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788—1824
【介紹】:
浪漫主義詩人,出生于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拜倫天生畸形足,這對他后天的性情產生了極大的影響。1798年他繼承爵位及祖業,曾在哈羅公學和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求學。1807年他收集早期詩作,匯編成《即興詩篇》(Poems on Various Occasions,1807),接著,又發表了《閑暇時分》(Hours of Idleness,1807),招來《愛丁堡評論》(Edinburgh Review)的猛烈抨擊。拜倫隨即以英雄偶體詩形式寫成諷刺詩《英國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English Bards and Scotch Reviewers”,1809)加以回應,并因此一舉成名。同年他離開英國,游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及巴爾干諸國。1811年拜倫回國,出版了《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1812)的第一、二詩章。這是一首憂郁的、仿斯賓塞詩體的哲學詩,拜倫因此成為倫敦的社交明星。隨后,他又發表了敘事詩《異教徒》(The Giaour,1813)、《阿比杜斯的新娘》(The Bride of Abydos,1813)、《海盜》(The Corsair,1814)、《萊拉》(Lala,1814)、《柯林斯的圍困》(The Siege of Corinth,1816)和《帕利西娜》(Parisina,1816)。拜倫同數位婦女有糾葛,其中最著名的是墨爾本子爵夫人卡羅琳·蘭姆和他同父異母的妹妹。拜倫于1815年 1月結婚,同年發表《希伯來歌曲》(Hebrew Melodies),1816年離婚。同年4月因為受到社會的排斥,拜倫離開故土。他在瑞士寫下了《恰爾德》的第三章及《錫隆的囚犯》(The Prisoner of Chillon,1816)。1817年定居威尼斯,完成了《恰爾德》的第四章、《別波》(Beppo,1818)、《瑪塞帕》(Mazeppa,1819),并開始創作《唐璜》(Don Juan)。拜倫對希臘爭取從土耳其統治下獨立的事業大為熱心,1824年毅然乘船來到希臘小島,幫助希臘軍籌款、調停內部糾紛。同年4月因患熱病而去世。拜倫的主要作品還有哲理詩劇《曼弗雷德》(Manfred,1817),取材于圣經故事的神秘劇《該隱》(Cain,1821)和長詩《青銅世紀》(The Age of Bronze,1822)等。終其一生,拜倫站在受壓迫的人民一方,呼吁自由解放,頌揚甚至參與反對專制統治的革命運動。在他的詩作影響下,英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產生出一批宣揚民主思想的進步詩歌。“拜倫式英雄”也成為孤獨憂郁、桀驁不馴、叛逆社會的青年的代名詞,為后來的詩人所爭相效仿。
上一篇:《拉金,菲利普》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拜厄特,A.S.》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