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五言絕句
對在開元、天寶年間享有盛名的詩人王維(字摩詰,701—761),《舊唐書·文苑傳》稱其“尤長五言詩”。他的絕句在藝術上有特殊成就的也是五言絕句。在盛唐名家競出的絕句作者中,與他鼎足而三的王昌齡、李白,卻是以擅長寫七絕見稱的。
王維的五絕,現存六十四首。其中,有一類是以清新活潑為特色的抒情小品,如: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相思》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雜詩三首》之二
兩詩看似信手拈來,淡淡幾筆,著墨無多,而平淡中情意洋溢,韻味深長?!断嗨肌吩姡活}作《相思子》,或作《江上贈李龜年》。據范攄《雲溪友議》記述,在安祿山之亂后,樂師李龜年流落江潭,曾在湘中采訪使筵上歌唱此詩。因為詩以《相思》為題,又詠被人視作象征相思的紅豆,現有不少人把它看成是寫愛情的詩。其實,“相思”一詞,古人不僅用于男女之間,它可以是送友人去南國時寫的贈別詩,也可以是與友人分別后寫的寄贈詩,雖然不一定是“贈李龜年”的。從表現手法看,它是一首托物見意的詩,托意于別名相思子的紅豆,既問“發幾枝”,又勸“多采擷”,十分委婉也十分自然地向對方透露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同時表達了希望對方勿或相忘的意愿。
《雜詩三首》之二,就探問窗前寒梅已否著花來寄寓鄉思,其言雖在此,而意則在彼,也可以說是托物寄意的一種寫法。趙殿成在《王右丞集箋注》中指出,與這首詩同一機杼的有陶淵明《問來使》詩中“爾從山中來,早晚發天目,我屋南窗下,今生幾叢菊”四句,以及王安石《道人北山來》詩中“道人北山來,問松我東岡,舉手指屋脊,云今如此長”四句。此外,與這首詩相似的還有江總《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心逐南云逝,身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這些詩,有的是探問口吻,有的是想象之詞,其中當然有關心故鄉一草一木的人之常情,但詩人真心關心或最關心的,并不是或者說不僅是梅花或松、菊,而是以小寓大,用一概萬,通過它們來寄托對故鄉的人、故鄉的事,對故鄉的所有一切的眷戀。至于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詩“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其念菊懷鄉之情中更摻入了憂國之心、喪亂之感,情感就更復雜,寄慨就更深遠了。
再看王維《雜詩三首》中的第一首: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詩句如話家常,像家中人問訊游子的口吻,也像是詩人詢問一位親友與家中聯系的情況,表達彼此間的互相關心。詩在平淡的語言中自然流露深厚的情意,使人讀來感到非常親切有味。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稱贊《雜詩三首》之一、之二“俱口頭語,寫來真摯纏綿,不可思議”。以淺語近言見深情遠韻,這確是王維的一種看似“不可思議”的本領??梢耘c這首詩參讀的有王維寫的另一首《寄河上段十六》詩:“與君相見即相親,聞道君家在孟津。為見行舟試借問,客中時有洛陽人。”兩詩似有可以互證之處。
上面介紹的這三首抒情小品,在語言上都簡樸明凈,不事渲染;在結構上則是通篇一意,一氣呵成。詩篇都顯得特別流暢,而詩中各插一個問句,就又顯得搖曳生姿。
不過,在王維的五絕中,這類抒情小品占的比重并不大。占比重較大的是別具情調、另有韻味的山水詩。他曾為他的輞川別業周圍的景物寫了二十首組詩,總名《輞川集》。下面是其中的七首: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
秋山斂馀照,飛鳥逐前侶。
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木蘭柴》
輕舟南垞去,北垞淼難即。
隔浦望人家,遙遙不相識。
《南垞》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
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
《欒家瀨》
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
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
《白石灘》
北垞湖水北,雜樹映朱欄。
逶迤南川水,明滅青林端。
《北垞》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辛夷塢》
王維還有一組詩,總題為《皇甫岳雲谿雜題五首》。下面是其中的兩首: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鳥鳴澗》
乍向紅蓮沒,復出青蒲飏。
獨立何褵褷?銜魚古查上。
《鸕鶿堰》
除了這兩組詩外,王維還有一些山水佳作,如下面這首就也是為人所稱道的: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
《山中》
這些多以古絕、拗絕寫的山水詩,顯示了獨特的藝術境界和風貌,如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所指出,其“聲息臭味,迥出常格之外”。王維既是詩人,又是畫家;他的山水詩也是既有詩情,又有畫意。
蘇軾在《東坡題跋·書摩詰〈藍關煙雨圖〉》中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從此,“詩中有畫”就成了王維山水詩的定評。其實,古人寫景佳作可以入畫的很多;不過,王維的山水詩在意境、結構以及光影明暗、色彩濃淡、距離遠近的安排、組合上,有更多與畫理、畫法相通的特點。上面《鹿柴》詩“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句,《木蘭柴》詩“秋山斂馀照”、“彩翠時分明”句,以及《北垞》詩“明滅青林端”句,都是光的描繪,把光的照映、反射、閃動攝取入詩,使詩句像畫面一樣呈現出光影的明暗。而《白石灘》詩“浣紗明月下”和《鳥鳴澗》詩“月出驚山鳥”句,則用暗示手法同樣給人以光的感受。又《白石灘》詩中以“白石”襯映“綠蒲”,《北垞》詩中以“青林”襯映“朱欄”,以及《鸕鶿堰》詩中以“紅蓮”與“青蒲”相對,《山中》詩中以“白石”與“紅葉”相對,都是色的配合,使畫面色彩調和,景象鮮明,分外醒目。還有,《欒家瀨》詩中的“白鷺”和《辛夷塢》詩中的“紅萼”,也對整個畫面起了顏色的點染作用。至于在《鹿柴》、《木蘭柴》、《北垞》諸詩中,光與色是合寫的,使光與
色互相顯示,相映益彰。此外,在距離上寫得遠近有致的,有《南垞》、《北垞》兩詩?!赌蠄摗吩?,看來是去南垞舟中望到的遠近景物,在水波遠方淼茫難即的北垞是陪襯南垞的遠岸景,隔著水邊地帶望到的南垞前的人家是近岸景,也是詩中的主景;《北垞》詩以湖水北岸雜樹與朱欄相映的北垞為前景、主要景,而以遙遙閃現在青林端的南川為遠景、陪襯景。前詩的寫法是先遠后近,后詩是由近及遠,都使景物顯得有深度、有層次、有如畫感。王維就從這些方面把詩情與畫意融合為一,使每首詩都成為一幅引人入勝的畫面。
從這十首山水絕句的意象看,《木蘭柴》、《欒家瀨》、《鸕鶿堰》諸作,是通過靜觀,在自然界中捕捉住的生機活潑、生意盎然的小景;《南垞》、《白石灘》兩詩,即事成篇,為自然景物注入濃厚的生活情趣;《北垞》、《山中》特別是《鹿柴》、《辛夷塢》、《鳥鳴澗》諸作,以獨特的風貌顯示出大自然中的清幽澄靜的境界。這最后幾首可以視為王維山水詩的代表作。它們給人以極度幽靜之感,但又寫得靜中有動,動中見靜,并不是一潭止水,一片死寂。在看似彼此對立的事物間,本來常常存在著互相依存的關系:沒有動態,顯不出靜態;沒有聲響,顯不出沉寂。王維善于把這個道理運用于詩歌創作,從而收到完美的藝術效果。如《辛夷塢》詩中用木末紅萼開落紛紛的動態托出了深山澗戶寂寂無人的靜態。又《鹿柴》詩是在夕陽返照,不見人影的空山里讓讀者聽到人語響;《鳥鳴澗》詩是在山空夜靜時傳出了鳥鳴聲。正是在十分寂靜的環境里,人語、鳥鳴才分外清越入耳;而這空谷人語、驚鳥夜鳴,更反襯出了環境的寂靜。
有人認為王維的山水詩充滿了孤寂清冷的情調,有消極色彩;對他的《鹿柴》、《辛夷塢》、《鳥鳴澗》等詩也有不同的評價。但這些詩篇主要是客觀存在的大自然的藝術反映。從大自然的本來面貌看,既有陽剛之美,也有陰柔之美;既有雄奇壯闊的景色,也有清幽澄靜的境界。王維的山水絕句既是自然美的一個方面的藝術再現,作為對自然美、對藝術美的欣賞,本應兼收并取、不拘一格的。
上一篇:王昌齡宮怨絕句賞析
下一篇: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與高適《別董大》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