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示現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定義]把不在眼前的事情描繪得活靈活現,如同就在眼前的一種修辭方式。
示現是超越時空的情景展現,它的目的就是給人展示一幅生動的現實場景,以喚起人的親近感、真切感等,進而增添語言的感染力。
[例釋]從時間維度看,示現分為3類:
(1)追述。把過去的事情再現到眼前。
例1:我朝他寬寬的兩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現了一片綠霧似的竹海,海中間,一條窄窄的是臺級山道,盤旋而上。一個肩膀寬寬的小伙,肩上墊了一塊老藍布,扛了幾枝青竹,竹梢長長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級嘩嘩作響。……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鄉生活啊!我立刻對這位同鄉越加親熱起來。(茹志鵑《百合花》)
例1竹海中的場景成為“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鄉生活啊”,它告訴我們這是作者在追述以前的生活場景,正因為過去與眼前的情景如此一致,不由得使作者對“這位同鄉越加親熱起來”。之所以要追述過去的事情,而且還寫得活靈活現,要么是過去的事太重要,要么與眼前有密切的關系,總之是一種強調。
追述一般都有提示性成分,比如“那一年”、“記得當時”、“回想起”等等,或者依靠語境暗示,如例1。
(2)預言。把未來的事情寫得跟在眼前一樣。
例2:我今年已經七十歲了,我是多么想看到大陸與臺灣的分裂局面結束,看到祖國的統一。到那時,臺灣的同胞們全到北京來游玩,我雖然年老,但我要陪你們一同登長城,一同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我也可以到臺灣去……那將是多么愉快幸福的團聚啊。(曹禺《向臺灣同胞拜年》)
例2作者預先把未來祖國統一的美好圖景描繪出來,表明統一是人心所向,是大勢所趨。通過具體場景的示現,那統一的前景顯得非常親切、感人。預言這種示現,雖然沒有看見過、經歷過未來的事,但它因符合事物發展的趨勢,感覺實現的可能性會很大。
預言也常有提示性成分,如“到那時”、“可以想象”、“將來”等等。把未來的事提前展現到眼前來,讓人堅定信念,增加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3)懸想。把純粹想象的事情寫得真切,如在眼前。
例3: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門外像是風雨聲。他正抖作一團時,卻聽得豁的一聲,一道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便什么聲音也沒有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里。(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例3長媽媽所講的美女蛇的故事,顯然是憑空想象出來的,現實中不可能存在。懸想這種示現既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不受真假可能性的限制,只把想象中的事情,寫得像真的一樣,并出現在眼前。懸想在文學作品,尤其是神話、童話等作品中大量使用,通過新奇大膽的懸想來制造氣氛,啟迪心智,渲染效果。
[辨析1]示現與疊現。見“疊現”條。
[辨析2]示現與隔寫。見“隔寫”條。
[辨析3]示現與摹繪。都力爭把事物生動形象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區別是:
(1)示現是把不在眼前的或者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事情呈現在讀者眼前;摹繪主要依靠眼前所見、所感的事物來“臨摹”它的物象特征。兩者的基礎不同。
(2)示現的內容一般是一番事情,一種場景等;摹繪的對象往往是某個具體的人或事物及其相關的特征。示現的表現方式以“再現”為特點,大多要利用句群、段落來實現;摹繪的表現方式以“形容”為特點,主要利用詞語來實現。
上一篇:什么是回避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下一篇:什么是回文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