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學·莫里斯·德呂翁·大家族》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莫里斯·德呂翁(1918— )是法國著名小說家、歷史學家。他出生于巴黎,曾在大學里攻讀政治學,后又在索米爾騎兵學校肄業,二次大戰爆發時參加過著名的盧瓦爾河戰役,后來在倫敦參加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部隊,先在BBC電臺與他舅舅、著名作家約瑟夫·凱塞爾一起參加“榮譽與祖國”節目的廣播,后又任戰地記者,1946年出版長篇通訊《最后一個旅》。從此以后他便投身文學生涯,同時也對政治感興趣,寫過許多政治文章。他于1966年被選入法蘭西學院。1968年他在一篇題為《混亂的未來》的文章中,詆毀學生運動。他曾在1973—1974年間任文化部長1978—1981年任巴黎保衛共和聯盟的議員。德呂翁政治觀點趨于保守,常招致多方面的批評。然而,使他名揚天下的卻是他的三部曲長篇小說《人的結局》和7卷歷史小說《被詛咒的國王》 (自1955年開始發表,1965年重寫,1977年始告完工)。《人的結局》 第一部 《大家族》 獲1948年龔古爾獎,第二和第三部《肉體的墮落》、《地獄里的約會》分別發表于1950年和1951年。此外他的文學作品還有小說《生存的快樂》(1954),兩卷本神話小說《宙斯回憶錄》(1963和1968),短篇小說集《一些人的幸福》(1967),還有童話《綠拇指蒂斯圖》 (1968)。德呂翁是一個充滿激情,筆鋒犀利,貼近生活的小說家,他繼承了十九世紀自然主義的傳統,以上流社會為背景,深入細致地刻畫了現代法國社會里那些俊彥名流們的種種“不平凡的”和富有典型意義的經歷,帶有濃厚的諷刺意味。德呂翁的小說經常被改編成電影或戲劇上演,許多作品亦被譯為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
內容概要 西蒙·拉肖姆把他的鄉下老母親送上離開巴黎的火車后,不等火車開車,便回到了盧貝克大街拉莫納里小公館。著名詩人、法蘭西學院院士讓·德·拉莫納里躺在書房隔壁的臥室里奄奄一息。拉肖姆寫了一篇研究拉莫納里的論文,帶了校樣來看望詩人。論文的標題是:《讓·德·拉莫納里,或第四代浪漫主義》。垂死的詩人翻閱著那篇論文,埋藏在深邃的生活沉渣中的往事便再度一幕幕閃現在他的記憶之中。驀地,他的喉頭發出一聲水泵閥門關閉的響聲,頭隨即向后倒下。詩人死了。西蒙回到他那簡陋的家,躺在妻子身邊那半邊冰涼的被褥里,在黑暗中閉起眼睛,身子挺得筆直,仰著頭,竭力擺出一副身著院士禮服在靈床上安息的模樣。西蒙為《晨聲報》寫了一篇描述拉莫納里臨終情況的文章,由此結識了有望進入學士院的拉爾杜瓦醫生、《晨聲報》老板、銀行家、工業家諾埃爾·舒德雷男爵,在詩人的隆重葬禮之后又偶然坐上了國民教育和藝術部長阿納托爾·盧梭的汽車,從此他飛黃騰達,由一個寒酸的中學教師而進入了上流社會,接著他便與拉莫納里生前的情婦鬼混,還與詩人的外甥女伊莎貝爾私通,使她懷孕。拉爾杜瓦教授在他的診所里為伊莎貝爾檢查,企圖強奸她,但未得逞。為了掩飾丑聞,德·拉莫納里夫人讓伊莎貝爾嫁給了苦苦追求她30年而不得的老單身漢、68歲的奧利維埃·梅涅雷。伊莎貝爾在瑞士小產,丟了孩子。回巴黎后她又去找西蒙,希望重敘舊好。然而短短幾個月時間,西蒙的變化令人難以相信,他現在是升任為陸軍部長的阿納托爾·盧梭的助手,每日代表部長神色匆匆地出席一些微不足道的儀式,將軍們對他很是尊重,大腹便便的參議員也紛紛同他握手。伊莎貝爾現在對于他來說仿佛來自另一個世界,來自那個被死亡了的愛情陰影籠罩著的國度。給他生個孩子本可以滿足他的虛榮心,現在孩子沒有了,她再也沒有什么可讓他留戀的了。失望的伊莎貝爾轉而狂熱地愛她那年近古稀的丈夫,結果老邁的奧利維埃終于在一天夜里口鼻流血而死,他死的時候正趴在伊莎貝爾身上,摟得她喘不過氣來。舒德雷家族是個四世同堂的家族,94歲的老男爵謝格弗里德早上領著他6歲的曾孫子讓·諾埃爾在府邸大門外向乞丐們布施面包和硬幣。管理這個家族巨大產業的是年過60的諾埃爾男爵和剛剛30出頭的年輕男爵弗朗索瓦。可是當諾埃爾到“新大陸”美國旅行兩個月回來之后,發現《晨聲報》在版面安排、評論專欄的布局和廣告設計方面,都由弗朗索瓦作了改革。為此,父子倆發生口角,諾埃爾不愿意就這樣把權力讓給兒子,他把松謝爾糖廠的經營權交給兒子,不許他插手報社的事情。然而這卻是一個陰謀,諾埃爾想讓兒子吃點苦頭。弗朗索瓦接任松謝爾糖廠總經理之后,立即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他準備建立一個包括將原料加工為成品的所有生產程序的托拉斯,買一家造紙廠加工紙箱和紙盒,辦一家印刷廠,出版他的周報……可是當他提出要父親增加資本的時候,諾埃爾卻毫不隱晦地說他無力資助。弗朗索瓦驚呆了,因為工程已經上馬,而松謝爾糖廠目下擁有的資金只夠應付日常開支。諾埃爾在想教訓兒子的同時,還想搞垮他的死對頭、他妻子的前夫呂西安·莫勃朗。他假意求呂西安幫忙,購買松謝爾股票,而后者也正因奪妻之痛而一直尋找機會給舒德雷家族捅上一刀。事情完全是依照諾埃爾的設想發展的。松謝爾股票在交易所大量拋售,價格猛跌。弗朗索瓦大惑不解,諾埃爾說:“是你把我們的松謝爾股票弄成這個樣子。”并且告訴他是莫勃朗在背后搗鬼。諾埃爾以為只要一個星期他便能恢復松謝爾股票的正常牌價,把那個鼠目寸光的莫勃朗擊垮。可他萬萬沒想到,弗朗索瓦卻去跟莫勃朗面談了一次。莫勃朗得意洋洋,宣告說:“你們完蛋啦,垮臺啦,破產啦,這已成定局了。”弗朗索瓦感到萬念俱灰,認為舒德雷家族的即將破產全是他的責任,于是便飲彈自殺。諾埃爾后悔不迭,親自到交易所與莫勃朗決戰,使莫勃朗遭到慘敗。可是莫勃朗認為他逼死了舒德雷家族年輕有為的兒子,他取得了勝利。痛心至極的諾埃爾決心要將莫勃朗置于死地而后快。莫勃朗患有嚴重的陽痿病,他的妻子正是因此離開他嫁給諾埃爾的,他最忌諱人家說他沒兒子。他霸占了一個名叫西爾薇娜的女演員,立下字據,說如果她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就給她100萬法郎。西爾薇娜背著他與許多男人睡覺,總也懷不了孕,原來她患有不育癥。為了得到100萬法郎,她求人找到一個未婚有孕的姑娘,和她一起到南方一個小村住下,把她生的孩子說成是西爾薇娜的,事成后給她5萬法郎。那姑娘生了雙胞胎,西爾薇娜向莫勃朗敲詐了200萬法郎,而他卻蒙在鼓里,反而喜出望外。諾埃爾雇人把此事的前因后果調查得一清二楚,策劃召開了一個家族會議,把呂西安的丑行揭露出來,用法律手段將他置于自己的監護之下,把他的所有財產都凍結,他每花一分錢都要向諾埃爾請示,而諾埃爾利用這一點百般折磨他,弄得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最后流落街頭,發瘋了,被送進收容院。當伊莎貝爾去看望他時,他拉著伊莎貝爾的衣袖,悄聲說:“告訴我的哥哥讓,說我就要去見媽媽了;她不會訓斥我們的。”半個月后,《費加羅報》的短訊欄里發了一條不引人注目的訃聞。福維爾·德·拉莫納里、勒盧瓦一莫勃朗、莫勃朗一盧吉埃和舒德雷各家都發表了呂西安·莫勃朗突然逝世的消息,終年63歲。葬禮規模極小,只有少數親友參加,而護靈前往墓地的只有家族委托的一個代表: 波朗夫人。
作品鑒賞 《大家族》是一部具有自然主義傾向的長篇小說。它為讀者展示出一幅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法國上層社會的諷刺畫卷,著重揭露了文藝界、金融界和報界的黑暗內幕以及淫亂無恥的生活場景,顯示出大資產者及所謂社會名流對權力、金錢和名譽的追求是如何摧殘人性、達到了怎樣駭人聽聞的程度。首先,作者以戲謔的筆法描寫上流社會的淫靡之風。著名詩人讓·德·拉莫納里臨終前留下的最后幾行字是給他的情婦埃戴爾蘭夫人的,而當他的學生西蒙拿著這個字條去拜訪那位夫人時,徐娘半老、剛剛失去忠誠的情夫的埃戴爾蘭夫人卻露骨地勾引那年輕人。渴望進入法蘭西學士院的醫學教授在汽車里奸污婦女,甚至在診所里企圖占有女病人……在這里,上流社會表面上道貌岸然,骨子里腐化墮落的真實面目暴露無遺。接下來小說中塑造了一個野心家的典型,西蒙·拉肖姆本是個農家出身的中學語文教師,他以一篇給讓·德·拉莫納里樹碑立傳的論文為敲門磚,擠進上流社會,在陸軍部部長辦公室工作,他先勾引貴族小姐伊莎貝爾,并使她懷孕,后為了避免影響他的政治生涯,將伊莎貝爾一腳踢開,當他看到曾提攜他的陸軍部長阿納托爾·盧梭在政界失勢后,他又一頭鉆進銀行家、報界巨頭舒德雷的懷抱,進而試圖成為舒德雷家的乘龍快婿。活脫脫是一個不擇手段、拚命往上爬的投機鉆營分子的形象,使人不禁想起巴爾扎克筆下的拉斯蒂涅。小說中最為驚心動魄的描寫是舒德雷家族內部的一場斗爭。父親諾埃爾眼見躊躇滿志、年輕有為的兒子弗朗索瓦對他在家族中的權力、地位形成威脅,便與94歲的老父親合謀,設下一個陰謀,既要教訓教訓兒子,同時又可整垮仇敵呂西安·莫勃朗。他雖取得了絕對勝利,但卻逼得獨生兒子自殺身亡。接著他買通官府,脅迫法官,在精心策劃的家族會議上對呂西安·莫勃朗發動突然襲擊,不僅當上了他的財產監護人,還對他竭盡折磨、刁難之能事,致使他慘死在精神病人收容院里,終于達到了奪取他全部財產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大資產者們的人性已經被追逐權力和金錢的欲望泯滅殆盡了。在這本書中,德呂翁對上流社會的揭露毫不留情,觸目驚心,用的是自然主義的手法,但是卻遠沒有左拉那樣深刻和富有批判性,他的描寫比左拉還要更犬儒主義一些,有時候也要更尖銳一些,但可以看出作者的態度有些曖昧,甚至表示出對他詳細描述其丑行的那個階層、那個圈子懷有眷戀之情的立場。自然主義的描寫手法在這里并沒有達到批判的目的,而僅僅是展示出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而已。舒德雷家的老男爵每天還為窮人布施,西蒙、拉肖姆向上爬的野心似乎也不那么可憎,諾埃爾對莫勃朗的報復似乎帶有懲罰壞蛋的意味,而莫勃朗的潦倒慘死也頗可引人憐憫。再比如,拉爾杜瓦教授被選入學士院的當夜,他與一班朋友在夜總會狂歡,出盡丑態,當他向埃戴爾蘭夫人求歡不果的時候,作者寫他在夜深人靜時回到他開的兒童醫院,去照顧一個已進入彌留狀態的孩子,以減輕孩子死去時的痛苦。作者在這里似乎想要表現出一個卑鄙無恥之徒身上的某些閃光之點。毫無疑問,這樣的寫法大大減輕了作品的批判份量和思想深度,但《大家族》從總體上來說還是一部優秀的揭露資本主義黑暗的小說。在藝術手法上,德呂翁完全遵循傳統,故事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前進,結構布局也與巴爾扎克、左拉時代的小說毫無二致,時間、情節脈絡清晰,流暢自然,渾然一體。作者善于刻畫人物形象,小說中各種類型的主人公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本書中的諷刺筆法,描寫上流社會的丑態時尖刻辛辣,鞭辟入里。比如在嘲弄年邁色衰的公爵夫人借濃妝艷抹來掩飾其老態時,作者寫道:“臉上的脂粉在裂開,沿著皺紋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還有在拉爾杜瓦的學士院就職典禮上,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刻畫那些“彎腰駝背、行將就木”的名流的懼怕死亡的心理活動,可謂一針見血,精彩至極。《大家族》 在法國二十世紀傳統文學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新西蘭文學·莫里斯·吉·普盧姆》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伊朗文學·薩迪克·赫達亞特·哈吉老爺》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