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幸的時候何必要悲傷,
不應當失去坦然的襟懷;
歡樂像甜蜜的夢一樣消失了,
悲傷也會過去,快樂的日子會回來。
人的生命就像花朵,
春天生長,蓬勃開放,
但秋天氣候漸漸寒冷,
葉子會枯黃凋萎,落到地上。
春逝夏至,天氣炎熱,
秋去冬來,結束一年的時光,
人生也同流年俱逝;
誕生,成長,衰老,死亡。
命運給予我們的幸福是多變的;
我們的生活像世界一樣變化無常。
一切世事像車輪似地轉著,
最終的命運注定是死亡。
在不幸的時刻要快樂,等待變化,
災難和厄運會隨著時間而消失,
快樂要適度,以防樂極生悲,
已經過去的事情悔恨已遲。
(張草紉譯)
【賞析】
勒熱夫斯基的文學活動非常短暫,但頗有成就。他的抒情詩包括悲歌、十四行詩和田園詩等形式。
勒熱夫斯基的這首《詩章》,不僅形式嚴謹,詩句流暢優美,而且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具有深邃的哲理性。
首先,勒熱夫斯基認為要理性地對待不幸。不幸的時候不必悲傷,應該抱有“坦然的襟懷”,相信“快樂的日子”定會來臨。這一樂觀主義的信念無疑對后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等作品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次,這首抒情詩表現了勒熱夫斯基對生命的獨特的理解和感悟。在他看來,人的生命就像花朵,有盛開的季節,也有凋落的時分。人的生命仿佛也是有著季節的更替,有著自己的春夏秋冬,必然經歷與植物相似的“誕生,成長,衰老,死亡”等生命的歷程。如同花朵般的植物,生命在春天誕生成長,在夏天盛放,在秋天成熟結果,在冬天凋萎衰亡。如同自然萬物,作為自然界的一員,人的生命也無法逃脫自然的規律。于是,將人的命運與大自然聯結在一起,這對于從現代意義上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同樣具有啟迪意義。
再則,該詩反映了命運的無常,認為:“一切世事像車輪似地轉著,/最終的命運注定是死亡。”他同時認為我們的生活像世界一樣變化無常。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勒熱夫斯基的詩中,已經有了一些稍后出現的感傷主義的情懷。
最后,詩中體現的是適度遵循快樂的原則,以防樂極生悲。這里既有把握現時、及時行樂的傾向,又有以防“樂極生悲”的理性與克制,代表了18世紀俄羅斯詩歌中巴洛克主義和古典主義文學并存的傾向。
可見,勒熱夫斯基《詩章》是一首在藝術技巧和思想內涵兩個方面都極為出色的詩篇,體現了18世紀俄羅斯詩歌的藝術魅力。
(吳笛)
上一篇:《詩是我的寄托·杜·貝萊》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話船,悼奧蘭治親王茅里茨·豪伊亨斯》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