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約翰·斯坦貝克·珍珠》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約翰·斯坦貝克(1902—1968),美國小說家,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雷縣塞利納斯鎮一個面粉廠主家庭。母親是中學教師,喜愛文學,家中藏書甚豐,使斯坦貝克從小就受到文學的熏陶。他家鄉的秀麗山川也培養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他上過斯坦福大學,卻不受正規教育所拘,只選修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并且中途輟學。他從事過筑路、采摘水果、丈量土地等體力勞動,了解下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1929年他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金杯》,描寫17世紀加勒比海的海盜,未引起廣泛注意。他的創作生涯以《托蒂亞平地》(1935年) 的出版為標志進入全盛時期。小說描述蒙特雷市一群游手好閑但輕利重義的西班牙裔人的群居生活,以他們的淳樸單純反襯中產階級的自私貪婪,全書輕松幽默,富有喜劇色彩。在《勝負未決的戰斗》(1936年) 中,作者以冷峻的現實主義筆調反映加州果園流動農業工人在共產黨員領導下進行的罷工斗爭。《鼠與人》(1937年)塑造了兩個流動農業工人的鮮明形象,作者對他們擺脫奴役的夢想及其破滅賦予極大的同情。作者在同年把小說改編成話劇在百老匯演出,也獲得巨大成功。代表作《憤怒的葡萄》 (1939年) 以廣闊的畫面展示了俄克拉伊馬州佃農在30年代被迫背井離鄉長途跋涉去加州謀生的史實。小說鞭撻了壓迫剝削農民的資產階級,謳歌了農民團結互助頑強不屈的精神。小說被公認為反映經濟大蕭條的史詩式巨著。中篇小說《珍珠》(1947年)是他膾炙人口的名篇。作者曾獲196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金。
內容概要 墨西哥小鎮拉巴斯的清晨顯得格外寧靜。印第安漁民奇諾睜開眼睛時聽見早潮輕輕地拍擊著沙灘,小鳥嘁嘁喳喳地叫著。他的妻子胡安娜躺在他身旁,這時也睜開了星星般的雙眼。他們的嬰兒小狗子正靜靜地睡在吊在空中的箱子里。奇諾的頭腦中響起了“家庭之歌”的柔美樂聲。突然,“家庭之歌”變成了“邪惡之歌”:一只蝎子蜇傷了小狗子。雖然胡安娜及時用嘴巴吸出了一些毒液,但是頭生兒子傷口的紅腫仍然使她感到不安。她毅然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她說。“去請大夫。”這話傳到他們的鄰居中間,大家都感到驚訝,因為住在花園洋房的大夫是從來不到印第安人的茅屋來看病的。當胡安娜知道大夫不會來時,便決定登門求醫。她隨即抱起小狗子,奇諾跟著她,鄰居們列隊相隨一起向鎮中心進發。大夫家的大門緊閉著,他只派出仆人隔著門縫向奇諾索取治療費。奇諾掏出八顆又小又灰黯的珍珠遞了上去。過了一會仆人把珍珠還給奇諾,謊說大夫出去了,急忙關上大門。奇諾一拳捶在大門上,裂開的指關節淌著鮮血。為了盡快救治小狗子,奇諾一家子乘小船出海,希望采到一顆珍珠給大夫作為治療費。奇諾潛入水底,在一塊突出的礁巖下面,他發現一個特大的牡蠣的貝殼半開著,閃出一道寒光。他感到一陣興奮。他用力揪下牡蠣,浮上水面。他利索地用刀撬開了貝殼,撥開肌肉,在他眼前出現了一顆象一輪滿月般的舉世無雙的大珍珠。胡安娜和丈夫一起凝視著這顆稀世寶珠。在這快樂的時刻她想起了兒子。她曾用海草做藥敷在小狗子的傷口上,這時她驚喜地發現他肩頭的紅腫奇跡般地消失了。奇諾得到寶珠的消息不脛而走迅速傳遍全鎮。各個階層的人頓時都對奇諾產生了興趣。正在花園里散步的神父想到教堂必須進行的修繕,回憶自己有沒有主持過奇諾的婚禮,有沒有給小狗子洗過禮。大夫聽到消息后馬上說:“他是我的顧客。我正在給他的孩子治蝎子蜇的傷。”與此同時手握寶珠的奇諾正編織著玫瑰色的夢。在燦爛的珠光里他看到一幅幅美好的畫面。他看到胡安娜、小狗子和他自己都穿著新衣服正在教堂補行婚禮。他看到自己買了一根新魚叉,手里端著一支他夢寐以求的步槍。他看到小狗子正在學校里讀書寫字。奇諾的臉上放射出興奮的光芒,他想到他兒子有了知識,他們也會有知識,從此再也不會受人欺凌,他們將得到最可寶貴的自由。然而惡勢力象一群貪婪兇殘的豺狼,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奇諾的美夢。就在他喜獲寶珠的當晚,神父來到茅屋看望奇諾一家,觀賞那顆大珍珠。大夫也來給小狗子治病。他利用奇諾無知連嚇帶騙讓小狗子服下使他痙攣嘔吐的藥,一個小時后再來給他服解藥。他除了向奇諾索取醫藥費外,還從奇諾的目光窺測他藏珍珠的地方。當晚就有一個黑影閃進茅屋,企圖盜走珍珠。幸好奇諾早有提防,及時把珍珠轉移了。為防不測奇諾決定第二天一早就到鎮上把珍珠賣掉。拉巴斯鎮收購珍珠的商人早就風聞奇諾要出售稀世寶珠。他們都成竹在胸,嚴陣以待。這些商人看似個體經營,實際上都受雇于一個大老板。他們見到寶珠在黑天鵝絨上珠光閃耀,全都看傻了,但迅即又裝作若無其事般貶低它的價值,拼命殺價。奇諾看清了這伙騙子的真面目,斷然表示要把寶珠拿到首都去賣。當晚奇諾再次與黑影遭遇,他受襲擊負了傷。胡安娜認為珍珠是邪惡的,她勸奇諾把它扔回大海,他拒絕了。胡安娜半夜悄悄起身走出門去,決心把珍珠扔回大海。奇諾趕到奪回珍珠,狠揍了善良的妻子。兩個黑影又向奇諾撲來,他刺死了一個,另一個逃走了。奇諾打算當夜就乘船出走,可是他發現船底被人砸了一個大洞。回家途中他又望見自己的茅屋起火燃燒,胡安娜抱著小狗子向他奔來。胡安娜告訴他是黑影放的火。他們一家在奇諾哥哥家躲了一天,第二天晚上離開拉巴斯鎮向北方進發。他們小心翼翼地避開城鎮繞道走。休息時奇諾不忘掃掉路上的足跡以防被人跟蹤,但是奇諾還是發現有三個人遠遠地尾隨而來,其中一個騎著馬。奇諾帶著妻兒進山暫避,追蹤者又遁跡而至。就著他們吸煙時的火柴亮光,奇諾望見兩個人在睡覺,另一個拿著步槍放哨。他認為只有把他們殺死才能免遭毒手。他乘月亮升起之前潛近他們。可是正當他準備撲過去時,月亮的銀邊露出東方的地平線,山上傳來小狗子輕微的哭聲,持槍的追蹤者以為是山狗哀吠舉槍欲射。奇諾急忙跳起,他在半空中時槍聲響起。奇諾狂怒地奪過槍,一連殺死三個追蹤者。這時蛙鳴和蟬噪都歸于沉寂,奇諾分明聽到了胡安娜的嗚咽。在拉巴斯人人都記得奇諾一家是怎樣回來的。一個金色的黃昏,奇諾和胡安娜出現了。他們不象往常那樣一前一后地走,而是并肩同行。奇諾的胳臂上擱著一支步槍。胡安娜肩上扛著一個小包裹,包布上血跡斑斑。兩人都面帶倦容,但神情堅毅。他們走到海邊,奇諾從懷里掏出那顆大珍珠。他看到珠子里面邪惡的面孔窺視著他的眼睛,他也看到熊熊燃燒的火光。在珍珠表面他看到在他槍口下追蹤者狂亂的眼睛,他也看到小狗子被槍彈打掉頭頂的尸體。珍珠顯得丑陋,灰黯,象一個毒瘤。奇諾把它遞給胡安娜。她看著丈夫的眼睛柔聲說:“不,你來。”奇諾的手臂一揚,珍珠在落日的余暉中閃閃發光,遠處濺起水花,一瞬間珍珠就無影無蹤了。
作品鑒賞 中篇小說《珍珠》 自問世以來一直深受美國讀者的歡迎,并且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小說所以會有巨大的魅力,首先由于作品真實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墨西哥灣沿岸印第安漁民的生活。斯坦貝克是現實主義作家,一貫重視取得第一手材料。30年代末他和好友生物學家里基茨到墨西哥灣沿岸地區考察海洋生物,聽到了關于稀世寶珠的傳說。1945年,他編劇的影片《稀世寶珠》在墨西哥攝成。兩年后他又根據影片寫成小說《珍珠》。原來關于稀世寶珠的傳說只是講一個印第安少年找到一顆特大珍珠。他知道珍珠價值連城,就夢想今后可以不用勞動,坐享榮華富貴了。但是連續兩晚他都遭人毆打,逼他說出寶珠的所在。他忍無可忍,終于設法把珍珠扔回大海。斯坦貝克在小說中大大擴展和深化了故事的思想內容。小說將奇諾一家為一方和以醫生、神父、珠寶商為代表的另一方構成對立面,這樣傳說里的奪珠爭斗就演化為小說中資產階級對印第安人的民族壓迫了。作者在小說里多次把對奇諾的襲擊者描寫為黑影,又點明他們的身分,不描繪他們的形象特征,其寓意就是把他們作為黑暗勢力的代表。他們的力量是強大的。幾百年來他們剝奪了印第安人受教育的權利。他們控制了醫療、宗教和珍珠的銷售,把印第安漁民置于受欺騙遭壓迫的地位。當他們得悉奇諾獲得稀世寶珠后,先是用騙術企圖把寶珠弄到手,未成后便瘋狂地對奇諾襲擊,追蹤,必欲置之死地奪珠而后快。面對如此兇惡的敵人,奇諾憑借自己的機智和勇敢一次次擊敗了他們,維護了人的基本權利和尊嚴。斯坦貝克通過生動的人物描寫表明了他的褒貶態度。他同情和贊揚善良正直的奇諾一家。小說結尾時作者以充滿激情的筆調描繪了奇諾和胡安娜在喪失愛子后返回拉巴斯鎮的悲壯的一幕。夫婦倆并肩而行表明他們經歷了共同的苦難后認識到作為人的平等地位。他們把寶珠扔回大海是對壓迫者的無聲抗議。他們雖然默默無語,卻具有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作者在表現他們共性的同時還注意突出個性。奇諾的勇敢剛毅和胡安娜的溫順果斷都通過具體事例得到充分展示。作者還根據人物的性格特點用多種手段揭示他們的內心世界。奇諾不善言談,作者就按照印第安人的民俗,用歌來傳達人物的感覺和內心的感情波瀾。作者還致力于表現人物性格的復雜性,使人物形象更為豐滿。奇諾盼子讀書的強烈愿望體現了世世代代被剝奪受教育權利的印第安人對知識和自由的向往,而他在教堂補行婚禮的夢想則讓我們看到了愚弄人的宗教在他靈魂深處打下的烙印。對奇諾的壓迫者作者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他們的丑態。如當奇諾一無所有時醫生拒絕為他兒子治病,而風聞奇諾獲得寶珠后他當晚就親自來到奇諾的茅屋送醫送藥,這種前后對比的手法把醫生的勢利貪婪暴露無遺。小說的另一成功之處是象征的巧妙運用。珍珠在西方文學里歷來是純潔的象征,因此擁有一顆大珍珠象征美滿幸福。可是在小說中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把珍珠作為罪惡的象征,只有在扔掉它之后主人公才能重新得到心理平衡,這就使小說帶有寓言的性質。正如作者在小說開頭所說:“如果這個故事是個寓言,也許各人都從里面領會他自己的意義,也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去讀它。”小說給讀者的聯想提供了自由馳騁的廣闊余地。斯坦貝克擅于把現代的表演手段融入小說創作。由于小說是在電影的基礎上再創造的,小說中電影的表現手法隨處可見。景物描寫、情節的展開、場景的銜接、高潮的激烈場面,處處體現電影結構嚴密、節奏明快的特點。作者簡潔精練的語言也給作品增色不少。
上一篇:《美國文學·約翰·厄普代克·兔子三部曲》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英國文學·約翰·福爾斯·法國中尉的女人》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