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爾南多·麥哲倫(Fernao de Magalhaes,約1480—1521),著名航海家,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的組織者。
麥哲倫出身于葡萄牙北部一個破落的騎士家庭,關于他的幼年生活,因史料缺乏,我們只知道大約他在10歲左右,即被父親送進王宮服役,1492年成為王后的侍童。由于當時葡萄牙王室尚無固定的住所,所以少年時期的麥哲倫,得以伴隨國王、王后游居全國各地,王室在首都里斯本停留較多,于是麥哲倫對里斯本的印象也最深刻。
麥哲倫的祖國葡萄牙具有悠久的航海歷史,豐富的航海經驗,早從十四世紀起,它就在西歐的海上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這對麥哲倫畢生從事遠洋探航和他事業上的貢獻具有深遠的影響。約在1496年,麥哲倫即參加了葡萄牙國家航海事務廳的工作。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后,為了同西班牙爭奪海外殖民地和東方的市場,當時葡萄牙國家航海事務廳正積極地為達·伽瑪繞道非洲開辟通向東方的新航路進行著秘密的準備。麥哲倫能在這個機關里工作,因而取得了熟悉航海事務各項工作的機會。
1499年,達·伽瑪從印度返航。帶回了巨大的東方財富,獲取了60倍的純利。為了繼續獲取和擴大這種利益,葡萄牙國家便進一步著手組織更大規模的海外遠征隊。參加國家組織的遠征隊,向海外冒險擴張,本來就是西歐一些生活貧困而又以封建統治者自居的騎士們的一條重要出路。同一些爭先恐后要到東方來的商人、傳教士、冒險家一樣,受獲取東方財富和遠洋探險榮譽的吸引,麥哲倫當然也積極要求參加遠征隊。
1505年,身材矮胖結實的麥哲倫,終于獲得了參加遠征隊的機會,開始了他畢生的遠洋探航事業。
這個遠征隊由葡萄牙派往印度的第一任總督阿爾梅達率領,包括大小帆船20余艘,由水手、戰士、工匠、職員2000多人所組成,由于麥哲倫是初次出航,在這支隊伍中只充當一名普通的水手。
遠征隊在去印度的途中,麥哲倫參加了對非洲東海岸的基爾瓦、蒙巴薩的搶劫。1506年3月,在科那諾爾(印度馬拉巴海岸卡利庫特以北)海戰中,他第一次受到重傷。創傷尚未痊愈,他又被派到東非海岸的索法拉,參加修筑據點炮臺和搜集當地政治、經濟、軍事等情報的工作,1508年,麥哲倫被召回馬拉巴海岸的柯欽城,當時這里已被葡萄牙占領而成為總督阿爾梅達的駐地了。
1509年2月,麥哲倫在第烏海戰中又一次受傷。這次海戰葡萄牙擊敗了阿拉伯、印度的聯合艦隊,從而封鎖了經紅海通達東方的舊航路,取得了在亞洲南部海洋上的霸權。同年8月,麥哲倫又被編入一支由80人組成的武裝船隊繼續向東探索,開始遠征馬六甲和馬來群島(即南洋群島,包括巽他群島、菲律賓群島等島嶼,現分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9月11日葡萄牙船隊進入馬六甲港。由于船隊的挑釁行為,遭到了這里從事和平貿易的居民的強烈反對,結果葡萄牙人被趕走。麥哲倫隨之返回柯欽。1510年初,麥哲倫在參加進攻卡利庫特城的戰斗中,再次受重傷。
1510年春,麥哲倫傷愈后決定返回葡萄牙,途中因船只在離印度海岸數百哩的巴杜恩砂洲觸礁,不得不繼續留在印度。在這次觸礁事件中,麥哲倫帶頭克服種種困難,以他的堅定、沉著影響著全體遇難海員,直至援救船只到來。不久,麥哲倫被提升為船長。
1510年末,回到柯欽后的麥哲倫又參加阿爾布凱爾基(1509年后,葡萄牙派往印度接替阿爾梅達的總督。)領導的侵占印度果阿的戰爭。1511年,第二次參加對馬六甲的遠征。1512年和1513年初,在蘇門答臘、爪哇、馬都拉、西里伯斯(蘇拉威西島的舊稱)、布魯、安汶和班達群島等地進行探索和游歷。
1513年,回到里斯本的麥哲倫并未得到葡萄牙國王的青睞。為貧困所迫,又參加葡萄牙對北非摩洛哥征戰,他再次受傷。從北非回到里斯本后,因有人說他曾把擄獲的畜群賣給敵人(摩爾人),還說他離開北非未得到長官的允許,是私自逃走,所以葡萄牙國王不僅拒絕他提出的增加俸祿的要求,而且還準備對他進行審判。后來雖未審判,但麥哲倫感到在葡萄牙國王那里已無所希求了。
正當麥哲倫在國內屢遭挫折的時候,有關遠洋探航的消息不斷傳來。早在1501—1502年佛羅倫薩探險家阿美利哥通過親自探航后確認,哥倫布到過的地方不是過去所誤認的亞洲,而是一塊“新大陸”,(后被稱為阿美利加洲,實即南美洲),他認為繞過這塊新大陸的南端,有可能到達東方摩鹿加群島——香料群島。1513年9月,西班牙探險家巴爾波亞越過巴拿馬地峽,在高山頂上發現西邊有一片海洋,他稱之為“大南海”(即太平洋)。如果在美洲能找到一條溝通大西洋和“大南海”的海峽,就有可能到達盛產香料的東方了。1514年,葡萄牙航海家列什波亞在南美南緯四十度處發現圣馬提亞斯灣,人們以為它或許是正在尋找中的海峽。1515年末至1516年,西班牙航海家索利斯進入南美拉普拉塔河口,于是人們又模糊地認為這個寬廣的河口或許也是海峽。
麥哲倫密切注意這些發現。他早從葡萄牙對東方的多次遠征中了解到,摩鹿加群島以東是一片汪洋大海,這使熟悉哥倫布發現的麥哲倫很容易聯想到,經過這片海洋距摩鹿加群島以東不遠的地方,應是哥倫布從歐洲西航所發現的土地。1515和1516年,遷居到奧波爾托的麥哲倫,開始把自己醞釀已久的航行愿望擬成具體的計劃。要繞過美洲駛向摩鹿加群島,關鍵是要真正找到一條溝通大西洋和“大南海”的通道——海峽。麥哲倫的遠洋探航計劃曾先向本國國王提出,但未被采納。1517年10月20日,忿然離開葡萄牙的麥哲倫到了西班牙的塞維利亞城。1518年在這里同俾脫利茲(塞維利亞要塞阿里卡薩爾司令葡萄牙人迪奧古·巴爾波查的女兒)結婚。同年3月18日,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接見麥哲倫。3月22日查理與麥哲倫等簽署了遠洋探航協定。1519年9月20日,一支由265人組成的隊伍,分乘五艘船(載重量最大120噸,最小75噸,總共還不到500噸)終于從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外港圣盧卡爾出發開始遠洋探航了。
在大西洋航行中首先遇到的是選擇航線問題。當時由歐洲到美洲可走哥倫布的“西班牙航線”,也可走卡布拉爾按達·伽瑪的航線而被吹送到南美的“葡萄牙航線”。后面一條航線似乎要多走一些路,但卻有著赤道洋流和東北信風等可利用的條件。麥哲倫堅決主張走“葡萄牙航線”,為此與船隊中的反對分子進行了激烈的斗爭。
經過兩個多月的海洋飄泊,船隊于11月29日到達今巴西海岸累西腓城以南地區。稍事休整,船隊繼續前進,12月13日到達圣路西亞灣(里約熱內盧)。再向南駛,于次年1月10日見到拉普拉塔河口。這個過去被認為可能是海峽的地方,經過實地探查,證明它不過就是一個寬廣的河口。為了便于找到海峽,離開拉普拉塔河口后,麥哲倫命令各船只盡量靠岸行駛,這樣一來,卻帶來了船只觸礁的事件。擺脫礁石困擾后,船隊便不得不離岸稍遠南進了。2月24日船隊駛進圣馬提亞斯灣,這個一度也被認為可能是海峽的地方,實地探者的結果也只是個普通的海灣罷了。
船隊繼續南行,前面的道路都是以前的航海家所未到過的地方。這時南美南部已臨近冬季,風雪交加,天昏地暗,航行極其困難。3月31日,船隊駛進了圣胡利安港,麥哲倫決定在這里拋錨過冬。
為了作過冬的長期打算,麥哲倫規定縮減口糧。加上幾次探索海峽都遭失敗,海員大半都灰心失望,不安的情緒籠罩整個船隊。于是船隊中的反對分子,便利用這種沉郁氣氛,策劃反對麥哲倫。
10月2日,被反對分子控制的三艘船終于爆發了反麥哲倫的叛亂。麥哲倫采取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鎮壓了叛亂,制止了一些船員掉頭回家的企圖,避免了探航半途而廢的結局。船隊在圣胡利安港停留了近五個月,到8月24日正當該地早春時候,又繼續探航前進了。
由于一艘船早在5月間探航時就沉沒了,剩下南行的四艘船歷盡艱險終于在10月21日駛入南緯52度處的一個海峽口。這個海峽通道很長,忽寬忽窄,彎彎曲曲,港汊交錯,潮汐洶涌。其中有一艘船在困難面前喪失信心,掉轉船頭逃回了西班牙。因此11月28日船隊走出海峽西口,見到浩瀚無邊的“大南海”時,就只剩下三艘船了。
經過重重困難,溝通大西洋和“大南海”的通道終于找到并通過了。這是西歐人花了20多年的時間所要找尋的地方。為了紀念麥哲倫,后人把他所發現的海峽,稱為“麥哲倫海峽”。
找到海峽,解決了這次遠航的關鍵問題,下一步就是在“大南海”中探索前進了。從1520年11月底到1521年3月初,“大南海”上風平浪靜,船隊在三個多月中竟沒有遭到一次暴風雨的襲擊,因此麥哲倫和他的海員們便把這個海叫做太平洋。這個名稱就這樣沿用下來了。
在太平洋的航行中,船隊雖沒有遭到風暴巨浪的襲擊,但是饑餓和疾病卻給海員們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在食物缺少的情況下,人們不得不用牛皮、木屑和老鼠來果腹。加上壞血病蔓延,更奪走了不少人的生命。
由于離開“麥哲倫海峽”西口時航向偏北了一些,所以他們在太平洋中的航行早已超過了摩鹿加群島。船隊離開馬里亞納群島后,于3月27日到達了今菲律賓群島的馬索華島。28日清晨,有一只載著八個土著居民的小船開到船隊的旁邊。這時麥哲倫突然想起他從馬六甲帶來的奴仆亨利。他叫亨利用馬來語和這些土著居民說話,對方居然懂得并能夠回答。至此,麥哲倫才恍然大悟,他從西方繞到東方的理想已經實現。八年前,他從東方回到西方,現在他又從西方繞到東方,他的遠洋探航事業已基本完成。古代一些相信地圓說的學者們所預言過的事情,即無論背著太陽或向著太陽一直向前,最終會回到原來出發的地方,這個學說現在已被一個堅韌果敢、百折不撓的航海家證實了。
在西歐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時期開始以后,西、葡兩國統治階級首先發起和支持的遠洋探航事業,本來就與海外掠奪和殖民擴張密不可分。麥哲倫在出發前與西班牙國王所簽訂的協定,其中就有遠航隊應當盡力擴大王室版圖的意圖。現在菲律賓群島已到,它雖然不是摩鹿加群島,但卻也是非常富饒和出產香料的地方。熟知阿爾梅達、阿爾布凱爾基之流對外遠征和掠奪手法的麥哲倫,決定在菲律賓群島停留下來。通過傳播基督教,他與馬索華島當地的統治者拉上了關系,并在這位統治者的安排下向菲律賓的宿務島進軍。擴張的野心驅使麥哲倫企圖利用菲律賓一些部落小土邦之間的矛盾來達到掠奪和征服的目的。
4月27日,麥哲倫以征服者的姿態,在參與菲律賓土著居民的戰斗中,在菲律賓的馬克坦島淺灘戰敗被殺。
麥哲倫的遠航,實現了哥倫布所設想過但未完成的航行,即從歐洲向西橫渡大洋,便可進行東西方的聯系。他的航行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地圓學說,而且也說明繞過新大陸南端到達東方的道路,并不如以往人們想象的那樣輕而易舉,而是極為艱巨的,總之他對于擴大人類的地理知識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清,麥哲倫充當了近代殖民主義的開路先鋒。在他到達菲律賓后不久,西班牙統治集團使用血腥的手段征服了這個地區,并用王子菲律普二世的名字為這個地區命名,這就是今天菲律賓地名的由來。
麥哲倫死后,環球航行的最后一段航程由他的隨員們繼續完成。
5月1日離開宿務島的海員們,在保和島岸邊燒掉了一只已經破爛不堪的船只。剩下的兩艘船盲目地在南洋群島一帶航行。6月底經過加里曼丹東北端的文萊城。11月8日,經過長期輾轉才到達了摩鹿加群島的提多爾島(哈馬黑拉島以西)。在準備離開提多爾島時,又有一艘船嚴重漏水,于是這艘船便不得不留下來進行修理。剩下的一艘船——維多利亞號,于12月21日單獨啟程歸航。1522年1月26日,維多利亞號在帝汶島補充了淡水和糧食以后,為了避免葡萄牙人的追逐,決定遠離海岸,橫渡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后,于6月8日越過赤道,7月9日經過佛得角群島,9月6日終于回到了西班牙原出發地圣羅卡港。人類破天荒第一次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終于勝利地結束了。從1519年9月到1522年9月,這次沿途耽擱的航行,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返航時,維多利亞號船上,僅剩下18名由于過度疲勞而虛弱不堪的海員。維多利亞號的船長(離開文萊城后選任的)埃里·卡諾,在歷史上被公認為在麥哲倫死后完成環球航行的領導者。
上一篇:麥克阿瑟
下一篇:麥金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