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譯文|注釋|大意|賞析
(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①。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②,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③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④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⑤,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⑥。
【注釋】
這是一首以月起興,圍繞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的作品,北宋蘇軾作。
①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字子由。
②天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
③不勝(shèng):經受不住。
④何似:哪里比得上。
⑤綺(qǐ)戶:雕飾華麗的門窗。
⑥嬋娟(chán juān):月亮。
【大意】
丙辰年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問一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以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賞析】
在大自然中,月亮是浪漫的,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就像新芽,讓人想到初生事物的美好;一輪滿月,圓滿無缺,使人想到美好、團圓的生活;月光皎潔,讓人想到光明磊落的品質等等。千百年來的人們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也不例外,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他的思維就像長了翅膀,自由翱翔。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边@一問便問出了氣魄,過往有幾人敢向青天問明月?屈原是一個,李白是一個,蘇軾是一個。若非把浪漫根植于心底,又如何能想出如此飄逸的問題!起得突兀、問得離奇,卻不乏浪漫。
作者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表達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既是朋友,自然不能只說一句話。
于是,“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今晚的月宮是什么日子?雖然這么問,但作者心中是有明確答案的,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否則月亮不會這樣圓、這樣亮,他也不會“欲乘風歸去”。他很想去月宮看一看,然而,又怕那瓊樓玉宇太高,難以忍受寒冷。而且,人間畢竟還有許多值得留戀的東西,這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和糾結,實在讓人難受。唉——不如還是留在人間吧!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的清影為伴。
地上的人在舞,天上的月又何嘗不是。隨著夜色漸深,月光也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離人。明月啊明月,為何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月亮自古如此,作者此問實在是無理,可是,在親情和思念面前,又有什么道理可講呢?
雖然思念情深,但作者還是明了——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人間離別難免,只要親人健康,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明月聯系。還是讓我們繼續欣賞這輪明月吧!
【拓展】
唐代李白曾作《把酒問月》,全詩如下: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上一篇:《武陵春·春晚》譯文|注釋|大意|賞析
下一篇:《水調歌頭·細數十年事》譯文|注釋|大意|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