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688—742),字季陵,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后徙絳州(今山西新絳)。曾任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主簿,被誣告辭官歸家,后調補文安縣(今河北文安)尉,卒于任。其詩在當時就傳于樂章、布在人口。《全唐詩》錄其詩六首。
此詩一說為處士朱斌作,其理由是唐代選本《國秀集》卷下收此詩,題作《登樓》,署名朱斌。不過《登樓》系泛指,《登鸛雀樓》系確指。《全唐詩》中以《登樓》為題的詩近十首,除朱斌外,都不是寫鸛雀樓的。以《登鸛雀樓》為題的詩約六首,所以就寫鸛雀樓而言,以《登鸛雀樓》為題,更符合原貌。再說鸛雀樓在蒲州(今山西永濟),與王之渙的家鄉絳州(今山西新絳)離得很近,而且交通非常方便,王之渙登鸛雀樓合情合理,所以在沒有發現新的證據之前,我們還是將這首詩的著作權歸于王之渙。
鸛雀樓舊址在蒲州古城西南城上,共三層,為北周大將軍宇文護所建。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五說:“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王之渙的這首詩就是其中最優秀的作品。
前兩句寫景。起句寫山高。山指中條山,其西段兀立于運城盆地與黃河谷地之間,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說“白日”,不說“紅日”是因為讀起來更好聽,因為這句詩的格律是“仄仄平平仄”,“白日”正好符合“仄仄”的要求,而“紅日”則是“平仄”,雖然不違背格律,但是總沒有“白日”那么短促而響亮。再就是說明山之高,“白日”當空,山就漸漸把它擋住了。句中的“依”字也值得注意。它有依傍的意思,同樣也有依戀的意思。依傍在山脊上的白日,它還舍不得很快下山。
次句寫水遠。黃河流經山西時,是由北向南,奔騰咆哮而來,但是流過蒲州以后,就開始由西向東,直奔大海而去。所以“黃河入海流”寫出了鸛雀樓下,大河東流的特點。同時也說明了詩人的視野非常開闊。
三、四兩句承上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方能看得遠的哲學道理。看來當時詩人是站在鸛雀樓的第二層,為了能將白日西沉、黃河東流的景象看得更清楚,詩人接著登上了最高層。
這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因為成功地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正因為采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第一句與第二句,第三句與第四句的句式完全相同,所以讀起來容易收到預期的效果。這首詩全都采用對偶句,讀起來不覺得單調,是因為兩組對偶句的形式是不同的。前兩句采用了工對的形式,即同類詞兩兩相對。后兩句采用了流水對的形式,即兩句詩共同說明了一個哲學道理。
上一篇:杜 甫《玉臺觀》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韋應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