法律。1529年秋,意大利人文主義法學家阿爾恰提來法講學,加爾文長途跋涉去布爾日聽講。他依然不忘情于神學,跟隨路德的支持者、德籍教師韋爾馬爾學習希臘語,研究《新約》。1531年5月,加爾文的父親去世,他決定去巴黎專攻神學。他在巴黎研究了希臘文、希伯來文和拉丁文《圣經》,要求按照古代基督教的面貌改造羅馬教會,逐漸傾向宗教改革。
最遲不晚于1534年秋,加爾文終于成為新教徒。有兩件事可資證明。一件事是,1533年11月1日,加爾文的密友科普在巴黎大學演講,公開引用伊拉斯莫和路德的話為信仰得救辯護。巴黎當局疑惑加爾文是起草人,下令追捕和抄家。加爾文只好逃離巴黎。另一件事是,加爾文的表兄、新教徒奧立韋唐譯《圣經》為法文,于1535年初出版。1534年秋,加爾文為之作序,公開支持受迫害的新教徒。
1534年10月,加爾文逃到巴塞爾,化名盧卡紐斯,繼續研究路德派的著作和《圣經》。巴塞爾商業發達,學者云集,號稱瑞士的雅典。1536年3月,加爾文在巴塞爾出版他的名著《基督教要義》。此書初版時僅六章,到1559年最后修訂版時達八十章,篇幅為初版的五倍。雖然加爾文對最后修訂版仍不滿意,但它不失為他畢生研究新教和在日內瓦從事宗教政治活動的全面總結,是宗教改革時期一部影響最大的新教百科全書。
1536年4月,加爾文去意大利訪問。由于法王法蘭西斯一世同德皇查理五世的戰爭重新爆發,加爾文打算繞道回巴塞爾或斯特拉斯堡,于1536年7月來到日內瓦。加爾文在這里恰巧遇到老友法萊爾,經老友相勸停留下來,于是,原來只是偶然路過的日內瓦,竟成了后來加爾文宗教改革活動的大本營。此后,除了有三年多的時間(1538年4月—1541年8月)因市民中的保守分子掌握了政權,反對激進的宗教改革,加爾文被迫離開,到斯特拉斯堡法國移民中充當牧師以外,他的后半生都是在日內瓦度過的。他為這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做了不少工作。
十六、十七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剛剛興起,還不夠強大,不能建立同自己階級地位完全適應的意識形態,需要借用宗教作為自己意識形態的外衣。資產階級曾經一度找到路德教作為自己意識形態的外衣,但是不夠理想。路德叛變以后,資產階級繼續尋找真正適合自己階級利益的宗教外衣,于是加爾文教應運而生。
加爾文也主張信仰得救,但把它解釋成先定論。他認為先定論是他整個宗教觀的核心,不承認先定論就是否認上帝。加爾文說:先定論“乃是上帝的永恒旨意,就是神自己決定,他對世界每一個人所要成就的。因為人類被創造的命運都是一樣的;永恒的生命是為某些人前定了的,對于另一些人,卻是永遠的罪刑?!痹瓉?,成功與失敗、永生和犯罪甚至貧富榮辱,在加爾文看來,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無法改變。用先定論否定中世紀沿習已久的對教皇的盲信,否定封建主階級的出身和特權的意義,在宗教改革時期是有積極意義的。加爾文把資產階級的發家致富和勞動人民的貧困破產也說成是上帝的先定,卻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他還一再把勞動人民的反抗斗爭、把再洗禮派,污蔑為受了魔鬼的誘惑。所以,先定論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理論,又是奴役勞動人民的工具。
加爾文把先定論說得玄而又玄,說它是神的智慧的最隱秘之處,只能崇拜,不能了解,更不許追究探索。想在神的話以外去了解先定論是愚蠢的,好象走進死胡同一樣。他說只能根據《圣經》去了解先定論,神一住嘴,我們也趕快住嘴,不再追問。加爾文把先定論描寫得如此神秘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十六世紀,世界市場開始出現,商業和價格的變化是空前的,殖民掠奪已經開始。那時候,發財和破產,成功和失敗,并不是個人的意志或行動所能決定得了的,而是取決于未知經濟力量的擺布。人們相信,謀事在人、成事在神,這位神就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經濟規律,即價值規律。它使一部分生產條件較好的人,以及靠殖民掠奪擁有廉價商品的人,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發財致富;使另一部分生產條件差的人,貧困破產。即少數資本家發財致富,多數勞動者貧困破產。由于當時人們并不了解它的秘密,只好借助于神加以解釋。
加爾文主張大大簡化教會組織,規定教職人員從信徒中民主選舉產生,從而徹底改革了教會組織。他把復雜的天主教七禮減去五個(堅贖禮、贖罪禮、涂油禮、授職禮、婚禮),也不許望彌撒、崇拜偶象、朝圣和齋戒。他認為在真正的教會里只有牧師、教師、長老和執事四種人是不可缺少的,其他人員一律精減。牧師負責執行圣誡,施行圣禮,發出規勸。教師負責講解《圣經》。執事經管信徒捐款和教會的收入,用來發放教職人員的薪俸、修理教堂和救濟窮人。長老的職責是監視每個人的行為,對“做壞事或生活無節的人”進行勸告, 并且還是權力很大的宗教法庭的成員。所以,在加爾文教里,長老的地位十分突出,人們稱之為宗教改革的警察,也稱加爾文教會為長老會。有時,聲望高的教師和牧師亦稱長老。加爾文要求長老品行高尚、完美無缺、敬畏上帝高于一切,并在精神上能夠深思遠慮。上述四種人又稱“監督”,均由信徒投票選舉產生。據加爾文說,古代基督教會原是這種民主和簡單的組織,在教皇制出現后遭到破壞,當務之急就是恢復古代的這種教會制度。當然,他舉起恢復古代教會的旗幟,并非真的要原封不動地恢復古代的教會。他精心描繪的古代教會的圖景,實際卻是當時龐雜而腐朽的羅馬教會的對立物,是一個資產階級中意的廉價的教會。民主選舉也不是毫無限制的,候選人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查。民主選舉和組織簡化的結果,產生了一個資產階級分子層層控制的加爾文教會。所以,加爾文教穿著古代教會這個受人尊敬的圣衣,演出的內容卻是歷史的新篇章。
加爾文的國家觀是保守的。他雖然在宗教問題上,縱橫馳騁,一往無前,但在國家問題上卻畏首畏尾,徘徊不進。他仍然囿于把基督徒分為屬靈和屬世的兩種本質,把基督徒的自由只限于屬靈方面的成見,同時神化一切國家政權和官吏,把他們說成是代表神來進行治理的。百姓對官吏,即使是對暴君,也只能尊敬服從,千萬不能自己動手激起騷亂。遇到暴君,群眾首先應當“省察自己”如何違背神的旨意, 神就是用苦惱來管教人們,最多對暴君的命令“置若罔聞”,千萬不能自己去“糾正暴政”。在特殊情況下,三級會議可以行使職權反對暴政,因為它是神派來保障人民自由的。至于如何消除暴政,加爾文并沒有回答。
既然上帝的王國已經民主化、共和化,那么人間的王國也不能從屬于君王、主教和領主,也必須民主化、共和化。加爾文的英國信徒們不久以后終于講出他本人不敢講的話,即主張王權的源泉存在于人民之中,未經人民同意的王權是非法的!
原先,日內瓦處于薩伏依公爵及其代理人日內瓦主教的封建管轄下。1536年8月,即加爾文到日內瓦后一個月,日內瓦在伯爾尼的支持下打擊了教會的權威,取得了反對薩伏依公爵的勝利,成為獨立的共和國。這給加爾文在日內瓦獲得了實踐其理想的機會。
1537年1月,加爾文向日內瓦議會提出成立新的市政府方案,未獲批準。1541年11月,加爾文重返日內瓦時,方案被議會通過,定為法律。方案主張成立由長老、市議員和市政官等組成的宗教法庭,密切監視每個人的生活和行動。從宗教法庭的所做所為,同樣可以清楚地看出加爾文宗教改革的資產階級性質。加爾文規定:長老發現干“壞事”的人,馬上提醒教區長進行規勸,鄰居和親屬也有相勸的責任;規勸無效,就發出警告并向全體教徒公布;如果仍然無效,則開除出教。開除出教的人被認為是受魔鬼支配的人,可聽傳道受教育,但不能與信徒隨便交談。方案規定每個居民必須“表白和說明他們的信仰”,以便長老知曉“誰贊成福音,誰不贊成福音并喜愛教皇的王國甚于耶穌基督的王國”。宗教法庭每星期四舉行一次例會,稱“星期四晨會”,任務是檢查有無違法亂紀現象,共同商量應當采取的補救措施。加爾文雖非宗教法庭正式成員,但經常出席法庭例會,是法庭的實際負責人。宗教法庭雖然鎮壓天主教會的反抗活動,但對群眾的控制也很嚴,稍有不從,便施加勸告、罰款、監禁,甚至驅逐出境或活活燒死。我們從加爾文擬定的關于日內瓦郊區農村的法規,可以看到對群眾的控制達到何等程度。法規規定:星期天,除非遇到有人需要留在家里照料孩子或家畜,全家人都應當去聽講道。如果有人在講道開始以后到會,予以警告。假如還不改正,罰款三蘇①。還規定:對念玫瑰經、崇拜偶像、朝圣、望彌撒、舉行天主教齋戒、遵行宗教節日以及對所謂攻擊上帝的語言或瀆神的人,根據不同情節進行勸告、監禁、以口吻地、罰款或送交法庭懲處。為了提倡資產階級的節儉,加爾文規定:凡唱下流放蕩的歌曲、跳維羅拉舞或其它任何舞蹈者監禁三天,然后送交議會。對喝醉酒、賭博、吵架的人,也照此辦理。
許多優秀的人物,包括著名的學者、醫生和大批再洗禮派信徒,因批評加爾文的主張橫遭迫害。著名的人文主義者、教師卡斯特里奧批評加爾文后長期受迫害,只好離開日內瓦。醫生波爾賽克因為在星期五的群眾大會上公開批評先定論,被驅逐出境。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義學者塞爾維特因批判圣經和三位一體說,長期遭受羅馬教會的迫害。塞爾維特同加爾文是多年朋友,常有通信往來。后來,他在日內瓦被捕,加爾文親自審訊,以死刑逼他承認錯誤。塞爾維特大義凜然地說:我的言行是正確的,我不怕死。你們誹謗我的學說,但是舉不出來有分量的證據。我將勇敢地為自己的學說、為真理而死去! 1553年10月23日,塞爾維特昂首挺胸走向火刑柱。這時,有人說:只要承認錯誤,還為時未晚。塞爾維特不屈地搖搖頭,終于英勇死去。他的著作,被天主教和新教都定為禁書。恩格斯憤怒地說:“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學的自由研究上超過了天主教徒。塞爾維特正要發現血液循環過程的時候,加爾文便燒死了他,而且還活活地把他烤了兩個鐘頭”。①至于一般的再洗禮派信徒被驅逐或被殺死的就更多了。人們稱加爾文是新教的教皇、日內瓦是新教的羅馬,不是沒有道理的。
上一篇:加富爾
下一篇:加里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