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堂神父》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俄國作家列斯科夫(1821—1895)的長篇小說。全書以農奴制改革前的外省生活為背景,圍繞大堂神父圖別羅佐夫及其弟子阿希拉等人的生活經歷開展故事情節。圖別羅佐夫為建立符合基督教教義的“真正教會”,與有損宗教信仰的言行進行斗爭,與腐敗的官僚機構發生沖突,遭陷害,被革職放逐。但他拒絕向當局認錯,故生前未能得到赦免。彌留之際,在懺悔神父的懇求下,才答應同侮辱他的當權者和解。阿希拉以全部積資為圖別羅佐夫建造紀念碑,并守護陵墓,替民除“鬼”,獻出了生命。小說具體描述了圖別羅佐夫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反動教會的丑惡和政府當局的黑暗,探求了俄羅斯民族的出路。
圖別羅佐夫是小說的中心人物,也是作家筆下的“義士”形象之一。他仁慈博愛,深孚眾望,冒著被革職的風險,為遭受迫害的農民和教職人員仗義執言。他秉性剛直,不畏強權,但在臨終前又與當權者和解,表現了他矛盾的思想。他企求以宗教信仰和對祖先業績的尊重拯救俄國,然而維護宗教信仰的結果卻又礙于科學的進步。另一個“義士”助祭阿希拉,直爽豪放,純樸憨厚,具有哥薩克人樂天知命、英勇豪邁的性格。他崇拜、追隨大司祭圖別羅佐夫,把他看作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至死不渝,顯示了他對大司祭的熱愛,也表現了為民謀利的義士特點。
小說圍繞圖別羅佐夫形象的刻畫,展示了俄國鄉鎮的習俗風貌,生活氣息濃厚,格調激昂高亢。在藝術結構上,部分情節由主人公的日記組成,在時間順序的安排方面,運用向前回溯、向后延伸的“對位”方法,使情節簡潔而豐厚。此外,小說具有鬧劇的特點,增強了作品的輕松幽默感。
上一篇:《夜鶯頌》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天平之甍》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