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 婦 吟
謝枋得
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
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
謝枋得,本卷《慶全庵桃花》已介紹。他生長于農村,當過官,后來隱居建寧(今福建建寧)山中,對農村與城市生活都非常熟悉,因此能寫出同情蠶婦疾苦的詩。
《蠶婦吟》,“吟”是古代樂府歌曲名稱,如相和歌辭吟嘆曲有《楚王吟》、《楚妃吟》等,楚調曲有《白頭吟》、《梁甫吟》等。由于曲調失傳,這些詩都不能按原有曲調唱了。后人寫《蠶婦吟》,意思是寫蠶婦的詩。
前兩句寫養蠶之辛苦。四更天,當子規還在不停地叫著的時候,蠶婦就起來養蠶了。“子規”即杜鵑,其特點是于三四月間,夜啼達旦。古代將夜晚分為五更,“四更”相當于下半夜的三四點鐘。“蠶稠”指幼蠶很稠密,“葉稀”指蠶葉稀少。
后兩句寫美人唱歌跳舞也徹夜未歸。“樓頭楊柳月”指明月西墜,已經掛在柳梢頭了,天快要亮了。“玉人”指唱歌跳舞的美女們。“不信”兩字突出了蠶婦與玉人之間的差別,以及這種差別的不合理性。
此類詩歌往往將歌妓舞女當成了批判的對象,如北宋寇準侍妾所寫:“一曲清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嫌輕。不知織女螢窗下,幾度拋梭織得成?”其實她們徹夜不歸也是無奈與痛苦的,她們的命運同蠶婦一樣也是不幸的。真正需要批判的是達官貴人、富商巨賈等,以及他們賴以生存的封建社會制度。
上一篇:朱淑真《落花》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黃庭堅《鄂州南樓書事》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