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 徐燦
感 懷
玉笛擫清秋,紅蕉露未收。晚香殘、莫倚危樓。寒月多情憐遠客,長伴我,滯幽州。
小苑入邊愁,金戈滿舊游。問五湖、那有扁舟?夢里江聲和淚咽,頻灑向,故園流。
徐燦之夫陳之遴明崇禎時中進士,伉儷之間情投意合,是他們一生中最幸福美滿的時期。后陳父因事下獄死,陳之遴被崇禎帝下令“永不敘用”,境遇遂變。順治二年(1645)降清后,陳之遴官運亨通,但徐燦卻并不感到歡快。從此詞的“滯幽州”、“干戈滿舊游”判斷,此詞當作于順治初陳之遴在京為官(古幽州治薊縣,在今北京城西南)、江南抗清斗爭烽火未熄之時。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撫弄樂器大抵和尋找知音有關。對于徐燦來說,明亡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悲涼。不僅有國家的傾覆,而且有家庭的變遷;不僅有現(xiàn)實空間的無奈,而且有心理空間的阻隔。還有回憶中的悵惘和瞻念中的失望……所有這些,交織在一起,就化作一個在凄清的秋天獨自吹笛的形象。
“擫”,以手指按。夜?jié)u漸深了,紅紅的美人蕉上綴著幾點露珠,顯得有幾分嬌艷,也顯得有幾分凄寒。詞人手執(zhí)橫笛,吹出了一首濃濃的思鄉(xiāng)曲。本來,既然思鄉(xiāng),則登高適可望遠,望遠略可代歸,如王粲《登樓賦》所說:“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但詞人卻徑直說:“莫倚危樓。”不愿登樓的原因,表面上是由于百花凋零,實則暗示故國淪亡,不堪登覽,希望避免惹起由于無法克服的矛盾而引起的無奈的棖觸。這一句,用南宋吳文英《唐多令》詞“有明月,怕登樓”句意,而寫得更為具體。于是,能夠給詞人帶來慰藉的,就只有一輪明月了。這一輪明月雖然由于地處幽州(今北京一帶),而有幾分寒氣,但在故鄉(xiāng)分明也能見到它,“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見月也就聊復等于見故鄉(xiāng)了。望月懷遠,為古典詩詞所習見,但詞人身邊分明有親人,卻有如此的孤獨感,其中的深悲積怨就不言自明了。
可是,即使能夠登高望遠,又能夠帶來多少慰藉呢?詞人在江南的繁華之地蘇州有過一段幸福的生活,拙政園里的一草一木都帶有她的歡笑。不過,那都是永遠的過去了。杜甫《秋興》中有“芙蓉小苑入邊愁”之句,作者取其后五個字入詞,不僅非常妥帖,而且符合主人公的心境。家鄉(xiāng)的一切,都已化作邊地的愁懷,即使能夠回鄉(xiāng),又能怎么樣呢?舊游之處,遍布金戈,哪里還是原來的模樣?又哪里能夠回去!不僅如此,即使想要過過隱居的生活,也已是不可能。范蠡助越滅吳后,攜西施飄然遠引,浪跡五湖,尚能找到隱居之地;李清照當金兵打進汴梁后,也還有江南的半壁江山可以寄跡。可是,現(xiàn)在天下已經(jīng)全部為滿人所占,又有哪一塊地方是自由的呢?其實,清兵雖已入關,亦不至于無處可去。作者在這里所表示的,仍然不過是由于丈夫出處不慎,郁積心頭的無可奈何之感。所以,唯有把這一腔情愫,寄之于夢了。這是真正的夢想,因為事實是回到家鄉(xiāng)既已阻隔重重,而且處此狀況也無顏再見故鄉(xiāng)之人,那么,唯一還能帶來幾分慰藉的,也就是夢了。末三句從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化來,但讀來仍有新鮮的感受。
上一篇:項廷紀《水龍吟·秋聲》秋聲離人愁緒詞作
下一篇:吳騏《踏莎行·花墮紅綃》思故國傷春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