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文學·羅·羅日杰斯特文斯基·二百一十步》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羅伯特·羅日杰斯特文斯基(1932—— )蘇聯詩人。與葉夫圖申科等詩人同是蘇聯當代詩歌“高聲派”的主將。他生于阿爾泰邊區科西哈村的一個軍人家庭。戰爭年代,父母上了前線,他留在祖母身邊。祖母去世后,他只好在保育院里度過了顛沛流離的戰時童年生活。他從小酷愛文學,很早就練習寫詩,18歲第一次發表作品,22歲就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春天的旗幟》。1956年,他畢業于高爾基文學院,從六十年代初開始,擔任文藝界領導職務,現為蘇聯作協理事會書記處書記,是蘇聯詩歌界頗受重視的著名詩人。他一直以旺盛的精力從事詩歌創作,極其多產,至今已出版五十多部詩集和長詩。其中主要的有: 《考驗》 (1956) 、《飄流的大街》 (1959)、《荒無人煙的群島》 (1962) 、《薇拉的兒子》 (1966)、《歸來》(1972) 、《城市的聲音》 (1977) 、《這是時代》 (1983) 等等。1978年出版的長詩《二百一十步》,同伊薩耶夫的長詩《記憶的遠方》等作品一起,被稱道為當代蘇聯詩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這部廣泛描繪蘇聯歷史和現實圖畫的長詩與他的詩集《城市的聲音》一起,獲得了1979年度的蘇聯國家獎金。
羅日杰斯特文斯基是蘇聯五六十年代青年詩歌的代表人物。他擅長寫政論抒情詩,代表了蘇聯當代詩歌的形象新穎、富有哲理性的傾向。在詩歌形式方面,蘇聯詩歌界認為他繼承了馬雅可夫斯基樓梯的傳統。
內容概要 我到處奔波,來不及休息,來不及讀書,來不及交談,來不及寫詩,甚至來不及戀愛……我本該改變一下生活,或者索性坐下來想想,但什么也來不及。因此,總是無法改正評分,總是不及格。
我帶著問題,來到紅場,想在這里尋找答案。我站在紅場濕漉漉的馬路上,突然看到克里姆林宮高塔上的報時鐘,又聽到去列寧墓換崗的哨兵發出鏗鏘有力的腳步聲。這是有份量的“鏤骨銘心的二百一十步”。它使我不能自禁,浮想聯翩……我看到埋葬在克里姆林宮墻下的英雄的名字: 捷爾任斯基、古比雪夫、契卡洛夫、茹可夫……名字繁多,數不勝數。而且,到處都有仰臥沙場的英雄兒女,甚至是在無邊無沿的星球。克里姆林宮墻墓碑上的名字,是從字母“A”到字母“Я”的字母表。這是教育青少年的石制識字課本!古代有個農民,制作了翅膀,想飛上天。此事轟動全城。廣場上擠滿了人,等著觀看他的表演。他當然飛不起來。于是被沙皇的鞭子打得半死。問他:“你曾想飛?”他回答: “就是現在還想飛。”問他: “今后怎么樣?”他回答: “我一定能飛。”最后,他一人躺在血泊之中。他脊背滾熱,不是因為挨了皮鞭,而是上面長出了雙翼。地球的全部歷史啊,只不過是對這二百一十步的開場白! ……記憶啊,請你把我帶回到遙遠的過去,把時鐘倒撥,使離世而去的朋友得到重生,使尚留塵世的朋友重獲青春。只要星球運轉,就會存在著黎明,就會存在著勞動。衛國戰爭之后,就是衛國的勞動。勞動并不比戰爭輕松,往往更為艱難,而且常常食不果腹。艱苦卓絕的勞動,使國家恢復了元氣,迎來了喜慶的日子。但明天還會有困難,明天還會有棘手的問題……不管你從事哪種勞動,都應該任勞任怨,克盡職守。勞動支配世界,勞動主宰一切。在這樣的一個大國,交通閉塞,道路泥濘,要在三月中旬,從一個村莊開車到另一個村莊都非常困難。要解決這些實際問題。要搞一個筑路的五年計劃,若能縮短限期,為此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在今天,我認為,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道路。哨兵行進的腳步聲,二百一十步。這是一次未經宣布的奇特的夜間檢閱。士兵們從各個戰場來到這里接受檢閱,而檢閱他們的人,是久遠年代的、名字刻在墓碑上的首長們。衛國戰爭開始時,一個剛從軍事學校速成班畢業的中尉,在奔赴前線的路上,遇上了德寇坦克的襲擊。他躺在鐵路旁邊的排水溝里,敵人的火力非常猛烈,幾乎使他無法起立。但是,一切都在向他召喚,一切都在要求他起飛。于是,他立起身子,僅僅向前邁了一步,還沒來得及射擊就犧牲了,安息在一片靜寂之中。莫斯科,早晨的景色,莫斯科人從睡夢中醒來,又開始新的一天的勞動。地球上的人,都背著沉重的歲月的包袱。人們從出生到死亡,不管是什么人,都毫無例外地背著十五噸壓縮在炸彈里的炸藥。孩子出生時之所以大聲哭喊,就是因為這弱小的生命剛一出世,早已儲備的“十五噸”便壓上了軟弱的肩頭。每一個活人都背著十五噸炸藥,怎么辦?無法處理,將來會怎么樣?就是沒有戰爭,沒有爆炸,難道這就是辦法?! 懸在頭頂的黑夜啊,是無底的深淵,活象一座火藥庫。克里姆林宮墻上的塔樓,使人聯想起各地紀念烈士的方尖碑,哨兵換崗的二百一十步,使人聯想到這腳步聯結著各地的每一座烈士陵墓,從斯巴斯卡亞塔樓到各地的烈士墳墓,都會是二百一十步。人總是要死的。人的死亡不會都是由于被子彈擊中。但即使是死于別的原因,彈頭畢竟還是有的。墓碑上的標記,象彈痕一般。子彈的飛馳似乎是人的一生的時間的飛馳。子彈飛到了目的地,即一個人的死亡。子彈總在不停地朝你飛來,你無法躲開,也不知道,你何時會被擊中。但是,在這彈丸仍在飛馳的時刻,我們必須活著,必須種植谷物,拯救國土,編制歌曲。腳步聲,二百一十步。每一步都跨出一個里程,這是世紀的心臟在搏動。塔樓的時鐘還在敲——二百一十步走遍宇宙的全程。雖然時光還會將時針重新撥動,還會有瑞雪紛飛,還會有淫雨霏霏,但我知道,總歸有一天,我們將不再生存。我們將化為虛無,變成一陣輕霧。可是,我們的真理永生不死!盡管我們都將病體衰萎,但代表我們的,還有列寧,還有在宇宙上行進的這二百一十步!
作品鑒賞 長詩《二百一十步》是蘇聯當代詩歌創作方面的杰出成就,被人稱為是“藝術上的重大事件”。所謂二百一十步,是指守衛紅場列寧墓的哨兵換崗時,從克里姆林宮斯巴斯卡亞塔樓正步走向陵墓的哨位的距離,是二百一十步。哨兵穿越紅場的一聲聲腳步,引發了抒情主人公浮想聯翩。作者羅日杰斯特文斯基通過對“二百一十步”的描寫,充分贊美了俄羅斯人民斗爭和發展的歷史,深入探索了生存與死亡、戰爭與和平、現實與歷史等一系列人們所關心的重大問題。該詩共分14章,每章都有標題,按其順序是: 《關于學校評分的抒情插曲》、《腳步》、《名字》、《關于翅膀的歷史插曲》、《腳步》、《勞動》、《關于道路的非抒情性插曲》、《腳步》、《戰爭》、《關于莫斯科早晨的插曲》、《世界》、《腳步》、《彈頭》、《腳步》。以上的作品概要部分的每個段落即是每個章節的梗概。從內容上看,這14章仿佛各自獨立成章,沒有情節和時間上的聯系,但實際上,整部作品有一種內在的聯系,特別是“腳步”這一形象使得整部作品連結在內在的節奏和情緒上。同時,“腳步”又是長詩情節得以開展的“軸心”,正是那一聲聲鏗鏘有力的腳步,使得縈繞在抒情主人公腦際間的問題,一個接一個地涌現出來。而這些思緒,又被這換崗的腳步和報時的鐘聲所打斷、所吸引、所鋪張,并被推向新的境界、新的層次。正是這一聲聲的腳步,引發詩人展開了想象的羽翼,遨游在思維的空間,跨越了時空和生死的界限,對一切重大問題進行了探索和評述,廣泛地描繪了蘇聯的歷史和現實的畫面。
長詩首先在第一章用學校評分的“及格”和“不及格” (即“來得及”和“來不及”)作比喻,提出了人的生存和人的命運這一重大問題。接下去的章節,是圍繞這個基本問題所展開的探索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詩人來到了紅場,尋找答案。他緬懷為國捐軀的英雄,叱咤風云的人物,從他們身上看到了生存的價值和豪勇的氣概(《名字》),又以浪漫主義的筆觸歌頌了遙遠的民間英雄(《關于翅膀的歷史插曲》),并高度贊美蘇聯人民的辛勤忘我的精神 (《勞動》),接著又歌頌富有朝氣的年輕一代時刻為人類的未來貢獻一切的美好品質(《戰爭》)。詩人用這些遙遠的歷史和不久前的現實來說明生活的目的和意義。如果說長詩前半部分主要是回顧歷史,贊美英雄,有著戰斗的社會激情,那么后半部分思緒則更為深沉,詩句更為凝重了,視界也從國內轉到了國際,從個人擴展到了人類,激發著讀者沉入深深的思索和憂慮之中。對于戰爭與和平這一問題的探索(《世界》),從人的本身到自然世界,都還存在著戰爭因素,而怎樣消除這些因素,抹除這些隱患,則是人類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在抒發了對待戰爭與和平的憂患意識之后,抒情主人公又轉向了對生存與死亡這一永恒主題的探索(《彈頭》),當然,如同對待戰爭與和平,詩人在此未能解答生與死的奧秘,但其中抒發出的情緒卻是令人深思且富有積極意義的,死亡是難以避免的,但生活的意義卻是值得贊美的。長詩的結尾部分又回到了“二百一十步”。在結構上,造成了呼應和回旋,這腳步聲仿佛音樂的主旋律不停地回蕩,永不消逝,盡管人將會“化為虛無”、“變成一陣輕霧”,但這二百一十步將永遠存在,因為在這里,二百一十步已經化為一個象征,它代表永生不死的真理、代表雖死猶生的列寧、代表延續不絕的人類、代表“世紀心臟的搏動”。
上一篇:《蘇聯文學·維·符·李帕托夫·普隆恰托夫經理的故事》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烏拉圭文學·胡·卡·奧內蒂·造船廠》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