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伊案件》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2 黑白片 13本
意大利維德斯-維羅納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弗朗契斯科·羅西 編劇:弗朗契斯科·羅西 托尼諾·蓋拉 攝影:帕斯夸萊·德·桑蒂斯 主要演員:姜·馬利亞·沃龍臺(飾馬太伊) 雷納托·羅曼諾(飾自由黨報記者)
本片獲1972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劇情簡介】
1962年某個深夜,大雨滂沱,一架意大利雙引擎噴氣機在別斯卡坡失事墜毀。消防隊員和救護人員聞訊趕到現場,在泥濘中搜尋著墜毀的飛機殘骸和機上乘員們被燒焦了的遺骸。意大利各大報的記者先后紛紛趕來,對目擊者們進行采訪。目擊者主要是當地的農民,他們幾乎都異口同聲地說,先是聽到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接著看到整個天空都是紅的,火苗直往上竄,就像一大堆篝火,在空中,在很遠的地方往下濺落著火星。總之,所有目擊者的印象是:飛機是在空中爆炸的。
這架飛機是意大利國營石油瓦斯公司(簡稱“愛尼”)的經理恩利科·馬太伊的私人座機,除馬太伊外,機上還有他的私人駕駛員貝爾圖茨和美國《時代-生活》出版公司的記者馬克-海爾。
愛頓飯店馬太伊的辦公室,馬太伊的妻子失聲痛哭,周圍簇擁著一大群記者,他們爭先恐后地向她提問和給她拍照。公司的職員懇求記者們快離開此地。
“馬太伊之死”成為意大利各大報的頭條新聞,電視臺播放著馬太伊生平事跡片斷、他的演講和活動。馬太伊是意大利民族石油工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主張石油工業國有化。他在意大利南方發現了蘊藏量極為豐富的瓦斯和油田,建立了“愛尼”公司。他堅決反對美國的石油壟斷,主張建立有阿拉伯產油國和社會主義國家參加的新的產油國國際卡特爾,以取代殖民主義關系。他去蘇聯談判,購買價格便宜的蘇聯石油,力求使意大利和歐洲擺脫對美國的依賴。
關于馬太伊飛機失事的原因,官方的調查委員會認為是技術故障造成飛機墜落在地面爆炸,這與目擊者們關于飛機是在空中爆炸的說法大相徑庭。奇怪的是, 目擊者們在受到官方調查人員采訪后便改變了說法,或者就說他們什么也沒有看見。因為飛機在空中爆炸包含著暗害的可能性。調查不了了之,馬太伊之死仍然是一個謎。
1970年,在馬太伊去世八年之后,電影導演弗朗契斯科·羅西決定把馬太伊案件搬上銀幕,他重新組織了調查。因為官方關于技術原因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飛機墜落時沒有損傷一棵樹或折斷一根樹枝,飛機殘片散落在400米外的地方。馬太伊在最后一次飛往西西里前曾收到過一封恐嚇信和一個警告電話,說某機場發生了暗殺事件。一些記者和作家根據自己的調查和了解撰寫了有關馬太伊遇害的報道和文章。羅西認為,這些情況表明,馬太伊是被暗害的。
羅西在自己的試片室審查著他為拍攝影片而剪輯下來的紀錄鏡頭,銀幕上掠過一個個配有導演解說詞的畫面。但在拍攝過程中,羅西感覺到非常有必要了解馬太伊在西西里度過的最后兩天的情況,他打電話給八年前在現場采訪過的米蘭《時代報》記者德·馬烏洛,請他親自去調查一下,馬烏洛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務。但他卻一去不復返,1970年9月17日,電視新聞廣播了馬烏洛失蹤的消息。馬太伊案件尚未水落石出,又發生了馬烏洛案件。看來馬烏洛確實是發現了馬太伊遇害的某些重要情況而遭到綁架的。羅西失去了助手,只得親自出馬。他來到西西里首府巴勒莫,通過廣泛的接觸,他不僅了解到馬太伊的一些經歷,而且還掌握了馬太伊遇害的基本線索。
馬太伊對采訪他的自由黨報記者說,他出身寒微,當過旅館的侍者、床鋪廠的學徒。20歲時他當上了制革廠經理,后來移居米蘭,漸漸發跡。法西斯統治時期,他是意大利游擊隊赫赫有名的指揮員。戰后,他成為天主教民主黨的議員,被委派擔任敵偽石油企業意大利國營石油公司(簡稱“阿及普”)的政府委員。他同該企業的技術人員和工人一起,努力使原有的幾口鉆井噴出油來,從而避免了被撤銷或賣給國內外私人資本的命運。“阿及普”成為馬太伊隨后組建的“愛尼”公司的一個分公司。
戰后意大利民族石油工業的蓬勃發展,不僅使國際石油列強刮目相看,而且使馬太伊成為意大利最強有力的人物。他曾自豪地對一名蘇聯工程師說:“關于意大利是音樂和歌曲之國的傳說,早該送進歷史博物館去了。”
1960年,美國石油大亨在蒙特卡洛的巴黎飯店宴請馬太伊,要求他提高油價,馬太伊拒絕了。他請譯員把他最喜歡的一段故事講給美國大亨聽:幾條大狗正在一個大碗里吃東西,旁邊有只小貓,它餓極了,也想吃一點。它剛來到碗邊,就有一條大狗猛撲過來,把小貓擲出老遠,小貓的脊梁骨折斷了,倒下死了……馬太伊說意大利充當小貓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馬太伊對自由黨報記者說,他在第三世界尋找石油,力求使各產油國石油民族化,但美國人卻把他趕出來。他說如果他們把他趕出地球,他就上月球去找。他說:“我將繼續同遍及世界的這種荒謬絕倫的壟斷進行斗爭,如果我在這場斗爭中不能取得勝利,那么,那里的人民一定會取得勝利。因為石油是屬于他們的,石油就在他們腳下。”
1962年10月26日,飛機失事前一天的清晨,馬太伊的飛機在西西里島降落后,他讓駕駛員貝爾圖茨把飛機停在卡塔尼亞,因為這里的人他不放心。晚上他與西西里政界人士共進晚餐,他說伊朗、阿爾及利亞、埃及,甚至西奈半島都有他的人,他們的臂章上寫的不是“聯合國”,而是“愛尼”。人們對他報以熱烈的掌聲。
第二天,馬太伊到西西里產油地視察,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人們燃放鞭炮和五彩繽紛的煙火。“馬太伊萬歲”的歡呼聲震耳欲聾。一個老太太問馬太伊是否可以把她去國外謀生的兒子叫回來。馬太伊回答說:“要讓他回來,讓所有的人都回到家鄉來,都會有活干的。”人們再次向他歡呼,并請求他留下來。
飛機起飛前,馬太伊邀請省長、某教授、工程師與他同機去米蘭,但他們都推說有事謝絕了。只有美國《時代一生活》雜志記者馬克-海爾欣然接受。上飛機時,馬克-海爾對馬太伊說:“人們多么愛您,甚至在我們解放意大利時也沒有受到這樣盛大的歡迎。”馬太伊說:“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我,只有那些窮人喜歡我。”
1970年羅西在巴勒莫從西西里議會代表米凱萊·潘臺列昂內那里了解到,馬太伊從卡塔尼亞起飛那一天機場上不僅沒有警衛,而且連機場服務人員也換上了和機場勤務完全不相干的人。
1971年,羅西來到紐約采訪法國反間諜組織首腦德·沃熱里,他在他寫的一本書中用一章的篇幅描寫了馬太伊之死。沃熱里告訴羅西,法國秘密組織雇用了一個別名叫羅蘭的特務,他對馬太伊乘座的那種型號的飛機上的儀器了如指掌。必要時人們完全可以把他派到卡塔尼亞機場去。另外還有一個接近馬太伊并受到他信任的人負責報告馬太伊的行蹤,沃熱里不知道他的名字。
羅西來到馬太伊最后停留了幾小時的卡塔尼亞機場,向機場咖啡館老板巴烏曼打聽,他是否記得馬太伊的私人駕駛員貝爾圖茨曾被人兩次叫到咖啡館來接電話。老板說八年前的事他記不得了。羅西說在一本叫《恩利科·馬太伊遇害記》的書里提到,當時機場上有一個穿憲兵軍官制服和兩名穿機械師制服的人,就是這三個人搞的暗害。巴烏曼怔了一下,說他什么都不知道。
1962年10月27日,卡塔尼亞機場的一個穿憲兵軍官制服和兩個穿工裝褲的人靠近了馬太伊的飛機,這時貝爾圖茨被叫去聽電話,一個機械技術員鉆進了飛機,在里面停留了片刻。
別斯卡波。黎明。銀幕上又出現了影片開頭的鏡頭。掘土機在繼續工作,周圍聚滿了人群,消防隊員正在把飛機的殘骸聚攏在一起。畫外又響起了馬太伊的聲音:“我將繼續同遍及全世界的這種荒謬絕倫的壟斷進行斗爭。如果我在這場斗爭中不能取得勝利,那么,石油產地、石油埋藏地國家的人民將會做到這一點。”
【鑒賞】
本片導演弗朗契斯科·羅西是意大利政治電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1922年出生于那不勒斯,青年時代就酷愛電影,四五十年代當過維斯康蒂,安東尼奧尼的助理導演,他十分推崇羅西里尼、德·西卡等人的創作,深受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自稱是這一流派的孩子。羅西在當代意大利電影導演中是最富于社會意識的一位,他的影片大多觸及當代意大利重大的社會問題,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
在創作傾向上,羅西偏愛歷史人物和政治歷史題材。60年代初羅西拍攝了兩部重要影片:《薩爾瓦托萊·朱利亞諾》(1961,同年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和《控制城市的手》(1963),前者揭露西西里黑手黨與意大利統治集團和美國黑社會相勾結迫害意大利進步力量的陰謀;后者譴責意大利建筑投機商埃多阿爾多勾結市政當局,在右翼政黨的庇護下非法獲取土地,以建造一座現代化巨型高層公寓為名,暗中牟取暴利、貪贓枉法的勾當。這兩部影片奠定了羅西的紀錄式戲劇結構風格的基礎,創造了政治電影的一個新類型,對六七十年代的電影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
《馬太伊案件》進一步發展了這一風格,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拍攝的政治片,是一部最典型的“紀實風格”電影或“采訪報道式”電影。它集中表現了羅西的創作風格特征:首先,它排斥傳統的故事情節,以“馬太伊之死”作為開端和貫串全片的懸念,通過一系列閃回再現了馬太伊生前的活動,最后再以飛機失事的場面作結束;其次,本片的內容主要由一系列調查(對飛機失事原因的調查)、一系列采訪(記者對馬太伊的多次采訪)、馬太伊對國內外石油產地的一系列訪問、演說、談話等構成,因此,言語一對白成為本片的主要敘事手段,主題思想主要靠對白來表達,劇情也完全是由對白連貫起來的;第三,本片的剪輯非常自由靈活,富于動勢感,一個事件往往被分割成許多片斷,穿插在其他事件中,造成不斷的時空轉換、倒錯和跳躍,變幻倏忽,緊湊有力,給人以緊張強烈的節奏感,這就彌補了對白過多容易顯得冗長沉悶的不足;第四,本片把“電影時間”與“真實時間”,即把劇中人對劇中證人的調查和采訪與導演羅西為拍攝本片而對有關的真實證人的調查和采訪結合起來。羅西本人曾多次在影片中出現,這是六七十年代蔚然成風的把德國戲劇大師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運用于電影的突出例子,目的是為了打斷劇情,使觀眾保持清醒,不在情感上過多卷入,便于進行思考和分析。羅西曾說過:“觀眾應當參加我的分析,因為他們能和我一樣理解或者比我理解得更好。”第五,本片沒有明確的結論,而只是向觀眾提供了一些史料和假設,讓觀眾去思考。盡管羅西傾向于讓觀眾得出暗害的結論,但是他并沒有提供出確鑿的證據,因為歷史本身也沒有提供這種證據;第六,影片放棄了對人物的心理刻畫,但卻鮮明地勾勒出了一位民族石油工業巨子的正面形象。著名意大利演員姜·馬利亞·沃龍臺成功地創造了這個角色:正直、無私、無畏,畢生為意大利民族利益,為第三世界產油國的利益而奉獻。本片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新穎的藝術形式而受到了國際電影界的贊譽。如法國電影史家喬治·薩杜爾認為,羅西“給新現實主義帶來了新的涵義”,稱他為“60年代后最杰出的意大利導演”。
羅西在70年代拍攝的影片如《幸運的盧恰諾》(1973)、《高貴的尸體》(1976)等,仍然重視影片的紀實性、分析性和政論性,而忽視影片的情節性、故事性和觀賞性,重視哲理思辨,輕視美感享受,從而失去了廣大電影觀眾。1981年他拍攝的《三兄弟》盡管仍然恪守著他的美學信條和風格特征,但同時已注意到加強影片的觀賞性,力求把抒情與詩意結合起來,片中出現了優美的幻覺和回憶鏡頭。1983年,他成功地把比才的歌劇《卡門》搬上了銀幕,在該年同時拍攝的三部《卡門》中名列前茅。1987年,羅西根據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拍攝了《死亡紀事》一片,這部影片表明羅西已完全背離了他以往的創作路子,充滿政治激情和批判精神的政治片已被纏綿悱惻、賺人眼淚的情節片所取代了。世界性的電影危機正在迫使一些電影藝術大師改變自己的創作肖像。
上一篇:《飛越瘋人院》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高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