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刬卻君山好)古詩全文
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刬卻君山好)古詩賞析
乾元二年(759)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因天旱皇帝大赦天下,詩人免罪放還,喜出望外,隨即東歸,懷著“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歡欣,返至江夏,希冀朝廷任命,抱著“圣朝思賈誼,應降紫泥書”(《送別》)的幻想,苦苦等待,終于希望落空。秋,應友人裴隱之招,詩人沿江南下,往游洞庭瀟湘,詩人內(nèi)心飽嘗著被朝廷拋棄的痛楚。適時,他的族叔原刑部侍郎李曄因事貶官嶺南,途經(jīng)岳州,于是叔侄相遇,百感交集,既有相逢的喜悅,更多的是天涯飄泊淪落的悲傷,互訴衷腸,對酒當歌,不覺大醉一場。
這組由三首五言絕句組成的組詩,大約即是大醉后所作。其一:今日竹林宴,我家賢侍郎。三杯容小阮,醉后發(fā)清狂。其二:船上齊橈樂,湖心泛月歸。白鷗閑不去,爭拂酒筵飛。其三: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其中其三最為人稱道,如黃生《唐詩摘鈔》贊云:“放言無理,在詩家轉(zhuǎn)有奇處。四句四見地名不覺。”
詩開端起得奇,劈面叫來:“刬卻君山好”,何等快意!
何等異想天開!“刬卻”即是鏟平、削去之意,君山在洞庭之中,又名洞庭山,相傳是舜妃湘君同游之處,故名。李白在另一首詩中贊美君山說:“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為什么這首詩卻要“刬卻”呢?且看下句:“平鋪湘水流”,難道鏟卻君山僅僅是讓湘水無阻無擋平鋪入湖?當然不是,這是詩人郁積心頭苦楚的一次大渲泄。李白曾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胸懷大濟蒼生的抱負,而朝廷昏聵,英才蹭蹬,“遭遇二明主,前后兩遷逐”(《書懷示息秀才》)。詩人從流放中遇赦歸來,九死一生,多么希望朝廷洗雪重用,不料幻想破滅,回思往事,既多悲憤,瞻念前途,又感渺茫,眼前突兀橫阻在湖中的君山,不正是阻擋湘水奔流入湖的障礙么?
它多象自己人生大道上屢屢阻礙前程的奸佞群小?
“刬卻君山好”,喊出了詩人的心聲,抒發(fā)了心中的憤懣和不平。
詩人醉了!
醉眼中所望見的洞庭湖水,滔滔汩汩,多么像取之不盡,喝之不完的巴陵美酒啊!令人頓想起“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發(fā)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筑糟丘臺”(《襄陽歌》)。詩人幻覺迷離惝恍,陶醉在酒鄉(xiāng)。“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詩人內(nèi)心苦楚,唯有借酒澆愁,真是“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兩句詩,是詩人醉后強烈的抒情。“醉”,是全詩之眼,醉眼醉心渲染出一派醉景,不但浩渺無際的洞庭湖水在醉眼中變成無限美酒,而且整個洞庭秋天也因詩人的醉而“醉殺”了。這種渲染醉的方式,是李白所獨具有的,烙上強烈的李白色彩了!
李白醉后往往一抒憤懣之情,尤其是到了晚年,心境悲凄,更是習以為常。如《江夏贈韋南陵冰》則有“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發(fā)語豪疏,令人瞪目乍舌。“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即屬此類。一個偉大寂寞的天才,借酒遣愁,只有通過內(nèi)心的發(fā)泄和排遣,才得到生命的平衡和升華,這首詩即是一例。
上一篇:《東魯門泛舟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登錦城散花樓》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