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獨坐敬亭山》原文與賞析
李 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此詩是反映李白道家、道教思想較為含蓄的一首,也是最得老莊理趣的。它不像李白的其他詩作那樣,明確標榜修道求仙、煉丹服餌,因為李白對仙道的執著與疑惑常常是并存的。因此,我們認為此詩描寫的當是作者獨酌于山角亭中酣醉后的遐思。這樣理解也與本詩閑逸飄渺的的韻致相契合,詩人《擬古》詩中 “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便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 《月下獨酌》)的醉思與本詩鳥、云、山、我同忘的遐想都是一致的。
眾鳥飛盡,孤云獨閑,山我兩諧,皆寫一“看”字,從靜觀玄覽中得以坐忘悟道,此便是 “萬物靜觀皆自得” 的意思。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兩句所繪制的畫面是曠渺飄逸的。這個動的鏡頭與下面兩句靜的鏡頭形成比照,并且也為下面兩句的遐思和坐忘預設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和虛靜的氛圍。鳥與云在李白的詩中都具有著固定的意象,它寄托著詩人羽化而登仙的志想。如 《題雍丘崔明府丹灶》: “九轉但能生羽翼,雙鳧飛去定何依”,《天臺曉望》: “安得生羽毛,千春臥蓬闕”;又如《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月下獨酌》:“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羽化飛升、“乘彼白云至于帝鄉” 自然是詩人的志向,宋之問《送司馬道士游天臺詩》: “羽客笙歌此地違,離筵數處白云飛”、曹丕《游仙詩》:“胸臆生羽翼,輕舉生成云” 都可以作為此二句的注腳。
舉杯邀云鳥,而眾鳥高飛,孤云亦去,獨我一人滯留于此,“望云慚高鳥”,但有飲羨而已。羨余醉想之中便只有看山,更無可做,故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二句便是這樣自然而然地逗出的。山與我相看兩諧,互不相厭,則實是物我兩忘之境。庾闡 《游仙詩》: “遙望至人玄堂,心與罔象兩忘”,也是由欽羨而生坐忘,與此同趣。虛心靜觀,萬念皆無。我看山而樂山,山著我亦不厭我,不知我在飲酒看山,抑或山在看我飲酒?飄飄然,已入莊子 “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的齊物之境。山為詩人靜觀玄覽的對象,而詩人一生所游之名山實多為道教勝地,亦是詩人想象中神仙之所居止。詩人曾幻想過 “還歸東山上,獨拂秋霞眠”( 《題無丘丹山居》) 也曾有過: “山際遇羽人,方瞳好容顏(《游泰山》) 的幻游際遇;而從詩人 “我有萬古宅,嵩陽玉女峰”( 《送楊山人歸嵩山》)。“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露杯”( 《游泰山》) 的神游詩中又可看出詩人不僅樂山,且亦堅信山亦樂已。于是詩人在心齋專氣之間。在朦朧的醉意里,早已獲得山我兩忘、圓融通攝的齊物之境了。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溪居》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經籍、寓言故事·貓貍吞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