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題解】
本篇選自《李太白全集》卷十八。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是天寶末年,李白在宣城與秘書省校書郎李云相遇,并同登謝朓樓時所作。謝朓樓,一稱謝公樓或北樓,南齊詩人謝朓官宣城太守時所建。唐末,改名為疊嶂樓。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1),中間小謝又清發(2)。俱懷逸興壯思飛(3),欲上青天覽明月(4)。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5)。
【注釋】
(1)蓬萊文章:東漢時官家著述和藏書之所稱東觀,又稱之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據說蓬萊是仙府秘錄所在。建安骨:建安,東漢末獻帝年號。當時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詩文內容充實,語言質樸,風格剛健俊爽,后人稱之為“建安風骨”。(2)小謝:指謝朓,字玄暉,南朝齊詩人。后人將他和謝靈運并舉,稱為大謝、小謝。謝朓詩風清新秀發,深為李白所喜愛。(3)逸興(xìng):飄逸豪放的興致。壯思:雄心壯志。(4)覽:同“攬”,摘取。
【導讀】
這是一首借餞別以詠懷的七言古詩,抒發了詩人因懷才不遇而引發的無盡煩憂,也體現了詩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全詩如歌如訴,情感跌宕起伏,韻味深長。章法跳躍,一波三折。語言明朗樸素,似脫口而出,音調激越高昂,豪放與悲憤共存,天真與苦悶統一,形成太白獨特的“縱逸”風格。
發端既不寫樓,更不敘別,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結。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郁悒。這里既蘊含了“功業莫從就,歲光屢奔迫”(《淮南臥病寄趙徵君蕤》)的精神苦悶,也融鑄著詩人對污濁的政治現實的感受。這是對他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個藝術概括。憂憤之深廣、強烈,正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的愈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困窘。三四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畫圖,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從極端苦悶忽然轉到爽朗壯闊的境界,這正是李白長期為黑暗污濁的環境所壓抑,所以時刻都向往著廣大的可以自由馳騁的空間。下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這里用“蓬萊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剛健遒勁的“建安風骨”。上句贊美李云的文章風格剛健,下句則以“小謝”(即謝朓)自指,說自己的詩像謝朓那樣,具有清新秀發的風格。李白非常推崇謝朓,這里自比小謝,正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這兩句自然地關合了題目中的謝朓樓和校書。七、八兩句就“酣高樓”進一步渲染雙方的意興,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雄心壯志,酒酣興發,更是飄然欲飛,想登上青天攬取明月。上天攬月,固然是一時興到之語,未必有所寓托,但這飛動健舉的形象卻讓讀者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然而詩人的精神盡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馳騁,詩人的身體卻始終被羈束在污濁的現實之中。因此,當他從幻想中回到現實里,就更強烈地感到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不可調和,更加重了內心的煩憂苦悶。“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轉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出現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的進步理想與黑暗現實的矛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于“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結論當然不免有些消極,甚至包含著逃避現實的成分。但歷史與他所代表的社會階層都規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李白的可貴之處在于,盡管他精神上經受著苦悶的重壓,但并沒有因此放棄對進步理想的追求,詩中仍然貫注豪邁慷慨的情懷。
思想感情的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藝術結構的騰挪跌宕,跳躍發展,在這首詩里被完美地統一起來了。這種起落無端、斷續無跡的結構,最適宜于表現詩人因理想與現實的尖銳矛盾而產生的急遽變化的感情。
【思考】
1.李白詩中表現了哪些思想矛盾?它又是如何表現出來的?請舉例說明之。
2.清沈德潛認為《渡荊門送別》“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集》),有道理嗎?請說說你的看法。
上一篇:《李白·渡荊門送別》閱讀理解
下一篇:《書懷贈南陵常贊府》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