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蘇聯作家革拉特科夫(1883—1958)的代表作。這部長篇小說的情節主要是圍繞水泥廠的復工而展開。國內戰爭結束后,楚馬羅夫復員回家,目睹水泥廠因遭破壞而停工,工人們生活困苦,有的搞投機買賣,有的消沉墮落,他決心為恢復水泥廠而努力。不久,州委會正式委派楚馬羅夫任水泥廠黨支部書記。他為了盡快恢復水泥廠生產,提出一些建議,采取了一些措施,卻遭到官僚主義者的阻撓。他沒有灰心,一面繼續向上級打報告,一面深入到工人群眾中去。工作終于開展起來了。在這過程中,白匪殘余勢力的破壞、官僚主義者和腐化墮落分子的干擾、清黨工作中出現的偏差等又給恢復水泥廠的工作帶來了困難;但是,黨和工人們還是取得了勝利。
小說通過楚馬羅夫為恢復水泥廠生產的描寫,反映了國內戰爭結束后蘇聯社會生活中的困難情況,贊揚工人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勞動態度。楚馬羅夫是他們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工人階級的先進代表有高度的事業心與責任感。他從來不知道疲勞,“工作熱情象火焰一樣,永不熄滅”,面對種種困難,仍毫不畏懼:“哪怕粉身碎骨,我也要叫工廠開工”。他還善于團結工人群眾和知識分子,小說標題就包含著這樣的涵義,正如楚馬羅夫所說:“咱們是生產水泥的。水泥代表堅強的團結。……水泥代表咱們,代表咱們的工人階級”,揭示出搞建設必須團結一致、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這一中心思想。
這部作品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畫,情節安排也較緊湊,采用現實主義手法,又含有浪漫主義的色彩,以慶祝勞動勝利的贊歌作為結尾,體現出勞動人民樂觀向上的情懷。高爾基在給作者的一封信中,高度評價這部長篇小說:“在我看來,這是一本很有意義的、很好的書。從革命以來,這本書頭一次緊緊地抓住了并且輝煌地說明了現代生活中最有意義的題材——勞動。在您以前,還沒有人這樣有力地接觸到這個題材,并且是這樣巧妙地接觸到。”
上一篇:《梨俱吠陀》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沈清傳》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