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的樹林使人毛骨悚然,
在我心中卻激起甜蜜的哀愁,
我看樹林中再也沒有野獸,
帶著子女一起作樂尋歡。
我愈往林中信步向前,
就愈是鎮靜,而且喜上心頭;
當我回想起那邊真夠我消受,
我的心常常在林中流連。
并非我痛恨別人,也并非由于
我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比別人多,
更非由于我以為接近正確的路。
而是因為時世邪惡,心里難過,
在暴君的淫威下心事滿腹,
只有在荒涼的地方,痛苦才能減弱。
(錢鴻嘉譯)
【賞析】
阿爾菲耶里擅長悲劇詩的創作,多以愛情和自由為戲劇主題,共寫有21部悲劇,大多取材于古代歷史、神話和《圣經》。其悲劇遵循古典主義準則,但注入了啟蒙思想,飽含激情,語言優美,創造出許多悲劇英雄形象,對意大利的悲劇改革作出了巨大貢獻,被奉為意大利古典主義悲劇的創始人。阿爾菲耶里的詩體劇本還對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福斯科洛和萊奧帕爾迪產生了較大影響。
這首《孤寂的樹林》鮮明地反映出了詩人厭惡現世、渴望逃離的思想。詩歌采用的是歐洲傳統的彼特拉克體十四行詩,格式工整,韻律和諧,但體現的卻是一種渴望掙脫、離開現世的痛苦情感,一種人類與社會的不和諧之音。
孤寂的樹林并不是溫馨甜蜜充滿天倫之樂的家園,也不是堆滿美酒和鮮花的宴會大廳,它甚至有些陰森恐怖,因為它的孤寂,因為它的荒蕪。但也正因為如此,詩人可以在這里感到一絲輕松和愉快。越往樹林深處走,離人類社會也就越遠,詩人也就越開心。這種情感能夠喚起今天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們的更大共鳴,人類所建立的這個社會在很早以前就開始異化了,生活在今天的我們感受更加強烈,龐大的社會體系就像是一個怪物,吞噬著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人,毀滅著他們最初對于同類、對于生活的美好幻想,留下的只是一個個空蕩蕩的軀殼和一顆顆受傷的絕望的靈魂。時世邪惡、人情淡薄,社會讓詩人傷透了心,詩人并非痛恨人類,也知道自身的缺點并不比別的人少,是的,對這個世界不滿意,對世人不滿意,也包括對生活在其中的自己,可又找不到正確的路,難過,心事滿腹。這種情緒急需解脫,詩人看到了孤寂的樹林,遠離塵囂、遠離人煙的樹林,沒有“野獸”尋歡作樂的樹林,感受到大自然是人類心靈的最后慰藉,人類只有在這里才能夠順暢的呼吸。
詩人后來確實有過隱居思想,將自身藏匿在荒山野林里,遠離這個空虛、邪惡甚至荒誕的社會。但是誠如詩人所說,荒涼的地方只會讓痛苦減弱,而非消失。詩人找不到出路,這也是他的悲劇中的英雄人物最終往往以自殺的形式來結束生命的原因。一位人類命運的探索者,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潘艷)
上一篇:《孤單的窮困·布雷德羅》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孤獨(節選)·圣-阿芒》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