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記》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奧地利表現主義作家卡夫卡(1883—1924)的短篇小說。流動推銷員格里高爾·薩姆沙一覺醒來,突然變成了一只大甲蟲。他渾身長了許多只腳,失去了說話能力,變得喜歡吃腐敗食物和在墻壁、天花板上爬行。格里高爾的變形引起全家人的驚駭,也使他失去了公司的工作,無法養家活口。年老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妹妹不得不拚命找活干,以維持生計。但家境仍每況愈下。他們辭退了女仆,母女倆變賣了首飾,還騰出住房租給三個房客,以求增加點收入。他們嘗盡了窮人的辛酸。格里高爾變形后仍保持著人類的心理特點和思維能力。他目睹自己給家庭帶來的災難,日夜受著生理上和心理上雙重痛苦的折磨。起初,妹妹還同情他,每天給他送食物,收拾房間,久而久之,父親憎惡他,把家中的種種不幸歸咎于他;妹妹也開始厭煩他,最后干脆把他的房門一鎖了事。格里高爾終于在極端的孤獨與痛苦中悄然死去。他的父母和妹妹卻因卸掉了包袱而感到輕松。
作品通過一個表面荒誕的故事,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怵目驚心的人變成非人的“異化”現象,以及人與人、乃至至親骨肉之間的冷漠、疏遠、缺乏同情與理解的狀況。小說強烈地表達出西方社會中小人物的壓抑感、災難感與孤寂感。格里高爾長年累月奔波勞累,勤勉工作,僅夠養家活口,還要攢錢償還父親的債務。他時刻擔心被老板解雇,遇事謹小慎微,對人低三下四。毀滅性的災難仍然無可避免地降臨到他頭上。人變形為甲蟲,似乎虛妄、荒唐;而資本主義社會里各種固有的矛盾與弊端,對普通人、特別是下層勞動者時時都潛藏著殺機,隨時均可置他們于死地。格里高爾如遭解雇,或因傷因病致殘,都會失去生存能力,與甲蟲無異。作品以敏銳的洞察力,通過看似虛妄的故事,從本質上再現了西方社會的異化現象與小人物的悲哀。另一方面,格里高爾變形后,周圍人們同他的關系立即發生了根本變化。連親人們也對他由同情、憐憫,進而疏遠、冷漠,終至厭煩、嫌棄。正是他最心愛的妹妹最后斷送了他。格里高爾的命運對西方許多人都具有普遍意義。
作品最主要的藝術特色是以虛妄、變形的形式反映社會現實。虛妄的情節,變形的形象,與細節描寫的真實融成一體,相得益彰,使作品象征、隱喻的內涵得到更鮮明的表現。格里高爾的變形是違背常理的,而借以表現西方社會中人的異化,從本質上看又是可信的。父母、妹妹、房客對他的態度,也都寫得入木三分,充分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即使寫格里高爾變形后的“蟲性”,也符合藝術真實,增強了作品感染力。小說的另一特色是著力渲染、表現格里高爾的內心體驗,傳達出小人物強烈的災難感與孤寂感。作品寫他在生理上完全變成了甲蟲,同時保留有人的心理和思維,構思極為巧妙。小說集中筆力寫他變形后的內心活動:擔心失去工作,懼怕上司責罰,為不能掙錢養家而羞愧、焦慮,讀來令人倍覺凄楚。
上一篇:《雙城記》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變形記》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