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炯·從軍行
楊炯(650—693),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初唐四杰”。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斗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所作《王勃集序》,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靡文風的創作實踐評價很高,反映了“四杰”有意識地改革當時文風的要求。今存詩33首,五律居多。楊炯與王勃、盧照鄰共同反對宮體詩風,主張“骨氣”“剛健”的文風。其詩也如“四杰”其他詩一樣,在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以突破齊梁“宮體”詩風為特色,在詩歌發展史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què),鐵騎(jì)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zhǎng),勝做一書生。
【注釋】1.《從軍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以軍旅戰爭之事為題材。2.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信號。從邊境到內地,沿途高筑烽火臺,有敵情就在臺上點火示警。3.照西京:報警烽火已經照達西京(長安),表明敵情嚴重。4.不平:難以平靜。5.牙璋:調兵的符牒。兩塊合成,朝廷和主帥各執其半。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將帥。6.鳳闕:漢武帝所建建章宮上有銅鳳,故稱鳳闕。后來常用作帝王宮闕的泛稱。7.鐵騎:精銳的騎兵,指唐軍。8.繞:圍。9.龍城:漢時匈奴大會祭天之處,故址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東側。這里泛指敵方要塞。10.“雪暗”句:大雪彌漫,落滿軍旗,使旗幟上的圖案暗淡失色。11.凋:原意是草木枯敗凋零,此指失去了鮮艷的色彩。12.百夫長:泛指下級武官。
【串譯】報警的烽火傳到了長安,壯士的心懷自然無法平靜。調兵的符令剛出了宮門,騎兵們就直搗龍城。大雪彌漫使軍旗褪了顏色,狂風吹刮的聲音中夾裹著鼓聲。我寧可做一名百夫長去沖鋒陷陣,也比一書生要強得多。
【賞讀提示】這首詩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斗的全過程。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見作者的藝術功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讀書人向來是一個極富激情、極易沖動的群體,但他們比其他人更能理性地、清醒地看待時勢。大國不存,小家安在?心中的慷慨因國家的危亡油然而生;安坐南窗也已無心埋頭讀書;往日心儀的功名利祿在邊關戰事面前顯得如此微不足道;投筆從戎,百夫長足矣!
這樣一首描寫金鼓殺伐之事的詩篇,卻用具有嚴格規矩的律詩形式來寫很不簡單。律詩一般只要求中間兩聯對仗,這首詩除第一聯外,三聯皆對。不僅句與句對,而且同一句中也對,如“牙璋”對“鳳闕”,“鐵騎”對“龍城”。整齊的對仗使詩更有節奏和氣勢。誦讀時應抓住這一特點,放宏大內容于尺牘之中,有約束但又盡可能無限量地伸展開去,敢于表現,敢于造次,猶如“戴著鐐銬跳舞”。最后如洪鐘大呂一般的激情噴射,將“書生”換做“百夫長”,振聾發聵,情緒抵達高點。攀升后的收煞是強勢蹲尾,需注意前幾句的鋪墊和積累。如做得不夠,結尾就會有“突?!敝?,有欠協調。
【推薦名句】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
上一篇:《楊慎·臨江仙》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林升·題臨安邸》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