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爾巴阡山狂想曲》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匈牙利作家伊雷什·貝拉(1895—1974)的長篇小說。全書分三部。巴林特·格若出生在馳名世界的葡萄酒產地,匈牙利的貝雷薩斯。家庭經濟破產后,隨全家來到下喀爾巴阡山的山村佩梅蒂。在這里,格若參加了工人們與反動勢力的斗爭。父親被德軍毒打死去以后,格若一家搬到布達佩斯。他大學畢業以后服兵役來到羅馬尼亞前線。格若和好友米科拉在軍隊中宣傳布爾什維克主義,在他們的鼓動下,派去鎮壓工人的士兵向警察開了槍,為此格若等五人被捕入獄。出獄后,格若更積極地投身于解放匈牙利人民的斗爭,擔任羅斯紅衛軍政委。在反動勢力的圍剿下,紅衛軍失敗。格若又回喀爾巴阡地區開展勞工運動,還重建了布爾什維克黨的組織。為了阻止波蘭對蘇維埃俄國的進攻,組織工人們破壞鐵路,格若再次被捕。米科拉領導人民起義,在波蘭和羅馬尼亞聯軍的圍攻下,兵敗被俘,壯烈就義。格若被驅逐出境。
小說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匈牙利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以主人公格若的個人經歷為線索,以喀爾巴阡—烏克蘭地區的一些政治、軍事活動為中心題材,描繪了在異國殖民統治下的匈牙利人民不幸的命運和痛苦的生活,以及與國內外反動勢力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光輝歷程。小說揭露、諷刺了形形色色的反動人物:卑躬屈膝、出賣民族利益的敗類;不學無術,搜括民脂的外國殖民者;趁火打劫、貪婪殘忍的剝削者。作者滿懷崇敬之情歌頌了匈牙利人民引以驕傲的子孫:賈諾斯·福蒂是工人運動的先驅,雖幾經挫折而百折不撓,最后犧牲在和殖民者戰斗的戰場上。米科拉是馬車夫的兒子,為謀求無產階級的自身解放流盡了最后一滴血。格若由于家庭經濟狀況的日益下降,在進步知識分子的影響下,與廣大工農群眾接觸,同呼吸,共命運,走上了為無產階級解放而奮斗的道路。
小說采取“狂想曲”式的散點敘述法(“狂想曲”是音樂術語,原指由希臘史詩片斷集綴而成的歌曲,后來成為樂曲的一種體裁。帶有史詩性或英雄氣概,風格夸飾而輝煌,情緒豪放而熱烈),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面,形成一種編年史式的宏大氣勢,具有史詩的雄偉與壯麗。作品以第一人稱敘述,娓娓道來,親切、 自然,似與人促膝談心。在看似平淡無奇、客觀描述,不加任何評論的敘述之中,蘊含著歌頌與贊揚、諷刺與挖苦,體現了作者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上一篇:《哀格蒙特》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國際歌》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