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述懷》詩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①。
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②。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③。
朝廷愍生還,親故傷老丑④。
涕淚授拾遺,流離主恩厚⑤。
柴門雖得去,未忍即開口⑥。
寄書問三川,不知家在否⑦?
比聞同罹禍,殺戮到雞狗⑧。
山中漏茅屋,誰復依戶牖⑨?
摧頹蒼松根,地冷骨未朽⑩。
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11]?
嶔岑猛虎場,郁結回我首[12]。
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13]。
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14]?
漢運初中興,生平老耽酒[15]。
沉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16]。
【注釋】
①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祿山破潼關,玄宗倉皇奔蜀。七月,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是為肅宗,改元至德。八月,杜甫只身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與家人隔絕,至此已近一年,故云“隔絕久”。②今夏,指至德二載(757)四月。草木長,比較容易隱蔽逃脫。陶淵明《讀山海經》:“孟夏草木長。”鳳翔在長安西,故云“西走”。③二句寫剛逃至鳳翔時衣履不整的狼狽窘迫之狀。④愍,同“憫”,哀憐。親故,親友故舊。老丑,形容憔悴蒼老。⑤因感激皇帝授官而涕零,更因身處艱苦亂離中得官,才倍覺皇帝恩情之厚。至德二載五月,肅宗任命杜甫為左拾遺。⑥二句謂剛授拾遺,不便開口請假探親。柴門,指在鄜州的家。即,立即。⑦寄書,寄家信。三川,縣名,治今陜西富縣三川驛,唐屬鄜州。杜甫家即在三川。⑧“比聞”以下八句,都是作者的推想之詞。反映了安史之亂禍及面之大之廣之深之殘酷。比聞,近來聽說。罹禍,遭難。⑨二句擔心在鄜州的家屬遭遇不測。茅屋、戶牖,都指自己的家。⑩二句是作者所作最壞的推測,大概家人已死于叛軍之手,尸骨埋于蒼松之下,不知腐爛沒有?摧頹,摧殘,摧毀。[11]二句是說希冀全家團聚豈不是做夢?全,保全。盡室,全家。偶,偶然,僥幸。[12]嵚(qīn)岑,山高峻貌。猛虎,喻叛軍的殘暴。猛虎場,指叛軍縱亂之地。郁結,心中的疙瘩。回我首,思念顧望。[13]二句言久未得家中回信。十月,指經過了十個月。[14]二句將戰亂中因家人生死未卜而忐忑不安的微妙心情活現紙上,真切感人。書斷則疑,書來則畏,害怕帶來難以承受的噩耗。[15]漢運,以漢喻唐,謂唐朝國運。初中興,這時兩京都還未收復,但形勢已經有了轉機,故云。耽酒,嗜酒。[16]二句痛言自己幻想全家歡聚的奢望,恐怕會變成孤老一人的悲慘結局。窮獨叟,孤獨窮苦的老人。
【評析】
至德二載(757)夏,杜甫自賊中竄歸鳳翔行在,拜左拾遺,驚魂稍定,因思及在鄜州三川的妻兒而作此詩。詩以念家為主,而又無不與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前十二句,概述思懷的來由,包括了動蕩中詩人及家庭的遭遇,引起全詩。“寄書問三川”以下十二句,都是作者的推想之詞,將焦灼不安的心境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自寄一封書”以下八句,承上段的揣想進一步拓展詩境,抒發其忠愛之情,憂患之意,可謂深細入微。
上一篇:杜甫《春望》詩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下一篇:杜甫《彭衙行》詩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