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導讀】
張繼(?—約779),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人。天寶十二載(753)中進士。曾佐戎幕,又做過鹽鐵判官。唐代宗大歷年間(766—779)入朝為內侍,大歷末年任檢校祠部員外郎。張繼經歷了安史之亂,但他的詩歌卻對這一時期唐王朝的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加劇、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等等缺乏較深刻的反映,只有少數幾篇描繪了這一時期社會動亂的某些景象。張繼寫景狀物的律絕大都清麗自然,意境深遠。《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
這是詩人在一個秋夜泊船在蘇州城外楓橋旁時寫下的詩。詩題雖為“夜泊”,實際寫的只是“夜半”時分的景象與感受。
【原詩】
月落烏啼霜滿天②,江楓漁火對愁眠③。
姑蘇城外寒山寺④,夜半鐘聲到客船⑤。
【注釋】
①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夜泊:夜間把船停泊在岸邊。詩題一作《夜泊楓江》。②烏啼:烏鴉啼叫。③江楓:江邊楓樹,葉被霜打,變成紅色。漁火:漁船上的燈火。對愁眠:指自己懷著羈旅的愁思睡在船上不能安眠。④姑蘇:蘇州的別稱。因蘇州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蘇州市西,楓橋附近。寺建于南朝梁代。相傳唐初詩僧寒山曾住在此寺,因而得名。⑤夜半鐘聲:當時寺院的習慣,在半夜時候敲鐘。這句說:半夜里寒山寺打鐘的聲音傳到所乘的船上,因為夜半人靜,鐘聲聽起來更顯得清楚,而鐘聲的蕩漾又仿佛增添了江邊的幽靜。
【譯詩】
月兒西沉烏鴉啼叫秋霜滿天,
江邊楓樹點點漁火對愁難眠。
姑蘇城寂寞清靜的寒山寺外,
半夜有鐘聲傳到客船里面來。
【賞析】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山水詩名作。它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楓橋時的所見之景。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了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詩的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破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水上,景與物的搭配頗具匠心。
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一夜未眠的客人。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必然引起一夜未眠的詩人的種種感受。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縷縷輕愁縈繞心上。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寫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的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上一篇:《張籍酬朱慶馀》注釋、翻譯、賞析
下一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①》注釋、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