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會話方式
經濟學家,或任何一個學者與公眾之間的關系,不是一種缺乏精神互動的機械活動,而是一種會話或交談。今天,蔓延整個經濟學界的數理方法,成了最為流行的交談方式,這種方法背后所蘊含的對于理性和科學性的追求,無疑使得經濟學朝更縝密、更嚴整的方向發展,但與此同時,也使得經濟學和大眾的思想日趨隔膜,成了只有少數專業人士才能靠近的“孤島”。
自從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經濟系以來,厲以寧寫了不少詩詞,這正是他作為一位經濟學家的特殊言說方式。1960年11月,厲以寧當時30歲,曾填過一首《鵲橋仙·三十歲生日,獨自騎車游圓明園遺址》:
鵲橋仙·三十歲生日,獨自騎車游圓明園遺址
半池衰草,幾經秋雨,只剩幾株野菊。西風過后又初霜,照舊是花黃葉綠。
茫茫人世,漫長苦旅,一生如同弈局。榮枯順逆俱尋常,總難免彎彎曲曲。
當時的心情已盡在詞中了。過了25年,1985年,在一首《減字木蘭花·55歲生日,下午偕何玉春騎車再游圓明園》中,厲以寧這樣寫道:
減字木蘭花·55歲生日,下午偕何玉春騎車再游圓明園
菊花已謝,靜待梅枝花信夜。莫患無家,新樹新杈宿舊鴉。
詩情不絕,豈是閑吟風與月。好景斜陽,片片飛云一色黃。
其中“豈是閑吟風與月”一句,很能表達厲以寧的詩詞觀:詩詞,并非只是用以表達風月之嘆的,而是以藝術的方式承載了詩人對于社會、對于歷史、對于經濟發展的思考。厲以寧的很多詩詞,都以感性的方式展現了一個經濟學家的日常思考與感悟,所觸及的許多問題,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理性思考的邊界,能為讀者帶來獨特的啟發。
上一篇:五代宋詞
下一篇:厲以寧詩詞的主題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