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建民 【本書體例】
【原文】:
風蕭蕭兮易水寒(1),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鑒賞】:
《荊軻歌》,一名《易水歌》,又名《渡易水歌》。是戰國時代著名俠士荊軻所唱。
《戰國策·燕三》:“太子(丹)……乃為裝遣荊軻。……乃令秦武陽為副。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為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一種祭祀路神的儀式)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徵ahǐ只:五音之一。變徵:徵的變音,七音之一。音調悲婉凄清)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羽:古五音之一,音調激昂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燕策》中“荊軻刺秦”,是一篇完整的俠義故事。后來《史記》幾乎一字不改,全文照錄。特別是其中“易水送別”一段寫得尤為精采。這首歌就是荊軻在燕太子丹為他在易水送行的時刻即席創作并演唱的。梁啟超在《中國美文史稿》中說:“到秦漢之交,卻有兩首千古不磨的杰歌:其一,荊軻的《易水歌》;其二,項羽《垓下歌》。”
《易水歌》的產生既有其大的時代政治背景,又有其特定的原由和場景。大的時代政治背景就是戰國紛爭,秦勢欲吞六國,而關東諸侯勢如壘卵,抗秦之功渺渺難見。天下大局已定,燕國危在旦夕。小的特定緣由和場景就荊軻準備不足,待人未至,而燕太子五內如焚,催逼成行,并在易水為他餞別送行。于是荊軻憤而向太子及賓客“辭決”,并發為悲慨之歌。
歌辭只有寥寥的兩句。第一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對眼前所見之景進行描繪,主要是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以烘托人物之神。這里環境烘托用實筆勾勒,既是描摹此時此地自然之景,也是寫餞送者與被送者那生離死別之情。秋風蕭瑟,發出悲鳴;易水之上,寒波蕩漾;送行者白衣素冠,悲慨唏噓。這里由景見人,自然之景著送行者之色,屬于移情一類寫法,為這首歌創造了一個悲劇性的氛圍。只一句,就寫得悲涼蕭殺,意緒蒼茫。而被送者的憤激之情更可想見。這些都烘托出荊軻怒目橫眉之神,突出了他生死離別之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里蕭蕭之秋風,寒清之易水,與宴會者的神情,送別之音樂,互相激感,相得益彰。其意境之深沉,氛圍之濃烈,竟使易水寒風成為悲慨壯烈精神的象征。
第二句“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寫盡荊軻義無反顧之志,慷慨激昂之態以及他一往無前、視死如歸的氣慨,并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正如古人所評:“觀此景象,千載猶令人悲憤”(凌稚隆《史記評林》引董份語)?!肚G軻歌》就這樣在一種悲壯淋漓的氣氛中,把一個怒發沖冠、沉毅勇決的俠義英雄的形象,極其鮮明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梁啟超在《中國美文史稿》中說:“荊軻的歌當有兩首。前一首作變徵聲,大概是敘愴惻的別情,所以滿坐垂淚??上Ц柙~已失傳了。這一首乃最后所歌。史言‘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至今我們讀起來,還有一樣的同感,當時更可想見了。雖僅僅兩句,把北方民族武俠精神完全表現,文章魔力之大,殆無其比?!绷硗?,從形式上看,詞中所表現的悲憤激烈之情,雖非楚人,實類楚辭。兩句中間都用“兮”字延宕語意,蘊含無盡情思,讀之使人回腸蕩氣。燕趙自古多悲歌。沈德潛《古詩源》評道:《荊軻歌》“至今讀之,猶存變徵之聲?!?/p>
總之,這首歌形象鮮明生動,感情強烈而深沉。語言優美,韻味蒼涼,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是一首壯士慷慨赴難的絕唱。讓我引陽縉《荊軻歌》作為本文的結束:“幽谷路不通,燕將重深功。長虹貫白日,易水急寒風。壯發危冠下,匕首地圖中。琴聲不可識,遺恨沒秦宮!”
上一篇:《苕之華》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草蟲》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