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達》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波蘭女作家奧若什科娃(1841—1910)的長篇小說。鄉村貴族小姐馬爾達在家道中落后,嫁給了一個年輕的政府官員。不久丈夫突然病逝,留下病時所欠債務和一個4歲女孩。馬爾達曾學過繪畫、鋼琴,能講一口流利的法語;她打算以工作來養活自己和女兒。但她過去所受的教育只是貴族淑女的點綴和裝飾,沒有一點真正的用處。她整日奔波,卻四處碰壁。一天,馬爾達遇見兒時的女友卡洛利娜,后者已做了一位富紳的情婦,因而擺脫了窮困,并勸馬爾達也走這條路,遭到馬爾達的拒絕。不久,因幼女生病,急需支付昂貴的藥費,馬爾達被迫上街乞討,后來她走進一家商店,偷拿了一張三盧布的鈔票,遭警察追捕。她在馬路上不停地奔跑,終于倒斃在一輛公共馬車的輪下。作品通過對馬爾達悲慘命運的描述,透視了19世紀波蘭的社會生活,指出現實社會帶給波蘭婦女的只是“痛楚的淚水,極度的苦難”,只是迫使她們“痛苦地去犯罪,掉進恥辱的深淵,在饑餓中死去”,控訴了產生這類悲劇的波蘭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了婦女解放和婦女在社會中的地位的問題。
馬爾達是一個令人敬嘆的波蘭婦女形象。她天性純潔,心地善良,在窮困中也不甘墮落,“拖著血污的雙腳,為小塊面包、為自己的心靈世界、為自己的貞潔而奮斗”。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她最后只能在絕望中悲慘死去。卡洛利娜是另一類婦女的代表,她在遭受磨難和痛苦之后,靠出賣色相茍活,在精神上和道德上走向了墮落。
小說于敘述中不時插入作者本人對現實社會的評判和對主人公苦難生活與悲慘命運的感慨,特別在開篇語中,作者對不公正的社會加給波蘭婦女的痛苦和欺凌發出了憤怒的呼聲。在寫到馬爾達的死亡時,作者感情沉郁,筆觸悲愴,細致地刻畫了主人公臨死前的絕望和痛楚,讀來令人悲憤欲絕,恨從中來,增強了作品的批判力和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阿卡奈人》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魯拜集》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