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Хрущев,1894—1971)前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1894年4月17日,赫魯曉夫出生于庫爾斯克省(現庫爾斯克州)卡利諾夫卡村,烏克蘭人。他的祖父是農奴,父親為貧農,后來當了頓巴斯的頓涅茨煤田礦工。赫魯曉夫在卡利諾夫卡村度過童年,15歲以前當牧童和雇工,只受過初級教育。1909年舉家遷往頓涅茨煤礦中心——尤佐夫卡(現頓涅茨克),赫魯曉夫被送進鮑謝特工廠當鉗工。他在這里第一次看到了現代工業。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赫魯曉夫回到卡利諾夫卡村,擔任村貧農委員會主席,1918年加入共產黨。1918—1920年國內戰爭期間,他在南方戰線的部隊里工作,擔任過黨支部書記。
國內戰爭結束后,27歲的赫魯曉夫退役回到尤佐夫卡,擔任一個煤礦的黨支部書記。1922年秋,他進入尤佐夫卡礦山技術學校工人專修班學習。1925年起,他在斯大林諾任佩特羅夫斯科——馬林斯基區的區委書記,同年12月作為列席代表參加了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1927年作為正式代表參加了聯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第二年由卡岡諾維奇提名,調任烏克蘭黨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不久改任基輔市委組織部部長。
1929年,赫魯曉夫離職入莫斯科斯大林工學院學習,并擔任該院黨委書記。當時蘇聯正在開展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布哈林、李可夫等不同意黨的農村政策,主張放慢農業集體化運動的步伐。1929年4月,布哈林等在中央全會上受到批判。在這前不久,烏格拉諾夫①因對農業集體化運動表現出的右傾已受到批評。在1929年11月的中央全會上,烏格拉諾夫受到警告處分,赫魯曉夫參加了對他們的斗爭。1930年6月,赫魯曉夫出席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
1931年,赫魯曉夫從莫斯科斯大林工學院畢業,擔任莫斯科市鮑曼區區委第一書記;同年7月,任莫斯科最大的一個區紅色普列斯尼亞區區委第一書記。1932年,他擔任莫斯科市委第二書記;1934年1月任市委第一書記和莫斯科州委第二書記。同年聯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會批準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規定這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基建投資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2.6倍,工業總產值增加2倍以上。赫魯曉夫在這次大會上當選為黨中央委員會委員。1935年3月,他同時擔任莫斯科州委和市委第一書記。在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規定的各項任務中,赫魯曉夫領導修建莫斯科地下鐵道第一期工程,獲得了列寧勛章。
1934年12月基洛夫被暗殺之后,蘇聯開展了大規模的肅反運動。赫魯曉夫在1937年1月莫斯科慶祝對皮達可夫等人判決的大會上講話表示,“我們衷心擁護對于人民敵人的判決。”
1938年1月,原聯共(布)烏克蘭中央第一書記科西奧爾因要求克服肅反擴大化而受到處分。赫魯曉夫被任命為聯共(布)烏克蘭中央第一書記,同時在聯共(布)中央全會上被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1939年3月,他在聯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政治局委員。當時《烏克蘭布爾什維克》雜志對赫魯曉夫領導的烏克蘭的肅反運動,作了如下的評論:“對人民的敵人、托洛茨基分子、布哈林分子、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分子及其他一切無恥的奸細的無情的清除運動,是在聯共(布)中央委員會把堅定的布爾什維克、斯大林主義者赫魯曉夫派到烏克蘭領導烏克蘭中央以后才開始的。”赫魯曉夫在烏克蘭工作期間,擴大了克里沃羅格和查波羅什兩大冶金廠的生產能力。烏克蘭的農業也有一定的發展。1939年,他獲得勞動紅旗勛章。
1941—1945年衛國戰爭期間,赫魯曉夫任基輔特別軍區西南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南方方面軍和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的軍事委員會委員。1943年2月,獲陸軍中將軍銜。
衛國戰爭結束后,赫魯曉夫任烏克蘭黨中央第一書記兼部長會議(1946年3月以前稱人民委員會)主席,領導戰后烏克蘭重建工作,恢復因戰爭中斷了的農村集體農莊的建設。1947年3月,他因對烏克蘭地區的民族主義“缺乏警惕”,被解除烏克蘭黨中央第一書記的職務,由卡岡諾維奇接替,仍保留他的烏克蘭部長會議主席的職務。同年,圍繞在烏克蘭種植春小麥和冬小麥何者優越的問題,赫魯曉夫與卡岡諾維奇發生意見分歧。到1947年底,在一次烏克蘭科學家與農業專家的會議上,赫魯曉夫主張種植冬小麥產量高的論點得到證實。經過這場表面上由種植小麥引起的爭論之后,他重新當選為烏克蘭黨中央第一書記。
從1949年12月起,赫魯曉夫到聯共(布)中央工作,擔任中央書記兼莫斯科州委第一書記,主管農業。1950年,他提出合并集體農莊計劃。當時蘇聯共有235,500個集體農莊,每個集體農莊平均不到81戶,有的只有30戶。合并計劃很快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在烏克蘭,33,782個集體農莊合并為19,295個大集體農莊。
在1952年10月召開的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赫魯曉夫作了修改黨章的報告。他繼續當選為中央委員。根據新黨章規定,中央政治局改為中央主席團,赫魯曉夫當選為中央主席團委員和中央委員會書記。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3月6日,蘇共中央、蘇聯部長會議和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聯合全體會議任命馬林科夫為部長會議主席。馬林科夫當時是黨中央主席團委員和書記處實際上的負責人。8天后的3月14日,在赫魯曉夫堅持實行“集體領導”的情況下,蘇共中央全會批準馬林科夫辭去中央書記的請求,1953年9月,赫魯曉夫在中央全會上正式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他在這次會上作了《關于進一步發展蘇聯農業的措施》的報告。會議通過相應的決議規定,大幅度削減自留地物產稅;取消對果樹、奶牛等財產的實物稅;提高購買農民剩余產品及國營農場農副產品的價格;增加化肥和農業機械的生產等等。為貫徹上述措施,決定動員2萬至3萬名有農業專門知識的黨員干部擔任農莊主席、工作隊長等職務。
在1955年2月舉行的最高蘇維埃會議上,馬林科夫以“缺乏行政經驗”和“對農業生產狀況不佳負有責任”為由,辭去部長會議主席職務,由布爾加寧接替。同年5月26日,赫魯曉夫抵貝爾格萊德,對南斯拉夫進行正式友好訪問。他承認蘇聯在兩國關系問題上“犯了嚴重錯誤”,恢復了兩國關系正常化。
1956年2月,蘇共舉行第二十次代表大會。赫魯曉夫在報告中說:和平共處是“蘇聯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是蘇聯“對外政策的總路線”。蘇聯“決不干涉或者準備干涉那些保存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的內政”。他主張進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體系的競賽。”赫魯曉夫還認為,在某些資本主義國家中,“有可能通過議會道路向社會主義過渡”,這已有“現實的可能”。他說:工人階級“獲得議會中的多數,在國內有強大革命運動的條件下,把議會變成為人民政權機關,就意味著粉碎資產階級的軍事官僚機器,建立議會形式的、新的即無產階級的人民國家體制。”
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還作了題為“反對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報告中指責“斯大林嚴重地濫用職權”,對黨的干部實行大規模的恐怖手段”,在衛國戰爭中“表現的那種神經質和歇斯底里使我軍遭受了嚴重的損失”。戰后,“斯大林只是從電影上來研究國內情況和農業。”他決定每件事,“不是從對現實的真實估計出發,而是從一個脫離了生活的人的空想出發的。”報告中還說,必須“同個人崇拜在任何形式下的復活進行無情斗爭。”不久,美國《紐約時報》首先公開發表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成為震驚世界的重大消息,帝國主義和各國反動派借機掀起反共反社會主義的逆流。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一度造成嚴重思想混亂。不少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內出現了退黨風潮。
1957年6月18日,蘇共中央主席團曾決定解除赫魯曉夫中央第一書記的職務。赫魯曉夫在國防部長朱可夫元帥的幫助下于22—29日召開蘇共中央特別全會,駁回主席團的決定,并宣布中央主席團的多數成員是“反列寧主義集團”,把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馬林科夫開除出中央委員會。1957年10月,赫魯曉夫解除了朱可夫黨政軍一切職務。1958年3月,他接替布爾加寧擔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1959年2月,蘇共舉行第二十一次代表大會。赫魯曉夫在報告中說:蘇聯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極重要的發展時期——全面展開共產主義建設的時期。”蘇聯“要解決的歷史任務是在按人口平均計算的產品生產方面趕上并超過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
1959年9月,赫魯曉夫赴美訪問,在戴維營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進行了會談。訪美前夕,他在有美國等西方各國記者參加的記者招待會上說,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國家蘇聯和美國的合作,決定著世界各國的關系,“有助于驅散地球上其他地區上空的烏云”。赫魯曉夫稱“戴維營精神”是人類歷史“新的轉折點”,從此國際關系“出現了新紀元”。他認為蘇美兩國合作決定著人類的命運。他說:蘇美兩國“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如果我們為和平而聯合起來,那么就不會有戰爭。那時,如果有某個瘋子想挑起戰爭,我們只要用手指嚇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靜下來”。
早在蘇共二十大期間,赫魯曉夫就提出,只要帝國主義存在,戰爭就是不可避免的這一馬列主義原理,只在一定時期是正確的。而在目前,情況已經根本改變,戰爭并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后來他又宣傳現今可以實現“沒有武器,沒有軍隊,沒有戰爭的世界”。1960年,赫魯曉夫演講集即以《沒有武器的世界——沒有戰爭的世界》為名出版。赫魯曉夫認為,火箭核武器的出現使戰爭的概念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他說:“任何一個小小的‘局部戰爭’都會成為引起世界大戰的火災的星星之火”,“現今,任何戰爭,即使由普通戰爭,非核戰爭開始,也會變成毀滅性的火箭核戰爭”,這樣,地球將會毀滅。
在同我國的關系上,赫魯曉夫在1958年曾經提出中蘇共同建立長波電臺、聯合艦隊,企圖借此從軍事上控制我國,被我國拒絕。1959年6月蘇聯片面撕毀1957年10月簽訂的中蘇關于國防新技術協定。1960年6月,在各國共產黨、工人黨布加勒斯特會談中,赫魯曉夫率先指責中國共產黨。 7月,蘇聯違反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從中國召回1390名專家,撕毀了343個專家合同和合同補充書,廢除257個科學技術合作項目,在貿易方面對我國實行限制和歧視的政策。這一系列步驟,把中蘇兩黨之間的意識形態分歧擴大到國家關系方面,導致中蘇關系嚴重惡化。
在1961年10月召開的蘇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會上赫魯曉夫說,蘇聯已“全面展開共產主義建設”,“光輝的頂峰已經清晰可見。在不久的將來,蘇聯人民就將把共產主義旗幟插上這個頂峰”“在二十年內基本上建成共產主義社會”。赫魯曉夫主持修改的蘇共綱領寫道:“無產階級專政在蘇聯已經不再是必要的了。作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在新的階段即現階段已變為全民的國家”。“由于社會主義在蘇聯的勝利,由于蘇維埃社會的一致的加強,工人階級的共產黨已經變成蘇聯人民的先鋒隊,成了全體人民的黨”。赫魯曉夫還提出“按生產原則建立黨的機構”,把黨分成“工業黨”,“農業黨”。黨只是“全民的政治組織”,“黨機關工作中主要的東西就是生產”。赫魯曉夫在這次會議期間的談話中,咒罵斯大林是“兇手”、“刑事犯”、“強盜”、“白癡”等等。大會通過決定,把斯大林的遺體遷出列寧墓另葬。
1959年5月11日至6月20日及7月13日至8月5日,在日內瓦曾舉行蘇美英法四國柏林問題外長會議,討論柏林問題,未取得一致意見。1961年8月13日,蘇聯武裝封鎖東西柏林間邊界,隨后筑墻長達100英里,控制交通孔道和邊界線,即“柏林墻”。美英法國采取反措施后,赫魯曉夫要求和解。但在他任期內一直沒有解決。1971年四國才達成協議:蘇聯同意西方人經過民主德國進入柏林的通道,西柏林人每年可有30天去東柏林及民主德國探親訪友;西方各國則承認民主德國政府。
1962年10月15日,美國偵察到蘇聯在古巴建造導彈基地。10月22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宣布武裝封鎖古巴,要求蘇聯在聯合國觀察員的監視下迅速拆除和撤出運進古巴的武器。10月26日,赫魯曉夫寫信給肯尼迪說:“一旦戰爭爆發,我們就無法遏制和制止它。”這是“一場殘酷的毀滅性的世界大戰”,“讓我們表現出政治家的明智吧!”10月28日,赫魯曉夫下令從古巴拆除和運回武器,并同意在公海上接受美國軍艦的檢查。
由于蘇聯農業發展落后,赫魯曉夫從1954年起組織龐大力量,開墾東部和南部地區成百萬公頃的處女地和休耕地。開頭幾年,農業產值有所增長。1956年全蘇糧食總產量為12,500萬噸,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收獲量的一半來自新開墾地區。但是,大量開墾荒地破壞了生態平衡,風沙災害日趨嚴重。他又盲目推廣種植玉米,實行高征購政策,強迫命令,瞎指揮,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導致了農業危機。1963年糧食嚴重歉收,比1962年減產3,270萬噸,即減產23.33%。1955——1959年,蘇農業總產量平均增長7.6%,而1960——1964年則平均增長1.9%,這標志著赫魯曉夫農業政策的失敗。
1964年10月14日,蘇共中央全會宣布,“由于年邁和健康狀況惡化”,一致通過解除赫魯曉夫黨內外一切職務。1970年底和1971年初,美英出版商分別出版了內容相同的《赫魯曉夫回憶錄》。出版之前,西方通訊社紛紛報導。為此,蘇共中央傳喚詢問了赫魯曉夫。1970年11月16日,塔斯社發表赫魯曉夫聲明說,他“從來沒有把任何回憶錄或回憶錄性質的材料交給任何人”予以否認。
1971年9月13日,塔斯社以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的名義,發表了一則簡短的通告:前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和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在長期病重后于1971年9月11日逝世,終年78歲,安葬于莫斯科新處女公墓。
上一篇:赫爾岑
下一篇:車爾尼雪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