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光孝寺》原文與賞析
湯顯祖
菩提豈無樹?天竺有靈僧。
色與波羅翠,香隨薝蔔凝。
根芽初佛滿,花葉幾人能。
密意經三繞,無勞問葛藤。
此詩作于萬歷十九年(1591)辛卯十一月,湯顯祖年42歲,這一年,他因上奏《論輔臣科臣疏》抨擊朝政,被貶官到廣東徐聞任典史,途經廣東南海縣光孝寺,寫下了這首詩。
萬歷年間正是明王朝封建政權日益衰朽的時期,湯顯祖作為一個低級官員,在激烈復雜的政治斗爭中,和東林黨比較接近。他關心民瘼,敢于抨擊時政,在《論輔臣科臣疏》中他毫不留情地揭露救災使臣楊文舉不但沒有克盡職守,反而帶給災區更大災難,結果卻受到特別提升,這種不公正的獎懲,使他不能保持沉默。他上疏言事,為民請命,盡管因此遭到貶謫,但他這種直言敢諫的積極態度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湯顯祖是明代理學家羅汝芳的及門弟子。理學家身體力行、威武不屈的斗爭精神對湯顯祖顯然有積極的影響,但佛家和道家思想對湯顯祖的影響也很深。宋明理學原本就是儒家雜糅佛學的產物。湯的老師羅汝芳曾大談“燒煉采取飛升”之術,可見那時道教勢力也很盛行。湯顯祖對佛學所下的功夫遠比道教深,他三十歲時就在南京清涼寺登壇說法,湯的摯友達觀禪師曾立意要度他出家,兩人的關系一直十分密切。達觀聽說湯顯祖貶官徐聞,便決定跋山涉水到廣東去安慰他,足見他們之間友誼之深。
了解到以上湯顯祖的思想和經歷,便不難理解他何以要在貶官途中,訪謁南海光孝寺并寫下這首贊美佛法的五言律詩。
唐代高僧慧能,少時孤貧,采薪賣錢贍母。一日聞人誦讀《金剛經》,忽有所悟,遂謁蘄州黃梅山禪宗五祖弘忍法師。弘忍知其為異人,使入碓房舂米。后弘忍讓眾徒各以心得書偈語,時上座神秀書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偈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乃授衣缽,慧能由一偈而成為禪宗東土第六祖。這段中國佛教史上的佳話,流傳廣遠。湯顯祖此詩起首二句便是巧妙地活用慧能偈語。“菩提豈無樹” 一個向句十分顯豁警醒,它既是針對“菩提本非樹”而發,又是記實之語。蓋梁天監元年,智藥三藏自西竺國持菩提一株,植于光孝寺戒壇前。天竺,即印度之古稱。按:菩提,樹名,原產印度。梵語名為畢缽羅,釋迦牟尼坐此樹下,證菩提果,故亦名菩提樹;菩提亦梵語,其義為覺為道,故又稱覺樹或道樹。《華嚴探玄記》:”畢缽羅樹此云榕樹,嶺南亦有之。按畢缽羅與榕樹雖為同科同屬,但并非同一種樹。慧能偈中說菩提本非樹,是強調佛教修行重在覺悟得道; 湯顯祖則認為菩提首先確實是樹,而且有根有據地指出這樹就是靈僧智藥三藏從天竺國帶來,植于光孝寺戒壇前的一株。
隨后從色、香、根芽、花葉四個方面贊詠之。波羅,即鳳梨,常綠草本植物。“色與波羅翠”是言菩提樹如同波羅樹一樣翠綠可愛。“香隨薝蔔凝”,薝蔔,花名,即郁金花,出自西域,此言菩提樹的香氣。“凝”有凝重意。因郁金花的香味是很濃郁凝聚的。五六兩句進一步推究菩提樹的顏色較好,香氣內凝源于根芽飽滿,花葉扶疏。“初佛滿”言菩提樹剛移栽佛壇不久即根芽飽滿,茁壯成長。“幾人能”此系將樹擬人,實為 “幾樹能”,意謂其他樹的花葉都不能與菩提樹相比。經過以上四句的描繪,從色澤、香氣、根芽、花葉四方面對菩提樹的與眾不同做了全面的贊頌。
最后兩句收束得意味深長。密意,佛家語,佛意深密,不易測知。《觀經·玄義分》云: “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密意經三繞”,乃系雙關,一方面指葛藤密密麻麻地纏繞樹身,一方面暗含佛意深密難測的底蘊。既然佛法深奧,那又何必去問葛藤呢?其內涵則為人都難解,草木何知?聯系詩人的身世,他贊美菩提是要效法它的根深葉茂、挺拔不阿,充滿至大至剛之氣。為人處世應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而葛藤則作為譏諷對象,蓋俗謂葛藤有糾纏不清之意,一涉世俗,便易惹來麻煩,故語言雙關。由于葛藤只知道密密麻麻地攀附于大樹之上,借以取得顯赫地位,這種借重他人、抬高自己的做法實在是不足取的。所以這最后兩句也可看成是詩人借詩言志,他這次遭貶不就是不愿做葛藤式人物糾纏于擾攘名利之間招致的嗎?
這首五律既切合詩題,又十分集中。通篇只寫寺中的一株菩提樹。遣詞煉句既充滿佛教氣息,又不乏現實人生的感慨,做到了佛理與哲理的統一。詩意流暢,一氣呵成,自然渾成,清新淡雅,毫無斧鑿痕跡,顯示出極深的功力。
湯顯祖留下卷帙浩繁的詩文創作,粗略統計其詩、文、賦作品約有二千二百首以上。他作詩強調靈氣,反對摹擬,具有很高的成就。可惜劇名掩沒了詩名。這位大戲劇家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
上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詩歌·先知的使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小說、戲劇·劉晨阮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