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宿王昌齡隱居
清溪深不測,隱處①唯孤云。
松際②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③花影,藥院④滋苔紋。
余亦謝時⑤去,西山鸞鶴⑥群⑦。
【注釋】
①隱處:指王昌齡故居。
②松際:松樹頂上。
③宿:比喻夜靜花影如眠。
④藥院:芍藥園圃。
⑤謝時:辭去世俗之累。
⑥鸞鶴:古常指仙人的禽鳥。
⑦群:與……為伍。
賞析
常建(公元708年—公元765年),唐代詩人,字號不詳,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祖籍邢臺。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與好友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長時期過著漫游生活。天寶年間,曾任盱眙(xūyí,位于江蘇中西部)縣尉。此后便辭官歸隱于武昌樊山,即西山。一生沉淪失意,耿介自守,交游無顯貴。與王昌齡有文字相酬。他的詩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風格接近王、孟一派。其詩意境清迥,語言洗練自然,藝術上有獨特造詣。
王昌齡雖然仕途坎坷,卻并未退隱。題曰“宿王昌齡隱居”,是指王昌齡出仕前隱居之處,即長安郊區藍田縣石門谷。這里流水潺潺,谷深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便是王昌齡的舊居。這里用松樹、花影、芍藥,來表現屋主王昌齡的為人和情趣,獨居而情不孤,遁世而愛生活。常建夜宿此地,舉頭望見松樹梢上的明月,清光照來,格外有情。想必明月不知主人不在,依然多情來伴,故云“猶為君”。因為久無人來,路面長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藥草卻滋養了青苔。
這又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寫隱逸情趣的同時,流露出一種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現得含蓄微妙。此景此情,不就是自己歸隱而去的生活嗎?
上一篇:古詩《崔道融·溪居即事》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張籍·秋思》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