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學·《圣經·新約》·拉撒路與財主》原文與賞析
《新約·路加福音》第16章
耶穌對門徒們說:
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又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想要得到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饑。不久,那討飯的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里。后來,財主也死了,并且埋葬了。他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地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里,就喊著說:“我祖亞伯拉罕哪,可憐我吧!打發拉撒路來,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焰里極其痛苦。”亞伯拉罕說:“兒啊,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受過苦。如今他在這里得安慰,你應受痛苦。不但這樣,并且在你我之間,有深淵界限,以致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財主說:“我祖啊,既是這樣,求你打發拉撒路到我父親家去。因為我還有五個弟兄,他可以對他們作見證,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亞伯拉罕說:“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他說:“我祖亞伯拉罕哪!不是的,若有一個從死里復活的到他們那里去,他們必要悔改。”亞伯拉罕說:“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里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的。”
基督教是從猶太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基督教創立的初期階段,耶穌以基督的身份,積極傳播基督教的教義,他去各地布道,在布道的過程中,向門徒和聽眾講了許多故事,拉撒路與財主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
故事宣揚了基督教的觀點:人在世間經受苦難,死后靈魂卻可以進入天國;人在世間享受奢華,死后靈魂卻要入地獄受煎熬。這一思想是基督教的重要思想之一。基督教創立之初,入教信徒大多是窮苦人和受壓迫者,他們在世間不能得到公義,就藉基督教來求得精神上的超脫,因此早期的基督教是窮人的宗教。基督教作為信教群眾的精神支柱,就必須解答為什么人世間存在著貧富不均,以及為什么虔信上帝的信徒卻要忍受饑寒等一系列困擾他們的問題。耶穌借拉撒路與財主的故事對此作了充分的回答。
作為基督教的創立者和最早的傳播者,耶穌在傳道時很注意方式方法,以吸引聽眾,擴大基督教的影響。他講的故事深入淺出,適宜勞苦大眾的接受能力。拉撒路與財主的故事使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拉撒路與財主,在生前對比就很鮮明:財主穿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而拉撒路卻是一個討飯的人,渾身生瘡,在財主家門口希望得到財主家盛筵剩下的殘羹剩飯。這種強烈對比的寫法,與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描寫世間不平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異曲同工之妙。后來,他們都死了,在冥間分別受到了不同的對待,這種對比依然十分強烈:那要飯的拉撒路被天使放到以色列人的始祖亞伯拉罕的懷里,受到特殊的恩寵;而財主卻在地獄里受烈火的煎熬,痛苦不堪,甚至連要求拉撒路用手指尖蘸點涼水,冰冰舌頭的愿望也不能得到滿足。他撕肝裂膽地大喊:“我在這火焰中極其痛苦!”然而誰也幫不了他的忙。這真是一幅可怕的圖景。
通過這樣一個故事,耶穌告誡人們不要像財主那樣窮奢極欲、縱情聲色,這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同時故事規勸窮人現世要含辛茹苦、忍辱負重,把幸福寄托在來世,這顯然是必須揚棄的。前面說過,在基督教的早期階段,它作為一種窮人的宗教,在貧寒人家具有很大的影響,它的部分教義也體現了窮人的愿望。在《新約·馬太福音》中,耶穌對財主說:“你若愿意做完全的人,可以去變賣你所有的財產,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財主聽見這話,就很憂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耶穌又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進天國是難的。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眼比財主進上帝的國還容易呢!”這種“變賣財產,分給窮人”的民主思想和對富有階級為富不仁的譴責“財主難進天國”與本文所表現的財主生前窮奢極欲,死后靈魂永墮苦海是一脈相承的。它們共同反映出早期基督教對富有階級的不信任心理,并且直截了當地要求“共產”,否則就不能進入“上帝的國”。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基督教是一種窮人的宗教。但鼓吹虛幻的“上帝的國”,讓勞動人民將今世得不到的幸福在來世中得到,這固然給勞動人民以精神上的安慰,但后世的統治階級和封建教會正是利用這一點來欺騙、麻痹勞動人民,要他們放棄斗爭,甘心情愿受統治階級的奴役和宰割。從這一意義上,基督教不是宣揚斗爭的宗教,而是讓人忍耐的宗教,具有很大的消極作用。
故事中財主由于在地獄中受烈火煎熬,呼喊痛苦,亞伯拉罕對他說,你應該受到痛苦,不僅如此,“在你我之間,有深淵界限,以致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就這樣,耶穌通過亞伯拉罕之口,明確宣布在窮苦人和有錢人之間,有一條“深淵界限”,如果不能在世間扶危濟困、樂善好施,在冥間是不能逾越天堂和地獄那道鴻溝的。他們將萬劫不復。故事中的財主對自己在世間的所作所為痛悔不及,要求亞伯拉罕派拉撒路回到世間勸諭他的五個兄弟,以免他們也墮入這萬劫不復的阿鼻地獄。亞伯拉罕回答,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財主說,假如有一個死而復生的人到他的兄弟那里去,他們就一定會聽從拉撒路的話,一定悔改。亞伯拉罕的回答十分精彩: “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里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的。” 亞伯拉罕的話實際上是說,財主們貪婪和窮奢極欲、醉生夢死的本性,就是改也難。既然連偉大的摩西和先知的話都可以不聽,從死里復活的人的話財主們也未必肯聽。這樣一來,等待財主們的就只有一個結局: 他們必然下地獄。
拉撒路的故事在 《新約·約翰福音》 中也有記敘,《約翰福音》說他是馬大和馬利亞姊妹倆的弟弟,住在伯大尼。馬利亞曾經用香膏涂抹耶穌,又用頭發擦他的腳,對耶穌十分虔敬。耶穌也素來愛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拉撒路死了四天以后,耶穌來到伯大尼,看到拉撒路已死,耶穌哭了,然后叫人將堵住墓門的石頭挪開。耶穌說:“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我也知道你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相信是你差了我來。”耶穌說完,就大聲呼叫:“拉撒路出來!”拉撒路果然應聲而出,手和腳還包著布,臉上包著手巾。耶穌對他們說: “解開,叫他走。”
由于《圣經》在西方家喻戶曉,《路加福音》 中拉撒路的名字就成為貧兒乞丐的代名詞。西班牙著名的流浪漢小說 《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 (中譯本名為 《小癩子》) 即據此取名。美國現代著名劇作家奧尼爾的劇本《拉撒路笑了》也借用了這個形象,但他采用的題材是 《約翰福音》 中耶穌使拉撒路復活的故事。
上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舊約》·押沙龍之亂》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擬嵇中散詠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