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法華微上人盛話金山境勝,舊游在目,吟成此篇》原文與賞析
李群玉
江上青蓮宮,人間蓬萊島。
煙霞與波浪,隱映樓臺好。
朝聞梵音凈,海日天光早。
愿與靈鷲人,吟經此終老。
從題目上看,是說法華寺(在今湖南零陵)一個名叫微的和尚(上人本佛家語,謂上德之人,后以上人為僧人之專稱)游歷金山寺(在江蘇鎮江。金山矗立于長江中,寺在其上)回來后,極盡稱贊金山寺境界之美好,引起了作者對舊游的憧憬,景色歷歷在目,故而寫成此詩。
開頭“江上青蓮宮,人間蓬萊島”。青蓮,花名,梵語“優缽羅”之譯名。佛家以青蓮花比佛眼。《法華妙音品》:“目如廣大青蓮花。”這里是佛寺的代稱。佛教與蓮花有密切關系,佛教徒以蓮花為往生之所托,是佛報身之凈土。所謂凈土,就是莊嚴潔凈,沒有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的極樂世界,故稱凈土為蓮。唐代僧人道世《諸經要集》一《三寶敬佛》說:“故十方諸佛,同出于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于蓮臺之上。”因此,矗立于江上的這個佛寺,一下子引起讀者一種清凈明潔之感。接著以蓬萊島(海中仙山)作比,使人增加了一層幽深清遠之思。這是寫佛寺之形,又暗寓有佛教“空寂明凈”之義。
“煙霞與波浪,隱映樓臺好。”煙霞,是江中的云氣。煙霞籠罩,具有一種縹緲迷濛的朦朧美,如古人所說的“煙霞潤色”(南齊謝眺《擬宋玉風賦》);波浪洶涌,又具有一種壯闊宏偉的崇高美。陰柔陽剛之美相映融于一體,時隱時現使得佛寺更見莊嚴美好。這寫的是佛寺周圍變化不定之景,亦隱含佛教所講的一切“虛幻不實”(物質沒有永恒的實體)之旨。
“朝聞梵音凈,海日天光早”二句中,梵音,指和尚誦經的聲音。凈,既形容聲音之幽杳,又寓有佛心之清凈。海,指長江。兩句意謂:清晨從佛寺里傳來僧眾誦經那幽杳清凈的聲音,天空的紅日一早亦照亮江面。這里從聲音上寫出“梵音深妙,令人樂聞”(《法華經》)一《序品》);從色彩上寫出“德動天鑒,祥開日華”(唐人李程《日五色賦》)。
最后兩句:“愿與靈鷲人,吟經此終老。”靈鷲,是山名,在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之東北。釋迦曾在此講《法華經》和《無量壽經》,此借靈鷲人指佛教徒。上面作者對佛境之好極盡渲染,已暗含著對人間之濁的無比厭惡,因為人間是“輕重憂衡曲,妍媸慮鏡昏”(《吾道》)。所以向往佛界之情頓生:愿意跟隨僧眾在此誦經禮佛,以終老一生。
全詩寫得意境清新,感情真摯。作者寫出了佛寺本身具有的外形,周圍環境展現的景象,獨特時空顯示的聲色,美好憧憬產生的感情。其寫形、寫景、寫聲、寫色,都寓含佛理,故能深化內涵,激發聯想,以此最后逼出的真情流露,就含有不盡之意了。
但就詩的思想內容看,仍存在局限性:其思想感情總是隨著政治時局和個人得失的變化而變化,得則入世,具有要干一番事業的狂想;失則出世,或凌虛仙境,或遁入空門。《唐才子傳》稱群玉“清才曠逸,不樂仕進,專以吟詠自適”,看來并非無據之論。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江雪》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小說、戲劇·浙僧》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