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集》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德國詩人海涅(1797—1856)的詩集。集中收錄了詩人1830年到出版時期的部分詩作(少部分作品在新版時加入),分《新春曲》、《雜詩》、《羅曼采曲》、《什錦詩》和《時事行》5個部分,包括了詩人早期優美溫婉的戀歌情詩和后期辛辣有力的政治諷刺詩篇。
詩集主要表現了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對愛情的詠嘆和對生命的熱愛。這些詩篇集中在《新春曲》和《雜詩》兩個部分,或者沉醉于愛情的甜蜜,或者嘆息愛情的無常,或者贊美旺盛的生命力,以婉轉纏綿的筆致,抒寫愛情的歡樂和痛苦,詩人“用悲喜之網自縛,停滯在溫柔之鄉”(《新春曲·序詩》)。第二,遠離德國的游子對故國的懷念。詩人于1830年受到巴黎七月革命的鼓舞,自愿流亡法國,永久定居巴黎,雖曾幾次回國,都是短期逗留。旅居在外的詩人關心祖國的命運,懷念故土的親朋好友。如《異國》、《人生航行》、《夜思》等篇,詩人寫道:“啊,德意志,我遙遠的愛人,我一想起你,我差不多要流淚!”(《一八三九年》)。第三,描述歷史人物的史實,敘述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寄寓詩人的情懷。這類詩作涉及印度恒河下凡的神話、德國中世紀湯豪塞的傳說、中國皇帝的史料、古希臘愛神的金箭、北歐水妖的故事等各種題材,詩人借用這些意象,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愫。如借用《舊約》中亞當放逐伊甸園的神話,抒發詩人向往自由的理想(《亞當一世》)。第四、揭露現實黑暗、諷刺專制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號召人們革命。這類詩作是詩集中最重要的作品,詩人將原來描寫夜鶯、薔薇的抒情詩筆,磨礪成向封建統治者進擊的利劍,“不再做溫和的短笛,/停止這種牧歌的情調”(《傾向》),如《教義》、《孩子》、《德意志》、《西里西亞織工》、《贊歌》、《驢的選舉》等詩篇,情感激越、節奏明快,噴射出憤怒的“火焰”,把諷刺鋒芒直指普魯士王腓特烈·威廉第四,暴露他殘暴專制、魚肉人民的罪行,詩人在諷刺統治者的同時,對德國民族的怯弱麻木、耽于幻想甚感心焦,努力促動他們覺醒、喚起他們的斗志,為自由幸福而奮起。詩人展望:“在那種狂風暴雨的日子,/將有許多槲樹被擊得粉碎,/許多宮殿將要撼動,/許多教堂塔樓將要塌毀!”(《稍待》)
詩集想象豐富、聯想自由,不受時空所制,不為常識所限。天堂、冥府、海底、人間皆成為抒寫詩意的場所;從古代的神話世界,到當今工人的貧困,都在詩人筆下得到描繪;由夜鶯婉轉的鳴叫聯想到人世社會的謊騙,由上帝創世的神話聯想到藝術創造的真諦,這些自由馳騁的想象,構成靈活、豐富、美妙的詩意。詩作情感熱烈、誠摯動人。詩人抒寫的是自身的經歷、感受和憧憬,有感而發,緣情為詩。無論《新春曲》中對愛情生命的渴求和嘆惋,還是《時事行》中對社會現實的抨擊和議論,都能感受到詩人強烈的心靈悸動。諷刺也是詩集、尤其是《時事行》部分的突出特色,往往通過反語、擬態、類比等手法造成諷刺情勢。如諷刺神學家保羅剽竊謝林的哲學講義,大放厥詞,詩人將他與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相比:“當然,普羅米修斯比你罪重,偷的是光,是火焰之力,他想用光來照耀人類,你,你只不過偷了謝林的講義”。
上一篇:《新愛洛綺絲》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春天的景色》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